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无常到底是什么
“有生,黬yǎn也,披然曰移是。尝言移是,非所言也。虽然,不可知者也。腊者之有膍pí胲hǎi,可散而不可散也;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yǎn焉,为是举移是。”
“有生,黬也,披然曰移是”,“有”和“生”在意识里面,都是生灭不定的念头。怎样来感觉呢?让我来说,就是“移是”,就是无常。有生,就像“黬”一样,长了黑痣。这黑痣长了就有,做了激光手术就没有了;包括青春痘,吃点清火的“王老吉”也就没有了嘛。青年人脸上的斑点经常是“移是”,一会儿有,一会儿无的。
“尝言移是,非所言也”,“移”就是变动不居,不在固化的常态之中。既然判断的标准不一样,没有确定性,那“有生,黬也”,也不是大家所说的、所认为的那样了。“虽然,不可知者也”,虽然不是前面说的那样,但又“不可知”。这的确不属于“可知”的啊!
“腊者之有膍pí胲hǎi,可散而不可散也”,“腊者”,就是冬天祭祖先、祭神、祭宗庙的太牢。“太牢”有什么呢?“膍胲”是牛身上的一些东西,如牛千叶、牛头、牛屁股等等。祭祖先的时候,这些东西是放在祭台上面的,心是心,肝是肝,头是头,尾是尾,形体是分开的,但又一起放在祭台上。就如我们围着餐桌吃饭,点了猪心、猪肝、猪肚,这些是分开的,但同时又都放在桌子上,这就叫“可散而不可散也”。
“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为是举移是。”我们到故宫去参观,看太和殿、保和殿,也要看乾清宫、坤宁宫,还要看回廊、阁楼,一处一处地看,“观室者周于寝庙”嘛。“适其偃焉”,到了吃饭的时候,就到餐馆去吃;到了睡觉的时候,就到客房去休息;内急了,就必须上厕所。
“为是举移是”,总之,我们的足迹是不会停留在一个固定地方的。“有”也不会停留在有,一会儿要变成无;“无”也不会停留在无上,一会儿又变成有;生也不会停留在生上,要变成死;死也不会停留在死上,也要变成生,生死、有无就在这个地带上游荡。说生就有生,说死就有死,说有就有有,说无就有无,刹那之时万法具备,这个也叫“移是”。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庄子的用意,用佛教的话来说,我们应该懂得无常。下面继续讲“移是”。
“请常言移是。是以生为本,以知为师,因以乘是非;果有名实,因以己为质;使人以为己节,因以死偿节。若然者,以用为知,以不用为愚,以彻为名,以穷为辱。移是,今之人也,是蜩与学鸠同于同也。”
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不确定性,所以“移是”是不能去准确判断的,没法去清晰化的。要认识“移是”,就得对无常有真正的感觉。请看下面这些例子,让我们来感觉感觉“移是”这个“无常”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的人“是以生为本”,就是我们常说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有了这个生命,有了这一百多斤,这就是我的本钱。“以知为师”,有的人很有智慧,拥有知识。“因以乘是非”,以我的身命、我的智慧、我的知识来驾驭和评判内外的是是非非,那就麻烦了。
“果有名实”,真的有名有实吗?真的吗?假的吗?是吗?非吗?这一切一切都是“因以己为质”,都是以自己作为标准,来评判外面的是非。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我见,我慢;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反面的那种意、必、固、我的模样,什么事情都是以我为中心,都是以自己作为万事万物的评判标准。
“使人以为己节”,这里的“节”作标准讲。希望别人,甚至强迫别人以我为标准。这也是人与人打交道的一种惯性,特别是控制欲和指挥欲强的人就是这样。有的人比较洒脱,无所谓是无所谓非,个性也不强,没有控制人、指挥人的雅兴,就不会犯这种错误。后面这种人日子过得潇洒,但要想让他干一番大事,团结一批人来挑大梁,也不行。要干事的人,要有支配的欲望,要有领导的欲望才行。
“因以死偿节”,有的人为了自己的目标,为了自己的信念,可以以死相许。自己的标准、自己的信念能够稳定下来,用现在的话来说,就叫意志。意志强的人,个性强的人,的确是可以“以死偿节”的。但这在道家看来,就叫做“不知(智)”,你逞什么意气呢?因循自然嘛。老天爷把这个生命交给你,不是让你到社会上去玩是非的,而是让你珍重生命,安享天年的。去玩社会上的是是非非真的没有意思。我们站在外太空看地球,什么萨达姆、希特勒、本·拉登,打来打去,真的是莫名其妙。地球在太空里面,还不要说在银河系里,就在太阳系里,都只是一个小不点,还闹这些干吗?所以,人类社会性的这些麻烦,真的不入道人之眼。
当然,前面这些人,都是“以用为知”,都是通过“用”来表现他们的智慧。“用”,就是实践。在实践中看行不行得通?如果行不通,“以不用为愚”,就是蠢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以彻为名”,什么叫“彻”?就是通达,通彻,彻法源底;“为名”,就是有了名誉,如明星、专家、学者、思想家等等。“以穷为辱”,“穷”就是困顿,穷途末路,在社会上你玩不转,举步维艰,就很没面子,很可怜。
“移是,今之人也,是蜩与学鸠同于同也。”现在的人老是处在“移是”之中,老是在这些地带逗留、徘徊,就像知了、麻雀、小斑鸠,叽叽喳喳地在树丛里跳来跳去一样,好可怜啊。这个道理很简单,也很明确,就是庄子在前面说的“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为是举移是”。
我们这一辈子,有该待的地方,也有不一定非要去待的地方。散步有散步的地方,睡觉有睡觉的地方,吃饭有吃饭的地方,大小便有大小便的地方,你不可能把大小便的地方当成是厨房、餐厅,对不对?也不可能把客厅当成卧室。这些功能是固定的,不能转换的。厕所不能作卧室,餐厅也不能作厕所。人生的旅途,谈的就是这个“移是”,从这里到那里,该待的地方才待,不该待的地方就不要去待。但是不该待的地方,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就像厕所,谁愿意总待在厕所里面呢?但是你大小便急了,就非得进去,那样才能减轻那个麻烦,它也是需要的。
对人而言,功名富贵需不需要?需要;颠沛流离需不需要?也需要;生需不需要?需要;死需不需要?需要;生老病死、贫贱富贵都需要,这才是一个完美的人生。只想要好的,不想要坏的,那不行。《齐物论》里说“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所以我们不能挑肥拣瘦,取此舍彼,那就不好。
另外,前面说的“因以己为质,人以为己节,因以死偿节”,如果是这样的话也不好,大道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要明白道人的胸怀,他们是“以无为首,以生为体,以死为尻”的,用《维摩经》里的话来说就是:“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所以,作为道人,他的胸怀宽广起来以后,把这一切都包容在胸了,这就了不得!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无常到底是什么
“有生,黬yǎn也,披然曰移是。尝言移是,非所言也。虽然,不可知者也。腊者之有膍pí胲hǎi,可散而不可散也;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yǎn焉,为是举移是。”
“有生,黬也,披然曰移是”,“有”和“生”在意识里面,都是生灭不定的念头。怎样来感觉呢?让我来说,就是“移是”,就是无常。有生,就像“黬”一样,长了黑痣。这黑痣长了就有,做了激光手术就没有了;包括青春痘,吃点清火的“王老吉”也就没有了嘛。青年人脸上的斑点经常是“移是”,一会儿有,一会儿无的。
“尝言移是,非所言也”,“移”就是变动不居,不在固化的常态之中。既然判断的标准不一样,没有确定性,那“有生,黬也”,也不是大家所说的、所认为的那样了。“虽然,不可知者也”,虽然不是前面说的那样,但又“不可知”。这的确不属于“可知”的啊!
“腊者之有膍pí胲hǎi,可散而不可散也”,“腊者”,就是冬天祭祖先、祭神、祭宗庙的太牢。“太牢”有什么呢?“膍胲”是牛身上的一些东西,如牛千叶、牛头、牛屁股等等。祭祖先的时候,这些东西是放在祭台上面的,心是心,肝是肝,头是头,尾是尾,形体是分开的,但又一起放在祭台上。就如我们围着餐桌吃饭,点了猪心、猪肝、猪肚,这些是分开的,但同时又都放在桌子上,这就叫“可散而不可散也”。
“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为是举移是。”我们到故宫去参观,看太和殿、保和殿,也要看乾清宫、坤宁宫,还要看回廊、阁楼,一处一处地看,“观室者周于寝庙”嘛。“适其偃焉”,到了吃饭的时候,就到餐馆去吃;到了睡觉的时候,就到客房去休息;内急了,就必须上厕所。
“为是举移是”,总之,我们的足迹是不会停留在一个固定地方的。“有”也不会停留在有,一会儿要变成无;“无”也不会停留在无上,一会儿又变成有;生也不会停留在生上,要变成死;死也不会停留在死上,也要变成生,生死、有无就在这个地带上游荡。说生就有生,说死就有死,说有就有有,说无就有无,刹那之时万法具备,这个也叫“移是”。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庄子的用意,用佛教的话来说,我们应该懂得无常。下面继续讲“移是”。
“请常言移是。是以生为本,以知为师,因以乘是非;果有名实,因以己为质;使人以为己节,因以死偿节。若然者,以用为知,以不用为愚,以彻为名,以穷为辱。移是,今之人也,是蜩与学鸠同于同也。”
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不确定性,所以“移是”是不能去准确判断的,没法去清晰化的。要认识“移是”,就得对无常有真正的感觉。请看下面这些例子,让我们来感觉感觉“移是”这个“无常”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的人“是以生为本”,就是我们常说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有了这个生命,有了这一百多斤,这就是我的本钱。“以知为师”,有的人很有智慧,拥有知识。“因以乘是非”,以我的身命、我的智慧、我的知识来驾驭和评判内外的是是非非,那就麻烦了。
“果有名实”,真的有名有实吗?真的吗?假的吗?是吗?非吗?这一切一切都是“因以己为质”,都是以自己作为标准,来评判外面的是非。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我见,我慢;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反面的那种意、必、固、我的模样,什么事情都是以我为中心,都是以自己作为万事万物的评判标准。
“使人以为己节”,这里的“节”作标准讲。希望别人,甚至强迫别人以我为标准。这也是人与人打交道的一种惯性,特别是控制欲和指挥欲强的人就是这样。有的人比较洒脱,无所谓是无所谓非,个性也不强,没有控制人、指挥人的雅兴,就不会犯这种错误。后面这种人日子过得潇洒,但要想让他干一番大事,团结一批人来挑大梁,也不行。要干事的人,要有支配的欲望,要有领导的欲望才行。
“因以死偿节”,有的人为了自己的目标,为了自己的信念,可以以死相许。自己的标准、自己的信念能够稳定下来,用现在的话来说,就叫意志。意志强的人,个性强的人,的确是可以“以死偿节”的。但这在道家看来,就叫做“不知(智)”,你逞什么意气呢?因循自然嘛。老天爷把这个生命交给你,不是让你到社会上去玩是非的,而是让你珍重生命,安享天年的。去玩社会上的是是非非真的没有意思。我们站在外太空看地球,什么萨达姆、希特勒、本·拉登,打来打去,真的是莫名其妙。地球在太空里面,还不要说在银河系里,就在太阳系里,都只是一个小不点,还闹这些干吗?所以,人类社会性的这些麻烦,真的不入道人之眼。
当然,前面这些人,都是“以用为知”,都是通过“用”来表现他们的智慧。“用”,就是实践。在实践中看行不行得通?如果行不通,“以不用为愚”,就是蠢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以彻为名”,什么叫“彻”?就是通达,通彻,彻法源底;“为名”,就是有了名誉,如明星、专家、学者、思想家等等。“以穷为辱”,“穷”就是困顿,穷途末路,在社会上你玩不转,举步维艰,就很没面子,很可怜。
“移是,今之人也,是蜩与学鸠同于同也。”现在的人老是处在“移是”之中,老是在这些地带逗留、徘徊,就像知了、麻雀、小斑鸠,叽叽喳喳地在树丛里跳来跳去一样,好可怜啊。这个道理很简单,也很明确,就是庄子在前面说的“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为是举移是”。
我们这一辈子,有该待的地方,也有不一定非要去待的地方。散步有散步的地方,睡觉有睡觉的地方,吃饭有吃饭的地方,大小便有大小便的地方,你不可能把大小便的地方当成是厨房、餐厅,对不对?也不可能把客厅当成卧室。这些功能是固定的,不能转换的。厕所不能作卧室,餐厅也不能作厕所。人生的旅途,谈的就是这个“移是”,从这里到那里,该待的地方才待,不该待的地方就不要去待。但是不该待的地方,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就像厕所,谁愿意总待在厕所里面呢?但是你大小便急了,就非得进去,那样才能减轻那个麻烦,它也是需要的。
对人而言,功名富贵需不需要?需要;颠沛流离需不需要?也需要;生需不需要?需要;死需不需要?需要;生老病死、贫贱富贵都需要,这才是一个完美的人生。只想要好的,不想要坏的,那不行。《齐物论》里说“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所以我们不能挑肥拣瘦,取此舍彼,那就不好。
另外,前面说的“因以己为质,人以为己节,因以死偿节”,如果是这样的话也不好,大道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要明白道人的胸怀,他们是“以无为首,以生为体,以死为尻”的,用《维摩经》里的话来说就是:“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所以,作为道人,他的胸怀宽广起来以后,把这一切都包容在胸了,这就了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