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
点明了四种障碍我们修道的“障道之物”后,庄子继续开示道:
“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
“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上面这四个方面,“志之勃,心之谬,德之累,道之塞”,每一方面又有六条,共二十四种精神状态,涉及了我们的思维动机、情志、道德以及能耐种种。这些都是社会性的,会干扰我们的心灵,是“塞道之物”,一定要把它们除去的。在《人间世》里面,庄子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虚室”就是我们的心,心要“虚”,怎样使自己的心“虚”?《道德经》里说:“致虚极,守静笃。”所以,除去了这些东西,我们的心不被这些东西纠缠,那我们的心就得正。心得正以后,自然“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心中自然就安静,心安静,智慧就随之出来了。
“静则明”,这是真正的智慧,不是前面说的“去就取与知能”中的“知”,不是人与人之间钩心斗角的“知”,不是体察天地、宇宙人生、通达生死的“知”。这个“静则明”,相当于佛教所说的“根本智”,是人人本具,但须“因静而明”的那种真如自性。
“明则虚”,越是光明,心中越是空空如也。德山老和尚的开示法语与庄子这里极为相契,有次上堂时如此说道:“若也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何故?毫厘系念,三途业因。 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凡名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欲求之。得无累乎?及其厌之,又成大患。终为无益。”所以,“明则虚”,真正的智慧是虚的、空的,只有空才能明。明则空,空则明,都是一体的嘛。
“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这句,可以作为我们的口诀、座右铭,平常有事无事都回味一下。打坐的时候也把它作为一个“观法”来修观,反复地去体会,找感觉。
后面又说:“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真正达到了“虚明”的境界,就是进入了“无为”的状态。有了“无为”的状态,才可以达到“无不为”。就像上次讲的“无味”,要想你舌头敏感,功能最好,就要让它随时处于“无味”的状态,不能让烟酒麻辣五味的东西把它腐蚀了。如果舌头贪图了厚味,再想去品好茶、好酒,就品不出来,因为舌头的功夫已废掉了。要想把舌头的功夫提升起来,就要让舌头长久地处于“无味”,在无味的状态中,接触各种各样的味道,就可以有准确的判断了。
无为也是这样。我们的精神只有处于无为的时候,才能明察秋毫,才能准确地观察、分析、判断,策划也好、运作也好,也才能进入最佳状态。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也”。
“道者,德之钦也”,一个有德的人,他关注的是什么?是道。他喜欢道,只有道才是德的目标,道德一体嘛。如果只有德,没有道,这个德就是“瞎眼”的德,没有方向感。
“生者,德之光也”,“生”,作为生命讲。任何一个生命,都是大自然最美好的作品。我们放眼宇宙,放眼世界,只有在地球上才有生命。火星上,至少现在还没有发现生命。月球上留下了人的足迹,那些月球探测器不知道在月球逛了多少圈,拍了多少照,也没有看见上面有生命的痕迹。所以,生命的确是大自然最美妙的作品,“德之光也”,生命是大道之德运行所释放的光辉。
“性者,生之质也”,生命的依据是什么?就是性能。我们知道蝼蚁尚且贪生,人岂能不惜性命?每个人、每个生命都有和环境融为一体的能力,都有猎取食物、趋吉避害、繁衍后代的能力。在这种能力上,还有种种特性。猴子善于攀岩,马儿善于奔跑,鱼儿善于游泳,鸟儿善于飞翔,狮子老虎蟑螂老鼠等等,都有它们的“性”,即规定性。它们的“性”展现在生命之中,就是它们的“质”,即特殊性、多样性、差异性等等。
“性之动,谓之为”,“性之动”,就是生命之动,它是生命维持和延续的需要。为了保障这种需要,它就会去索取,如西方人讲的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繁衍的需要、名誉的需要等等,这些都是“性之动”。男人见了女人眼睛就亮了,女孩子见了帅哥眼睛也亮了;肚子饿了,要找东西吃;冷了,就想烤火,或者多穿件衣服,这些也是“性之动”。但“性之动”是有动机的,要实现这个动机和目的,自然而然会有所动作,会有一系列相应的行为,这就叫“为”。
“为之伪,谓之失”,这里面就很妙了。“为之伪”,人为的“为”就是“伪”,虚伪。佛教讲“现量”、“比量”。我看见立中,看见就看见了,这是一种直观感觉,没有夹杂任何心思,是“现量境”的。如果看见了,觉得他帅气、能干,是老板,想找他谈业务,谋利益,于是和他攀援,这样夹杂了私心,就叫“伪”。我们穿衣吃饭实际很简单,穿衣吃饭就叫“性之动”。但穿衣吃饭是为了应酬,为了谋取利益,随时要衣冠楚楚的,吃饭必须要上档次的,天天吃辽参、燕窝,这些都是“动之伪”。这些“动”,已经超出自然性进入了社会性,而且进入了社会性的麻烦中,当然就“谓之失”,就失去了自然性。刚开始失去自然性时,一般人是没什么感觉的,当自然性丧失过多以后,糖尿病、痛风、心脏病、高血压,乃至造成精神、心理的严重失衡,那就很麻烦了。
在这里,道家毫不客气地对儒家的“礼”进行了刻薄的批评,认为儒家的礼就是“伪”,社会性的强化就是“伪”,因为这个“伪”,把人的自然性的“真”和“实”给淹没了。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
点明了四种障碍我们修道的“障道之物”后,庄子继续开示道:
“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
“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上面这四个方面,“志之勃,心之谬,德之累,道之塞”,每一方面又有六条,共二十四种精神状态,涉及了我们的思维动机、情志、道德以及能耐种种。这些都是社会性的,会干扰我们的心灵,是“塞道之物”,一定要把它们除去的。在《人间世》里面,庄子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虚室”就是我们的心,心要“虚”,怎样使自己的心“虚”?《道德经》里说:“致虚极,守静笃。”所以,除去了这些东西,我们的心不被这些东西纠缠,那我们的心就得正。心得正以后,自然“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心中自然就安静,心安静,智慧就随之出来了。
“静则明”,这是真正的智慧,不是前面说的“去就取与知能”中的“知”,不是人与人之间钩心斗角的“知”,不是体察天地、宇宙人生、通达生死的“知”。这个“静则明”,相当于佛教所说的“根本智”,是人人本具,但须“因静而明”的那种真如自性。
“明则虚”,越是光明,心中越是空空如也。德山老和尚的开示法语与庄子这里极为相契,有次上堂时如此说道:“若也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何故?毫厘系念,三途业因。 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凡名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欲求之。得无累乎?及其厌之,又成大患。终为无益。”所以,“明则虚”,真正的智慧是虚的、空的,只有空才能明。明则空,空则明,都是一体的嘛。
“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这句,可以作为我们的口诀、座右铭,平常有事无事都回味一下。打坐的时候也把它作为一个“观法”来修观,反复地去体会,找感觉。
后面又说:“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真正达到了“虚明”的境界,就是进入了“无为”的状态。有了“无为”的状态,才可以达到“无不为”。就像上次讲的“无味”,要想你舌头敏感,功能最好,就要让它随时处于“无味”的状态,不能让烟酒麻辣五味的东西把它腐蚀了。如果舌头贪图了厚味,再想去品好茶、好酒,就品不出来,因为舌头的功夫已废掉了。要想把舌头的功夫提升起来,就要让舌头长久地处于“无味”,在无味的状态中,接触各种各样的味道,就可以有准确的判断了。
无为也是这样。我们的精神只有处于无为的时候,才能明察秋毫,才能准确地观察、分析、判断,策划也好、运作也好,也才能进入最佳状态。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也”。
“道者,德之钦也”,一个有德的人,他关注的是什么?是道。他喜欢道,只有道才是德的目标,道德一体嘛。如果只有德,没有道,这个德就是“瞎眼”的德,没有方向感。
“生者,德之光也”,“生”,作为生命讲。任何一个生命,都是大自然最美好的作品。我们放眼宇宙,放眼世界,只有在地球上才有生命。火星上,至少现在还没有发现生命。月球上留下了人的足迹,那些月球探测器不知道在月球逛了多少圈,拍了多少照,也没有看见上面有生命的痕迹。所以,生命的确是大自然最美妙的作品,“德之光也”,生命是大道之德运行所释放的光辉。
“性者,生之质也”,生命的依据是什么?就是性能。我们知道蝼蚁尚且贪生,人岂能不惜性命?每个人、每个生命都有和环境融为一体的能力,都有猎取食物、趋吉避害、繁衍后代的能力。在这种能力上,还有种种特性。猴子善于攀岩,马儿善于奔跑,鱼儿善于游泳,鸟儿善于飞翔,狮子老虎蟑螂老鼠等等,都有它们的“性”,即规定性。它们的“性”展现在生命之中,就是它们的“质”,即特殊性、多样性、差异性等等。
“性之动,谓之为”,“性之动”,就是生命之动,它是生命维持和延续的需要。为了保障这种需要,它就会去索取,如西方人讲的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繁衍的需要、名誉的需要等等,这些都是“性之动”。男人见了女人眼睛就亮了,女孩子见了帅哥眼睛也亮了;肚子饿了,要找东西吃;冷了,就想烤火,或者多穿件衣服,这些也是“性之动”。但“性之动”是有动机的,要实现这个动机和目的,自然而然会有所动作,会有一系列相应的行为,这就叫“为”。
“为之伪,谓之失”,这里面就很妙了。“为之伪”,人为的“为”就是“伪”,虚伪。佛教讲“现量”、“比量”。我看见立中,看见就看见了,这是一种直观感觉,没有夹杂任何心思,是“现量境”的。如果看见了,觉得他帅气、能干,是老板,想找他谈业务,谋利益,于是和他攀援,这样夹杂了私心,就叫“伪”。我们穿衣吃饭实际很简单,穿衣吃饭就叫“性之动”。但穿衣吃饭是为了应酬,为了谋取利益,随时要衣冠楚楚的,吃饭必须要上档次的,天天吃辽参、燕窝,这些都是“动之伪”。这些“动”,已经超出自然性进入了社会性,而且进入了社会性的麻烦中,当然就“谓之失”,就失去了自然性。刚开始失去自然性时,一般人是没什么感觉的,当自然性丧失过多以后,糖尿病、痛风、心脏病、高血压,乃至造成精神、心理的严重失衡,那就很麻烦了。
在这里,道家毫不客气地对儒家的“礼”进行了刻薄的批评,认为儒家的礼就是“伪”,社会性的强化就是“伪”,因为这个“伪”,把人的自然性的“真”和“实”给淹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