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道家的现量与比量
接着上面的话题,庄子继续谈:“知者,接也;知者,谟也;知者之所不知,犹睨也。动以不得已之谓德,动无非我之谓治,名相反而实相顺也。”
“知者,接也;知者,谟也”,第一个“知”,是指感觉。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触及到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于是就有了相应的感觉。听见声音了,看见你来了,你所说的我知道了,这个就叫“知”。这个“知”是感性的,在因缘生起之前是没有的。“知者,谟(谋)也”,这个“知”,是指智慧。谋未知谓之“智”,“谋”是理性的,智慧也是理性的;谋未动而觉,谓之“知”,这个知是感性的。所以,知是现量境,智往往是比量境。
佛教讲比量,禅师们常说:“隔山见烟,早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我们通过经验,通过对比、推理而得出的结论,得出判断,就叫比量。在佛教的逻辑学里,分现量、比量、圣言量。现量的东西往往都是准确的、真实的。冷,我感觉到天气冷;热,我感觉到天气热。闻见了花香,看见了星星,肚子吃饱了,等等这些,都是现量感觉。听别人说,这个苹果好吃,味道很好,听到后心里明白是比量,自己吃了那个感觉才是现量。听别人讲的都是比量,那是说食不饱的。听别人说是非,你又没有在是非之中,你没有感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没法去判断、没法去裁决。所以,“知者,接也”是感性的、现量的。“知者,谟也”,是理性的、比量的。我们一定要明白这里面的差别性。
“知者之所不知,犹睨也”,“睨”者视也。这里面很好玩,为什么呢?庄子用眼睛来举例。我们的眼睛看见了东西,并非因为我们知道眼睛为什么能看见东西,才去看见东西的。如果眼睛看见东西,要问眼睛为什么能看见,这就麻烦了。眼睛看见东西,耳朵听见声音,这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你问为什么。你要问眼睛为什么看得见,耳朵为什么听得见,鼻子为什么闻得见,作为自然科学家,要去钻研这个,专家、学者需要去研究眼睛的构造,耳朵的构造,鼻子的构造,神经的构造,在物理学里面是怎么展现的,这些都有解说。
对于我们来说,使用眼睛、耳朵、鼻子,需要挨个研究它们的功能吗?需要知道它们是怎么长的,怎么用的吗?小孩子能听见,会叫爸爸妈妈,还需要了解清楚耳朵的功能以后才叫吗?不需要。如果你说,要了解清楚眼睛的功能以后,才准小孩子看他的爸爸妈妈;要介绍清楚耳朵的功能以后,才允许小孩子去听,如果没搞明白,就不许听,有没有这个道理?没有这个道理嘛。
所以“知者之所不知,犹睨也”,是我们对生命的这么一种体认,这么一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比如到我这里来,要上八楼,大家抬腿就上来了,并没有去计算这个楼梯一梯有多高,上一梯要发多少功?用多少力?身体前倾多少?手怎么摆?脚怎么动?会不会计算好了才上楼?不会啊,大家肯定是抬脚就上来了。庄子说,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你去费心思计算。
“动以不得已之谓德,动无非我之谓治,名相反而实相顺也”,什么叫“动以不得已”?肚子饿了要吃饭,不能说我肚子饿了偏不吃饭;真正吃饱了,再让你吃,能吃得下去吗?饥就食,热趋凉,寒向暖都是“不得已”而动的呀。这种“动”,没有社会性的动机和欲望,完全是我们的“性”被动地在自然性中的一种释放,这个就是“德”。这个“德”,就是生命的本源,生命就是这么回事。而前面说的那一系列:“贵富显严名利”、“容动色理气意”、“恶欲喜怒哀乐”、“去就取与知能”,如果任凭这些在社会性中习染的“伪”牵着鼻子走,就叫“动而得己”,那就不行,就不是“德”了。
“动无非我之谓治”,手怎么动?脚怎么动?眼睛怎么动?五脏六腑,眼耳鼻舌,都不需要我们去指挥,自然而然地为我们服务,“之谓治”嘛。庄子在《山木》里说,“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我走在路上,不觉得脚的存在,鞋就非常合适,如果脚不舒服,鞋肯定有问题;总要把腰挂牵着,那就是腰带不合适;总想到心脏、肝、胃,那一定是这些地方出问题了。你挂牵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有问题,就是不舒服;忘记了生死,那就是命之适了。这些就是“动无非我”,是一种非常自在的境界,可以说是率性不乱了。
怎样使自己达到“动以不得已”、“动无非我”的境界?这个的确是需要相当的修为。平常我们在外面,老是看别人的脸色,看各种因缘,在比量之中揣摩外面的动静。如果我们不去看这些,不去揣摩,随缘尽性,尽性随缘,就回归于“德”了,自己也就不会乱了。“治”是相对于乱而言的。自己的心性不乱,眼耳鼻舌、五脏六腑都和谐地为我们生命服务,我们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就是“治”。若天天念叨着某个部位,那里肯定就有毛病了。
“名相反而实相顺也”,这里面包括了自然的、社会的、道上的、生的、死的等等。成玄英在其“疏”中说:“有彼我是非之实,故名相反;无彼我是非之实,故实相顺也。”人的理性出现以后,就有了“彼我是非”这些东西。彼与我、是与非,是相对的、相反的。“有彼我是非”的人,心是得不到安宁的。如果超越了“彼我是非”,达到“无彼我是非”,在人世间的纠葛之中得解脱,这就“相顺”了,在佛教里称为“解脱”,所以“名相反而实相顺也”。在《齐物论》中,“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是“实相顺也”;而“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则是“名相反”,这是我们需要细加料理的境界啊。
“动以不得已之谓德,动无非我之谓治,名相反而实相顺也”,这三句是一体的,可纳入修行的无上武功来练练。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道家的现量与比量
接着上面的话题,庄子继续谈:“知者,接也;知者,谟也;知者之所不知,犹睨也。动以不得已之谓德,动无非我之谓治,名相反而实相顺也。”
“知者,接也;知者,谟也”,第一个“知”,是指感觉。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触及到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于是就有了相应的感觉。听见声音了,看见你来了,你所说的我知道了,这个就叫“知”。这个“知”是感性的,在因缘生起之前是没有的。“知者,谟(谋)也”,这个“知”,是指智慧。谋未知谓之“智”,“谋”是理性的,智慧也是理性的;谋未动而觉,谓之“知”,这个知是感性的。所以,知是现量境,智往往是比量境。
佛教讲比量,禅师们常说:“隔山见烟,早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我们通过经验,通过对比、推理而得出的结论,得出判断,就叫比量。在佛教的逻辑学里,分现量、比量、圣言量。现量的东西往往都是准确的、真实的。冷,我感觉到天气冷;热,我感觉到天气热。闻见了花香,看见了星星,肚子吃饱了,等等这些,都是现量感觉。听别人说,这个苹果好吃,味道很好,听到后心里明白是比量,自己吃了那个感觉才是现量。听别人讲的都是比量,那是说食不饱的。听别人说是非,你又没有在是非之中,你没有感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没法去判断、没法去裁决。所以,“知者,接也”是感性的、现量的。“知者,谟也”,是理性的、比量的。我们一定要明白这里面的差别性。
“知者之所不知,犹睨也”,“睨”者视也。这里面很好玩,为什么呢?庄子用眼睛来举例。我们的眼睛看见了东西,并非因为我们知道眼睛为什么能看见东西,才去看见东西的。如果眼睛看见东西,要问眼睛为什么能看见,这就麻烦了。眼睛看见东西,耳朵听见声音,这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你问为什么。你要问眼睛为什么看得见,耳朵为什么听得见,鼻子为什么闻得见,作为自然科学家,要去钻研这个,专家、学者需要去研究眼睛的构造,耳朵的构造,鼻子的构造,神经的构造,在物理学里面是怎么展现的,这些都有解说。
对于我们来说,使用眼睛、耳朵、鼻子,需要挨个研究它们的功能吗?需要知道它们是怎么长的,怎么用的吗?小孩子能听见,会叫爸爸妈妈,还需要了解清楚耳朵的功能以后才叫吗?不需要。如果你说,要了解清楚眼睛的功能以后,才准小孩子看他的爸爸妈妈;要介绍清楚耳朵的功能以后,才允许小孩子去听,如果没搞明白,就不许听,有没有这个道理?没有这个道理嘛。
所以“知者之所不知,犹睨也”,是我们对生命的这么一种体认,这么一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比如到我这里来,要上八楼,大家抬腿就上来了,并没有去计算这个楼梯一梯有多高,上一梯要发多少功?用多少力?身体前倾多少?手怎么摆?脚怎么动?会不会计算好了才上楼?不会啊,大家肯定是抬脚就上来了。庄子说,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你去费心思计算。
“动以不得已之谓德,动无非我之谓治,名相反而实相顺也”,什么叫“动以不得已”?肚子饿了要吃饭,不能说我肚子饿了偏不吃饭;真正吃饱了,再让你吃,能吃得下去吗?饥就食,热趋凉,寒向暖都是“不得已”而动的呀。这种“动”,没有社会性的动机和欲望,完全是我们的“性”被动地在自然性中的一种释放,这个就是“德”。这个“德”,就是生命的本源,生命就是这么回事。而前面说的那一系列:“贵富显严名利”、“容动色理气意”、“恶欲喜怒哀乐”、“去就取与知能”,如果任凭这些在社会性中习染的“伪”牵着鼻子走,就叫“动而得己”,那就不行,就不是“德”了。
“动无非我之谓治”,手怎么动?脚怎么动?眼睛怎么动?五脏六腑,眼耳鼻舌,都不需要我们去指挥,自然而然地为我们服务,“之谓治”嘛。庄子在《山木》里说,“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我走在路上,不觉得脚的存在,鞋就非常合适,如果脚不舒服,鞋肯定有问题;总要把腰挂牵着,那就是腰带不合适;总想到心脏、肝、胃,那一定是这些地方出问题了。你挂牵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有问题,就是不舒服;忘记了生死,那就是命之适了。这些就是“动无非我”,是一种非常自在的境界,可以说是率性不乱了。
怎样使自己达到“动以不得已”、“动无非我”的境界?这个的确是需要相当的修为。平常我们在外面,老是看别人的脸色,看各种因缘,在比量之中揣摩外面的动静。如果我们不去看这些,不去揣摩,随缘尽性,尽性随缘,就回归于“德”了,自己也就不会乱了。“治”是相对于乱而言的。自己的心性不乱,眼耳鼻舌、五脏六腑都和谐地为我们生命服务,我们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就是“治”。若天天念叨着某个部位,那里肯定就有毛病了。
“名相反而实相顺也”,这里面包括了自然的、社会的、道上的、生的、死的等等。成玄英在其“疏”中说:“有彼我是非之实,故名相反;无彼我是非之实,故实相顺也。”人的理性出现以后,就有了“彼我是非”这些东西。彼与我、是与非,是相对的、相反的。“有彼我是非”的人,心是得不到安宁的。如果超越了“彼我是非”,达到“无彼我是非”,在人世间的纠葛之中得解脱,这就“相顺”了,在佛教里称为“解脱”,所以“名相反而实相顺也”。在《齐物论》中,“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是“实相顺也”;而“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则是“名相反”,这是我们需要细加料理的境界啊。
“动以不得已之谓德,动无非我之谓治,名相反而实相顺也”,这三句是一体的,可纳入修行的无上武功来练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