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大而化之方为圣
“居三年,畏垒大壤。畏垒之民相与言曰:‘庚桑子之始来,吾洒然异之。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馀。庶几其圣人乎!子胡不相与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
他在畏垒山住了三年,这个地区居然大获丰收。大家常说,有圣人住的地方,有大修行人住的地方,那个地方就福报好。毕老师讲,这次青海玉树地震,死了很多人,垮了很多庙,很多喇嘛、活佛也在地震时“走”了。这些喇嘛、活佛是修成正果的大修行人,通过这次大地震,他们把大家都超度到极乐世界去了。对毕老师讲的这个,我们就姑妄听之,用其他祥和的方式把大家超度到极乐世界多好啊,何必用地震这种惨烈的方式呢?
真正有大修行的人,他周边的环境就不一样。有灵气的地方,有道人的地方,他会“化”周边环境的气,“化”周边人的心气。孟子说“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真正的圣人,把别人教化了,别人还不知道被教化了,不知道是谁来教化的,这才是真正的道家理念。
于是这里的老百姓就开始议论了:“庚桑之子始来,吾洒然异之”,庚桑子这个人真不错,是圣人,是贤人,是大善知识,的确和我们这些人不一样,和以前见到的人也大不一样。
“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馀”,这里大家要留意了,我们经常都是这样的,有点扳着指头过日子的感觉。你现在日收入是多少?100元,那我们吃一碗燕窝够吗?日收入1000元,能吃碗燕窝吗?那天我们几位到深圳去,主人在饭店摆豪席盛情招待。有位朋友问了价格后说,一碗燕窝1000多,十几个人,一桌酒菜吃下来得几万块呀。我对这些豪华盛宴向来都接纳不了,觉得自己没有那个福分去享受。年薪100万的,就可以这样天天去吃喝吗?日子各有各的过法,有人一年100万还叫穷,有的一年10万块就很满足了;乡下人一年1万块的日子照样得过,穷山沟里一年能有1万元不知心里多欢喜。以上说的,都是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对财富的不同感受。大道运行之中,“日计之而不足”有哪些呢?我们在这里听课,算过自己心性上每天有多少收益吗?不多。但一年、两年、三年以后呢?
有同学受到周围人的赞叹,说话的分寸、举手投脚间都已经有了变化,这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你们每天到这里来有什么感觉?没什么感觉,就听了一点嘛,但是如果以年为单位呢?算一算感觉就不一样了。我们看一棵树的生长,每天都去观察,好像没怎么长,一年以后呢?大不一样啊,对不对?百年大树呢?我们观察过它怎么长高长大的吗?
人事的现象,乃至于自然的现象,很多事情、很多情况,都是处于“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馀”的。我们现在说短期效益、长期效益,有的人只看见鼻尖,没有远大的抱负,这样不行。我们应该有眼光,别只看见脚下,只看见自己很小的一个因果半径,要看见大的因果半径,要知道“岁计之而有馀”。《易经》“恒卦”说:“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事物的发展,知识经验的积累全是这样。以日为单位计算,你能有多少成就?若化为分秒,那就更不用说了。但如果积之以岁月,一年、五年、十年呢?无论任何人都是可以成就的,“岁计之而有馀”啊!知道了“岁计之而有馀”,我们就要去干,千万别去计较“日计之而不足”。当然,畏垒山的村民在谈这些事的时候,是没有领会到这些道理的,他们只觉得“庶几其圣人乎”!庚桑子这个人应该是圣人,是神仙吧!
“子胡不相与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我们可不可以把他作为国君一样拥戴起来呢?先秦的时候,周文王的伯父泰伯为了让位给最贤能的老三,也就是周文王的父亲,老大和老二逃到吴国去,到了江苏苏州那一边,当时那边完全是原始社会,断发文身,像东南亚的原始部落一样。泰伯到了苏州一带,把周民族的先进农耕文化带到了长江下游,几年以后,大家感到不一样了,于是拥护他为君,吴国的渊源就是这样来的。庚桑楚到了“畏垒之山”,当地居民有了好处,都想拥立他为君。
大家要知道什么叫“尸祝”。古人的注释说:“尸者,太庙之神主也;祝者,则今太常太祝是也;执祭版对尸而祝之,故谓之尸祝也。”用今天通俗的话来说,“祝”就是跳神的巫师,“尸”就是祖宗牌位,面对祖宗牌位,弄一个活人在那里跳神,神附体了就是“尸”,“祝”就是“尸”所传达的旨意。这里的“尸而祝之”就是把他当成君主。“社、稷”,就是天坛、地坛,祭天地之神,祭祀庄稼之神的地方。中国是农耕社会,没有农业生产怎么行?“社而稷之”,把他拥戴起来为君,领导大家搞生产,过日子。
至人到哪儿都得安
“庚桑子闻之,南面而不释然。弟子异之。庚桑子曰:‘弟子何异于予?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吾闻至人,尸居环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今以畏垒之细民而窃窃焉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其杓之人邪!吾是以不释于老聃之言。’”
庚桑楚听到山民这样议论他,“南面而不释然”,心里面很焦虑,一下就头疼了。就像今天白云区文联的沈主席给我说,想要把我好好安置一下,虽然我没有像庚桑楚那样头疼,但还是觉得有点“不释然”。为什么呢?因为我散淡惯了,就怕担事,一担事就不自在;更怕办不好,给别人惹麻烦。对于一般人来说,被拥戴为领导,当大老板,应该很欢喜,为什么庚桑楚却“不释然”呢?
他的徒弟们就感到很诧异,这么好的事,把师父弄来当圣人,当君主,我们也有着落,可以当个宰相、将军什么的,为什么师父不高兴呢?
庚桑楚说:“弟子何异于予?”你们不要感到奇怪,你们怎么知道我的心情,怎么知道大道运行的规矩呢?畏垒这个地方“大壤”,获得大丰收,和我有什么关系?一点关系都没有。“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春天来了,一阳复始,万象萌动,自然百草就生;秋天果实成熟,就该收获了。“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春与秋是谁在运行?是老天爷、天道这样运行的,不是人为的,更不是我们能给力的,自然如是。
我们的人生,也要看到“春气发而百草生”。拿我们的人生旅程来说,儿童、青年的时候就是“春气发而百草生”,年少无丑女,女孩子十五六岁的时候花儿朵朵,不打扮都一样漂亮,小孩子那种青春的朝气是压抑不住的。到了青年,就干事业;到了中年,就辉煌了,如日中天;到了老年,收获了,就该休息、享受了,放下一切。到了冬天行将就木,该到火葬场里去了,也是天道运行。任何事情都会“生住异灭”,有产生、发展、衰退、消亡这么一个过程。这些都是自然而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我们要把这个看破看透。
人的生命,达不到“千年王八万年龟”这样长,人寿仅仅百年而已。但能够活百年的人有多少?中国历史上几十个朝代,大的王朝,时间长的,算来算去也就五六个,其他都是“短命鬼”。除了汉、唐、宋、明、清,有两三百年历史,其他的都是几十年,还有几年就完蛋的,朝代的更替的确是说不清楚。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治乱也有春夏秋冬的过程,如大唐的贞观之治是春,开元之治是夏,到了天宝年间是秋,安史之乱则是冬。生活在春夏治世的人,不论你是贤是愚,日子都好过,因为社会有保障。生活在秋冬乱世的人,不论贤愚,日子都不好过,因为没有社会保障。同理看来,自然条件好,加之风调雨顺,不想丰收都难。若是灾害频繁,你再勤劳也是无功的呀。所以,别以为有个什么东西可以长久下去,要看到任何事物都是有起有落的,我们要看破这个!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大而化之方为圣
“居三年,畏垒大壤。畏垒之民相与言曰:‘庚桑子之始来,吾洒然异之。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馀。庶几其圣人乎!子胡不相与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
他在畏垒山住了三年,这个地区居然大获丰收。大家常说,有圣人住的地方,有大修行人住的地方,那个地方就福报好。毕老师讲,这次青海玉树地震,死了很多人,垮了很多庙,很多喇嘛、活佛也在地震时“走”了。这些喇嘛、活佛是修成正果的大修行人,通过这次大地震,他们把大家都超度到极乐世界去了。对毕老师讲的这个,我们就姑妄听之,用其他祥和的方式把大家超度到极乐世界多好啊,何必用地震这种惨烈的方式呢?
真正有大修行的人,他周边的环境就不一样。有灵气的地方,有道人的地方,他会“化”周边环境的气,“化”周边人的心气。孟子说“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真正的圣人,把别人教化了,别人还不知道被教化了,不知道是谁来教化的,这才是真正的道家理念。
于是这里的老百姓就开始议论了:“庚桑之子始来,吾洒然异之”,庚桑子这个人真不错,是圣人,是贤人,是大善知识,的确和我们这些人不一样,和以前见到的人也大不一样。
“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馀”,这里大家要留意了,我们经常都是这样的,有点扳着指头过日子的感觉。你现在日收入是多少?100元,那我们吃一碗燕窝够吗?日收入1000元,能吃碗燕窝吗?那天我们几位到深圳去,主人在饭店摆豪席盛情招待。有位朋友问了价格后说,一碗燕窝1000多,十几个人,一桌酒菜吃下来得几万块呀。我对这些豪华盛宴向来都接纳不了,觉得自己没有那个福分去享受。年薪100万的,就可以这样天天去吃喝吗?日子各有各的过法,有人一年100万还叫穷,有的一年10万块就很满足了;乡下人一年1万块的日子照样得过,穷山沟里一年能有1万元不知心里多欢喜。以上说的,都是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对财富的不同感受。大道运行之中,“日计之而不足”有哪些呢?我们在这里听课,算过自己心性上每天有多少收益吗?不多。但一年、两年、三年以后呢?
有同学受到周围人的赞叹,说话的分寸、举手投脚间都已经有了变化,这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你们每天到这里来有什么感觉?没什么感觉,就听了一点嘛,但是如果以年为单位呢?算一算感觉就不一样了。我们看一棵树的生长,每天都去观察,好像没怎么长,一年以后呢?大不一样啊,对不对?百年大树呢?我们观察过它怎么长高长大的吗?
人事的现象,乃至于自然的现象,很多事情、很多情况,都是处于“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馀”的。我们现在说短期效益、长期效益,有的人只看见鼻尖,没有远大的抱负,这样不行。我们应该有眼光,别只看见脚下,只看见自己很小的一个因果半径,要看见大的因果半径,要知道“岁计之而有馀”。《易经》“恒卦”说:“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事物的发展,知识经验的积累全是这样。以日为单位计算,你能有多少成就?若化为分秒,那就更不用说了。但如果积之以岁月,一年、五年、十年呢?无论任何人都是可以成就的,“岁计之而有馀”啊!知道了“岁计之而有馀”,我们就要去干,千万别去计较“日计之而不足”。当然,畏垒山的村民在谈这些事的时候,是没有领会到这些道理的,他们只觉得“庶几其圣人乎”!庚桑子这个人应该是圣人,是神仙吧!
“子胡不相与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我们可不可以把他作为国君一样拥戴起来呢?先秦的时候,周文王的伯父泰伯为了让位给最贤能的老三,也就是周文王的父亲,老大和老二逃到吴国去,到了江苏苏州那一边,当时那边完全是原始社会,断发文身,像东南亚的原始部落一样。泰伯到了苏州一带,把周民族的先进农耕文化带到了长江下游,几年以后,大家感到不一样了,于是拥护他为君,吴国的渊源就是这样来的。庚桑楚到了“畏垒之山”,当地居民有了好处,都想拥立他为君。
大家要知道什么叫“尸祝”。古人的注释说:“尸者,太庙之神主也;祝者,则今太常太祝是也;执祭版对尸而祝之,故谓之尸祝也。”用今天通俗的话来说,“祝”就是跳神的巫师,“尸”就是祖宗牌位,面对祖宗牌位,弄一个活人在那里跳神,神附体了就是“尸”,“祝”就是“尸”所传达的旨意。这里的“尸而祝之”就是把他当成君主。“社、稷”,就是天坛、地坛,祭天地之神,祭祀庄稼之神的地方。中国是农耕社会,没有农业生产怎么行?“社而稷之”,把他拥戴起来为君,领导大家搞生产,过日子。
至人到哪儿都得安
“庚桑子闻之,南面而不释然。弟子异之。庚桑子曰:‘弟子何异于予?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吾闻至人,尸居环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今以畏垒之细民而窃窃焉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其杓之人邪!吾是以不释于老聃之言。’”
庚桑楚听到山民这样议论他,“南面而不释然”,心里面很焦虑,一下就头疼了。就像今天白云区文联的沈主席给我说,想要把我好好安置一下,虽然我没有像庚桑楚那样头疼,但还是觉得有点“不释然”。为什么呢?因为我散淡惯了,就怕担事,一担事就不自在;更怕办不好,给别人惹麻烦。对于一般人来说,被拥戴为领导,当大老板,应该很欢喜,为什么庚桑楚却“不释然”呢?
他的徒弟们就感到很诧异,这么好的事,把师父弄来当圣人,当君主,我们也有着落,可以当个宰相、将军什么的,为什么师父不高兴呢?
庚桑楚说:“弟子何异于予?”你们不要感到奇怪,你们怎么知道我的心情,怎么知道大道运行的规矩呢?畏垒这个地方“大壤”,获得大丰收,和我有什么关系?一点关系都没有。“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春天来了,一阳复始,万象萌动,自然百草就生;秋天果实成熟,就该收获了。“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春与秋是谁在运行?是老天爷、天道这样运行的,不是人为的,更不是我们能给力的,自然如是。
我们的人生,也要看到“春气发而百草生”。拿我们的人生旅程来说,儿童、青年的时候就是“春气发而百草生”,年少无丑女,女孩子十五六岁的时候花儿朵朵,不打扮都一样漂亮,小孩子那种青春的朝气是压抑不住的。到了青年,就干事业;到了中年,就辉煌了,如日中天;到了老年,收获了,就该休息、享受了,放下一切。到了冬天行将就木,该到火葬场里去了,也是天道运行。任何事情都会“生住异灭”,有产生、发展、衰退、消亡这么一个过程。这些都是自然而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我们要把这个看破看透。
人的生命,达不到“千年王八万年龟”这样长,人寿仅仅百年而已。但能够活百年的人有多少?中国历史上几十个朝代,大的王朝,时间长的,算来算去也就五六个,其他都是“短命鬼”。除了汉、唐、宋、明、清,有两三百年历史,其他的都是几十年,还有几年就完蛋的,朝代的更替的确是说不清楚。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治乱也有春夏秋冬的过程,如大唐的贞观之治是春,开元之治是夏,到了天宝年间是秋,安史之乱则是冬。生活在春夏治世的人,不论你是贤是愚,日子都好过,因为社会有保障。生活在秋冬乱世的人,不论贤愚,日子都不好过,因为没有社会保障。同理看来,自然条件好,加之风调雨顺,不想丰收都难。若是灾害频繁,你再勤劳也是无功的呀。所以,别以为有个什么东西可以长久下去,要看到任何事物都是有起有落的,我们要看破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