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把自己变成无影人
徒弟们说了一大堆儒家的理论,想说服庚桑楚接受山民的拥立。听了徒弟们的这番话,庚桑楚又是怎么反应的呢?
庚桑楚说:“小子来!夫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于网罟之患;吞舟之鱼,砀dàng而失水,则蚁能苦之。故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厌深眇而已矣。”
“函车之兽”,很庞大的一种野兽,比狮子、老虎还大,可以把车一口吞下去。这样庞大的野兽,“介而离山,则不免于网罟之患”,如果单独离开了山林,一样难免于落入猎人设的陷阱机关里,从而丧失生命。我们各自有各自的生存环境,我们的人事圈就是我们的一个保护网,如果离开了我们所适应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去,就难免会有“网罟之患”。投资、结交朋友是这样的。调动工作,从这个机关到了另一个机关,离开了原有的人事圈,也是这样的。我们在熟悉的人事圈子里生活久了,大家都有感情,自然就有家庭,有朋友,有师生这样的人事网络,在这样的人事网络中,大家都是相互护持的。一旦你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也可能是敌对的、充满了陷阱的环境,那你就非常危险了。所以,我们要看到这个——“函车之兽”多了不起,多威风啊,虽能吞下一辆马车,一旦离开了生养它的山林,离开了它熟悉的环境,同样会遭受到“网罟之患”。
大鲸鱼、大鲨鱼这些“吞舟之鱼”,能吞下一条船,不得了。但若遇见了台风,狂风巨浪把它们推到沙滩上,离开了它们生存的大海,“砀而失水”,这时“蚁能苦之”,蚂蚁就能把它们吃得干干净净。就如《增广贤文》里的这句话:“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龙游浅水,离开了它生存的大海,虾蟹都可以戏弄它;老虎离开了山林,也会被狗欺负。
拿佛教的话来说,一个人的因缘业报是不能随便去化解的,你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内是有因缘业报的,你要想超越这个因缘业报,基本不可能。有些人学佛法,想马上转运,以为拜了“黄财神”,金元宝就下雨一样来了,哪有这么好的事?上师加持一下,你就得道了,开眼了,脑门心就可以“种草”了?就算种上了草,你又能怎么样?你就明心见性了?就开智慧了?我见过一些头上可以“种草”的,大多都是愚痴没用的。
“故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也就是俗话说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开拓自己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但是开拓空间,并不是要你离开自己熟悉的、已有的生活环境。现在搞改革开放,西学为用,中学为养,我们不能离开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去盲目地全盘西化。如果把祖宗的东西全部丢了,大家都去跟西洋风,就会很麻烦的。需不需要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接轨?当然需要,但不能丢了我们的本钱去和别人接轨,把祖宗的东西一概不要。只有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借鉴别人的先进技术与经验,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要“温故而知新”才行。这里要注意,孔子说的是“温故”,不是“去故”,“去故”就不行了。话说回来,如今的世界已缩小到“地球村”了,在宇宙中看,地球仅是一粒微小的尘埃而已,哪里还谈得上东西方的差别?大家都是人类文明共同体的成员,还争吵个什么呢?
“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厌深眇而已矣”,这里提出来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全身之道”。在这篇的后面,老子还进一步谈到了“全身之道”,与这里讲的相呼应。什么叫“全其形生”?“形”是身体,“生”是生命,就是身体健康,生命圆满。我们要健康,眼耳鼻舌身不能残废,四肢不能残废,残废了“形”就不全。有的人生下来就有残疾,那叫“天刑”。古代的刑罚里,有剁脚、剁手的惩罚。伊斯兰的刑法里,偷了东西,左手偷的剁左手,右手偷的剁右手。
怎样才能保全我们的身体、生命呢?“藏其身也”,这是很高深的养生功夫!我经常说,话说多了要耗神耗气。成天到外面去忽悠,被喜怒哀乐煎熬也是耗神耗气的。晚上不睡觉,成天乱喝酒,山珍海味吃一肚皮,这些都是伤身的,都不叫“藏身”。怎么样“藏其身”?就是使自己的生命、身体不受伤害,这个伤害并不是说机械型的伤害,而是我们的精气神,在日常生活之中,在交际应酬的时候,无形中就受到了伤害。现在有些人天天海吃海喝,说起来还理直气壮的,说是党出钱,我出命,我是拿命来花这个钱的。这些人一点也不知道反省,你为什么要去耗自己的命呢?自己要懂得保命,也为政府节约钱,这样才是好事啊。
怎样“藏”自己呢?“不厌深眇而已矣”。“眇”,远也,藏身就要藏得深,藏得远,让别人看不见,遁于无形嘛。《易经》“遁卦”有一爻辞说“肥遁无不利”,就讲遁、讲藏。阴气太盛,阳气就不敌,所以小人太多的场合,正气镇不住,君子就待不住。俗话说“惹不起,躲得起”,待不住就躲嘛,离开这个是非之地,这就叫“遁”。以前讲“五遁之术”,《封神榜》里的“土行孙”有“土遁术”,《西游记》里的猪八戒能“水遁”,孙悟空会“火遁”,这些毕竟都是神话故事。道教里讲的“五遁之术”,是讲我们的生活环境、人事环境,有金木水火土五种状态,流动变化性大的环境是“水”,喧嚣、竞争激烈的环境就是“风”,冷酷无情的环境就属于“金”,名高位重的环境就是“火”,文化艺术的环境就是“木”,市井民众的环境就是“土”。在这五种形式里面,你怎么去遁?
《道德经》里说“和其光,同其尘”,和光同尘就是最高的遁术,可以遁得无形无迹。属于水,就要用水来遁,才能无形无迹。把木头丢在水里就会现形;把石块、土丢在水里,它们格格不入,还是要现形;把火丢在水里就没命了。只有把水放在水里面,区分不出来,才可以打成一片。所以,把木放在木里,把金放在金里,把土放在土里,把火放在火里,才能打成一片,就非常安全。白云区文联沈主席那里是属“木”,就要以木的形式来“遁”才好。这就是“五遁之术”的奥秘。
在反右的年代,如果你是文化人,“藏”在文联里面,麻烦就会少得多;如果在工厂里,就很容易成“右派”。因为当时“右派”是有5%的比例,一百个工人里最多有5个。你一个知识分子,在一百个工人里面,即使你一声不吭,也很难“遁”的。而在文联里,全都是知识分子,只要你不吭声,安全系数就高得多。怎么去遁?首先要看清楚这个局才行。
怎样使自己“遁”得“深眇”,藏得“深眇”?这就需要功夫,需要火候了。关键一句话,就是我经常说的,要使自己变成“无影人”,无形无相,没有特色,不露锋芒,完全融入大众,不显山不露水,别人都不知道你,这才是真功夫。做到这样,你就可以算是隐遁高手、无影人了。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把自己变成无影人
徒弟们说了一大堆儒家的理论,想说服庚桑楚接受山民的拥立。听了徒弟们的这番话,庚桑楚又是怎么反应的呢?
庚桑楚说:“小子来!夫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于网罟之患;吞舟之鱼,砀dàng而失水,则蚁能苦之。故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厌深眇而已矣。”
“函车之兽”,很庞大的一种野兽,比狮子、老虎还大,可以把车一口吞下去。这样庞大的野兽,“介而离山,则不免于网罟之患”,如果单独离开了山林,一样难免于落入猎人设的陷阱机关里,从而丧失生命。我们各自有各自的生存环境,我们的人事圈就是我们的一个保护网,如果离开了我们所适应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去,就难免会有“网罟之患”。投资、结交朋友是这样的。调动工作,从这个机关到了另一个机关,离开了原有的人事圈,也是这样的。我们在熟悉的人事圈子里生活久了,大家都有感情,自然就有家庭,有朋友,有师生这样的人事网络,在这样的人事网络中,大家都是相互护持的。一旦你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也可能是敌对的、充满了陷阱的环境,那你就非常危险了。所以,我们要看到这个——“函车之兽”多了不起,多威风啊,虽能吞下一辆马车,一旦离开了生养它的山林,离开了它熟悉的环境,同样会遭受到“网罟之患”。
大鲸鱼、大鲨鱼这些“吞舟之鱼”,能吞下一条船,不得了。但若遇见了台风,狂风巨浪把它们推到沙滩上,离开了它们生存的大海,“砀而失水”,这时“蚁能苦之”,蚂蚁就能把它们吃得干干净净。就如《增广贤文》里的这句话:“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龙游浅水,离开了它生存的大海,虾蟹都可以戏弄它;老虎离开了山林,也会被狗欺负。
拿佛教的话来说,一个人的因缘业报是不能随便去化解的,你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内是有因缘业报的,你要想超越这个因缘业报,基本不可能。有些人学佛法,想马上转运,以为拜了“黄财神”,金元宝就下雨一样来了,哪有这么好的事?上师加持一下,你就得道了,开眼了,脑门心就可以“种草”了?就算种上了草,你又能怎么样?你就明心见性了?就开智慧了?我见过一些头上可以“种草”的,大多都是愚痴没用的。
“故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也就是俗话说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开拓自己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但是开拓空间,并不是要你离开自己熟悉的、已有的生活环境。现在搞改革开放,西学为用,中学为养,我们不能离开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去盲目地全盘西化。如果把祖宗的东西全部丢了,大家都去跟西洋风,就会很麻烦的。需不需要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接轨?当然需要,但不能丢了我们的本钱去和别人接轨,把祖宗的东西一概不要。只有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借鉴别人的先进技术与经验,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要“温故而知新”才行。这里要注意,孔子说的是“温故”,不是“去故”,“去故”就不行了。话说回来,如今的世界已缩小到“地球村”了,在宇宙中看,地球仅是一粒微小的尘埃而已,哪里还谈得上东西方的差别?大家都是人类文明共同体的成员,还争吵个什么呢?
“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厌深眇而已矣”,这里提出来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全身之道”。在这篇的后面,老子还进一步谈到了“全身之道”,与这里讲的相呼应。什么叫“全其形生”?“形”是身体,“生”是生命,就是身体健康,生命圆满。我们要健康,眼耳鼻舌身不能残废,四肢不能残废,残废了“形”就不全。有的人生下来就有残疾,那叫“天刑”。古代的刑罚里,有剁脚、剁手的惩罚。伊斯兰的刑法里,偷了东西,左手偷的剁左手,右手偷的剁右手。
怎样才能保全我们的身体、生命呢?“藏其身也”,这是很高深的养生功夫!我经常说,话说多了要耗神耗气。成天到外面去忽悠,被喜怒哀乐煎熬也是耗神耗气的。晚上不睡觉,成天乱喝酒,山珍海味吃一肚皮,这些都是伤身的,都不叫“藏身”。怎么样“藏其身”?就是使自己的生命、身体不受伤害,这个伤害并不是说机械型的伤害,而是我们的精气神,在日常生活之中,在交际应酬的时候,无形中就受到了伤害。现在有些人天天海吃海喝,说起来还理直气壮的,说是党出钱,我出命,我是拿命来花这个钱的。这些人一点也不知道反省,你为什么要去耗自己的命呢?自己要懂得保命,也为政府节约钱,这样才是好事啊。
怎样“藏”自己呢?“不厌深眇而已矣”。“眇”,远也,藏身就要藏得深,藏得远,让别人看不见,遁于无形嘛。《易经》“遁卦”有一爻辞说“肥遁无不利”,就讲遁、讲藏。阴气太盛,阳气就不敌,所以小人太多的场合,正气镇不住,君子就待不住。俗话说“惹不起,躲得起”,待不住就躲嘛,离开这个是非之地,这就叫“遁”。以前讲“五遁之术”,《封神榜》里的“土行孙”有“土遁术”,《西游记》里的猪八戒能“水遁”,孙悟空会“火遁”,这些毕竟都是神话故事。道教里讲的“五遁之术”,是讲我们的生活环境、人事环境,有金木水火土五种状态,流动变化性大的环境是“水”,喧嚣、竞争激烈的环境就是“风”,冷酷无情的环境就属于“金”,名高位重的环境就是“火”,文化艺术的环境就是“木”,市井民众的环境就是“土”。在这五种形式里面,你怎么去遁?
《道德经》里说“和其光,同其尘”,和光同尘就是最高的遁术,可以遁得无形无迹。属于水,就要用水来遁,才能无形无迹。把木头丢在水里就会现形;把石块、土丢在水里,它们格格不入,还是要现形;把火丢在水里就没命了。只有把水放在水里面,区分不出来,才可以打成一片。所以,把木放在木里,把金放在金里,把土放在土里,把火放在火里,才能打成一片,就非常安全。白云区文联沈主席那里是属“木”,就要以木的形式来“遁”才好。这就是“五遁之术”的奥秘。
在反右的年代,如果你是文化人,“藏”在文联里面,麻烦就会少得多;如果在工厂里,就很容易成“右派”。因为当时“右派”是有5%的比例,一百个工人里最多有5个。你一个知识分子,在一百个工人里面,即使你一声不吭,也很难“遁”的。而在文联里,全都是知识分子,只要你不吭声,安全系数就高得多。怎么去遁?首先要看清楚这个局才行。
怎样使自己“遁”得“深眇”,藏得“深眇”?这就需要功夫,需要火候了。关键一句话,就是我经常说的,要使自己变成“无影人”,无形无相,没有特色,不露锋芒,完全融入大众,不显山不露水,别人都不知道你,这才是真功夫。做到这样,你就可以算是隐遁高手、无影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