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庚桑楚》第一讲(5)尧舜不入道人眼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尧舜不入道人眼

自古以来,儒家都是赞叹尧舜的,庚桑楚的徒弟也如此。但在道家看来,尧舜又算什么呢?道家赞叹的是黄帝,所以道家学说又称“黄老之道”、“黄老之学”。

于是庚桑楚话锋一转,就开始批判了:“且夫二子者,又何足以称扬哉!是其于辩也,将妄凿垣墙而殖蓬蒿也。简发而栉,数米而炊,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举贤则民相轧,任知则民相盗。之数物者,不足以厚民。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xué阫péi。吾语女,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

儒家所宣扬的尧舜的理念,就是“妄凿垣墙而殖蓬蒿也”,有什么值得赞叹的!“垣墙”,指我们的自然性。我们的生命、精神,是自带保护装置的,自身就有“垣墙”保护着。而尧舜、儒家的这些社会性的东西,就相当于把我们自然性的这层保护墙推倒,而种些仁义之类的“蓬蒿”来做围墙。“蓬蒿”,指脆弱的社会性。这样的围墙,不要说强盗了,就是野猫野狗都可以自由出入,哪里有防卫作用呢?不但起不了防卫作用,反而还会带来伤害。

“简发而栉”,“栉”就是梳子。儒家讲究衣冠,官位不一样,发型就不一样;女人地位不一样,发型也不一样。但是在道家看来,这些讲究都是多余的,没有必要乔装打扮,“简发而栉”嘛。“数米而炊”,穷人家就是这样,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过了今天,不知明天怎么过。“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儒家的这套东西,忙来忙去,没有什么大的意义,又怎么能够用来匡济天下呢?

“举贤则民相轧,任知则民相盗”,对于儒家来说,一个社会要正常运转,从古至今都需要“举贤”,都需要“任知”,但却遭到庚桑楚的批判,这也显示出了道家的根本立场。我本来想先讲《马蹄》和其他几篇,谈谈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相互关系,但那些趣味性不强,还是先讲《庚桑楚》,这篇是直接讲道的,很热闹,也很有趣。

如果就这样来看,道家对儒家的批评好像有点过火。仁义礼智信,“举贤”、“任知(智)”,整个社会文明有序,怎么会不好呢?为什么道家要加以批判呢?把人类社会的历史放到一万年、十万年乃至一百万年后,我们就会发现,道家的这种理论非常正确。别说一万年之后,就是结合现在的人口膨胀、生态危机来看,人类社会的这种“举贤”、“任知(智)”对社会造成的混乱,对大自然造成的摧残,早就从根本上威胁到了人类社会的存在了。

澳大利亚有位科学家,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人类社会的寿命只有一百年》。他认为,一百年以后,人类社会就毁灭了。为什么呢?现在的人口膨胀、生态危机已不可逆转,因温室效应,再过几年,北冰洋在夏季就没有冰了,全部融化了;再过些年,南极的冰川也没有了,整个海平面要上升500米。500米是什么概念?广州还有吗?大水一来,不仅是长江边的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恐怕内陆的北京、西安、郑州,全都要被淹没。哈尔滨、莫斯科、巴黎、纽约,包括伦敦、墨尔本之类的城市全都没有了,人类90%的人口都居住在500米以下的地球地表上呀。另外,风雨无度,地质灾害频发,到处都有地震、火山爆发。2.5亿年前,西伯利亚持续百万年巨大的火山爆发,使地球96%的物种大灭绝,超过了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球时毁灭恐龙的那场灾难。如果现在遭遇那么大型的地质灾难,人类还能生存吗?地球的生物还能存在吗?

从这些来看,道家的思想是非常有意义的,至少是警钟长鸣,敲打着人类引以为骄傲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是什么呢?就是要把地球这块“面包”尽早吃完。所以,庚桑楚就说“举贤则民相轧”。在古代,无论两汉时“举孝廉”所产生的虚伪,还是唐宋明清科举场上的舞弊,乃至地方官吏们的“政绩”,不知演出了多少“民相轧”的故事,更遑论朝廷上的“相轧”了。今天某位部长来的时候,也谈到这个问题。如今的“举贤”,首先要领导任命,然后要部门投票。为争选票,参选者就要去拉票,请吃饭,送红包,打小报告,到网上去揭发,互相倾轧,非常麻烦。

官场是这样,做生意也是这样。有个项目要招商,大家为了拿到标书,就要搞各种竞争,什么戏都演得出来。所以,“举贤则民相轧”,互相倾轧,的确是娑婆世界的常态。

“任知则民相盗”,我们提倡有智慧、有能力,所以选劳模、选先进,但劳模、先进这些标杆一出来,大家就要去学习、去模仿,去“盗”先进劳模们的经验和智慧,这的确是“民相盗”呀。岂止“知”会引起“民相盗”,庄子在《胠箧》篇中,更讲到“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以后讲《胠箧》时再细加解读。

“之数物者,不足以厚民”,“举贤”“任知”这些,不足以使老百姓的道德厚重起来。物质生活过于丰富,反而会搅乱民心,引起是非麻烦。庚桑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民之于利甚勤”,老百姓,包括当官的,对于“利”都是很“勤”的,很在意的,都是看见“利”眼睛就发光,可以不惜一切去争利、抢利。

于是乎,“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为了利,儿子可以杀老子,臣子可以杀君主,大白天可以公然为盗,中午时都可以在墙上打洞,入室抢劫。现在也是这样,大白天抢人的事时有发生,北京有,广州有,成都有,上海也有;抢银行、金店的事也时有新闻。可以说杀人放火,任何地方都有,为什么?为了“利”嘛。

为什么会有“大乱”?“大乱之本”又在哪里呢?庄子毫不含糊地指出:“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尧舜是伟大的领袖,是红太阳。有了伟大领袖,有了红太阳,就开始乱了;就有了仁义礼乐一系列的治国方略,贤与不贤,仁与不仁等等,一系列的伦理标杆就出来了。这些真理确实很光明、很伟大、很了不起,大家都去信奉,千年万载地奉行。正是因为大家都信奉这套真理,所以千年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从汉到明清,“人相食”的现象在战乱之中还少见吗?西晋“永嘉之乱”后,黄河流域各民族间战争惨烈,以人肉为军粮的记载史书上数不胜数。另外,作为比喻,“人相食”则是社会里各类矛盾斗争的醒目写照,人类社会有看得见的光明面,但也有在光明面之下的阴暗面,这些阴暗面一旦被曝光,“人相食”的事件还少吗?

我们想一想,几千年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哪里少得了官司,少得了战争?中国历朝历代的变革就不说了,都是居民减半。我反复举例,秦朝统治天下时有两千多万人,到了刘邦统一天下时就只有五六百万人,好多大城市户口只有一两万。东汉末年,本来有六千多万人,到了三国归晋的时候,也只有六七百万了。四川蜀国,刘备的地盘只有八十万人,姜维带了十万部队与魏国打仗,邓艾偷渡阴平只有几百人,却可以打下绵竹。兵临成都时,阿斗只好把自己捆起来投降。为什么要投降?成都已经没有人了,除了老弱病残,兵都没有,只有投降。如果成都城里还有一千部队,加上城墙高厚,阿斗肯定不会投降,还可以和邓艾打一仗嘛。中国历次战乱,单单太平天国十多年的战争,长江中下游的人口,据统计就减少了一亿两千万人。所以“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岂止是“人相食”,简直是屠人的机器啊!(以上数据,在《中国人口地理》等多种出版物里,有相应记载。)

道家为什么这样毫不客气地批评儒家呢?2005年我在成都讲《道德经》时就说过,在先秦,儒家历来是当权的执政党,道家是在野的反对党,作为在野的反对党,就是要揭露执政党的阴暗面,甚至敢于在光明面上找出阴暗面来加以鞭笞,加以批判。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好不好?肯定好,但衍生出道家所批判的种种阴暗面也是必然的,道家对此所进行的批判是不可少的。社会上有这样的批判,无疑是一剂清醒剂,使人类文明在发展中能保持适度的清醒。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