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價白話文 | 特別篇:土地被徵收,補償真的公平嗎?土地徵收補償的幕後的估價關鍵!
📌 土地徵收是什麼?政府為何能徵收私人土地?
土地徵收是政府基於公共利益需求,依照法定程序,強制取得特定私人土地的行為,例如國防建設、交通事業、公共衛生、環境保護等。然而,政府並不能隨意徵收,必須符合正當法律程序、符合比例原則,並提供合理補償。
📌 合理補償真的合理嗎?完全補償 vs. 相當補償
徵收補償的核心在於「合理補償」,但什麼才算合理?目前法律採取相當補償原則,而非完全補償,也就是補償金額可能不足以讓地主完全回復原來的財產狀態。
然而,經濟學中的「損失厭惡效應」顯示,人們對失去的痛苦遠大於獲得的快樂,因此即使補償金額符合市場價格,地主仍可能覺得不公平,甚至拒絕徵收。
📌 補償金額如何計算?市價是怎麼來的?
現行法律規定,土地徵收補償應依「徵收當期市價」計算,但對於都市計畫區內的公共設施保留地,補償標準則是「毗鄰非公共設施保留地的平均市價」,這導致補償價格的計算方式變得更加複雜,涉及地價區段劃分、比準地選取、權重計算等多層因素。
📌 徵收補償的估價挑戰
🔹 市場價值的評估:政府規定估價時只能參考近半年到一年內的交易案例,但土地交易樣本稀少,影響估價準確性。
🔹 地價區段的劃分:不同用途區段的地價如何界定,將影響最終補償金額。
🔹 比準地選取:選擇代表性土地推算區段地價,但選取標準可能影響估價結果。
🔹 土地與建物補償的差異:土地補償採市價,建築物補償則採「重建價格」,且不扣折舊,這與一般估價方式不同。
📢 本集重點
✅ 土地徵收的法律基礎: 何種情況下政府可合法徵收私人土地?
✅ 合理補償的定義與計算方式: 為何採取相當補償,而非完全補償?
✅ 市場價值與比準地選取: 為何估價方式會影響補償金額? ✅ 經濟學的影響: 為何地主即使獲得補償,仍然不滿意?
📌 土地徵收是一項影響人民財產權的重要制度,如何兼顧公共利益與個人財產權的保障,是法規與估價師共同面對的挑戰。本集帶你深入了解土地徵收補償的運作模式與爭議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