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雷福斯案件1中、他与左拉手携手战斗在衡必。主要作品《希尔维斯特·波纳尔的罪行》(1881)曾获诺贝尔奖金,法朗士曾当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土。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Jean Christophe, 1904一1912)
本书是罗曼·罗兰(18661944)以贝多芬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共10卷、作品充满了对世纪未停滞颓废的资产阶级文化的强烈批判,是本世纪屈指可数的优秀作品。
约瀚·克利斯朵夫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群一个小镇上,祖父和父亲都是音乐师,他幼年便显示了异常的音乐天赋。他的父亲性格粗暴,家境贫寒,所以他从少年时代起便为一家人的生计而奔波操劳,他经历了初恋、亡父、租赁房屋安身.....他的作品在音乐会上的演出失败,他又因与人吵架而逃到法国,对法国巴黎的轻薄和虚伪感到厌恶,这一切使他躲到一个小阁楼里潜心作曲,克利斯朵夫与诗人奥里维结为好友,然而奥里维在五一劳动节示威游行中不幸丧生。克利斯朵夫逃往瑞士,与那里的朋友布朗医生的妻子安娜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自杀未递,他徘徊在暴风雪的山中。在那里他与上帝对话,感到了使自己复苏的力量,又重新站了起来,呼吸到了春天的气息。他在罗马接触了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与过去曾向他学过钢琴、今天成了外交官的遗孀葛拉齐亚邂逅相逢,使约翰·克利斯朵夫陶醉在安谧、永恒的爱情之中.20年后,克利斯朵夫又回到了巴黎,这时,奥里维的遗腹子已经长成一个十分成熟的男子汉,并且与葛拉齐亚的女儿结了婚。当他们凝望着新的时代到来之际,葛拉齐亚离开了人世,克利斯朵夫也接近生命的最后阶段。现在已成为大音乐家的克利斯朵夫无论从音乐上还是从人格上都达到了完善的境地。他在一片恬静和谐中了结了自己的余生。
1这是法国军事当局对犹太籍军官德雷福斯上尉的诬告案,法国反动派想借此掀起反犹运动,鼓动对德战争。左拉在《震旦报》上发表《我控诉》的公开信,伸张正义。法朗士也捐弃前嫌,与他携手战斗,在强大的社会奥论压力下,1906年最高法院宜告德雷福斯无罪,恢复其名誉和军职,法朗士由此更加坚持批判资本主义,最后参加了法国共产党。-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