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塞外严寒,慕容宝不得不决定撤退。拓跋珪先派堂弟拓跋遵带领骑兵七万,堵塞燕军南归之路。自己带了精骑二万,乘河冰新合,渡河追蹑燕军。十一月九日,燕军宿营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西北五十里石匣子沟)东,当天黄昏,拓跋珪的骑兵追蹑到参合陂西。拓跋珪乘夜部勒诸军,准备凌晨掩击燕军,士卒衔枚潜进。十日清晨,魏军登山,下临燕营。燕军将东引,忽见山上敌兵,士卒惊扰,乱不成军。拓跋珪纵兵奋击,燕兵赴水逃命,人马自相腾蹑,压死溺死的成千上万。拓跋遵带领的七万骑兵又在前邀击,燕军四五万人,纷纷放下兵器,束手就擒,生还的不过几千人。魏军还俘虏了后燕文武将吏数千人,缴获了兵器、衣甲、粮货无数。拓跋珪把俘虏到的后燕士兵四五万人全部坑杀。慕容宝、慕容麟等单骑逃回。
慕容宝回到中山之后,不甘心失败,请求慕容垂再次出兵伐魏。慕容垂的弟弟范阳王慕容德也劝慕容垂趁自己健在时亲征,以免遗留后患。慕容垂接受了他们的意见。公元396年三月,慕容垂留慕容德守中山,亲率大军越过广昌岭(在今河北易县、满城之间,俗名五回岭),凿山通道,直指平城(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北魏陈留公拓跋虔率部落三万余家镇守平城,出战败死,燕军尽收其部落。魏主拓跋珪退保阴山。慕容垂经过参合陂的时候,见去年交战处,积骸如山,军士恸哭,声震山谷。慕容垂这时已经七十一岁了,本来有病,经不起劳累加刺激,病情更加沉重,改乘马舆,急急忙忙退兵。四月,燕军回到沮阳(今河北怀来南),垂即病死。慕容垂这次北伐,并没有能够挽回后燕军事上的颓势。此后,拓跋珪就挟其三四十万骑兵,长驱进入中原了。
后燕和前燕一样,不采用胡汉分治政策。但是也暴露了一个重大问题,即他们所占领的地区,是封建经济比较发展的地区,鲜卑贵族和汉世家大族荫庇了大量民户,这种户口的分割,使后燕的财政收入,大为减少。慕容垂死,慕容宝继位,遵照慕容垂遗令:“定士族旧籍,分辨清浊。校阅户口,罢军营封荫之户,悉属郡县。”(《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法峻政严。”(<《晋书·慕容宝载记》)不但鲜卑贵族和汉世家大族由于丧失大量荫户而心怀不满,就是汉族农民也因官家的租调和力役苛重,情愿充当荫户,而不愿充当编户齐民,因此这次户口的搜括,反而造成了“士民嗟怨”,“百姓思乱者十室而九”的严重政治局面。
在后燕,全国最重要的战略据点和政治中心有五处,一是都城中山,二是慕容�时旧都龙城(今辽宁朝阳),三是前燕旧都邺城,四是并州刺史的治所晋阳,五是幽州刺史的治所蓟(今北京市西南)。公元396年的八九月间,北魏拓跋珪率领了步骑四十余万,趁并州早霜,饥荒乏食的时机,轻易地攻取晋阳。十一月,兵锋转向河北,很快就攻下常山(郡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信都(郡治信都,今河北冀州),河北许多郡县的守宰,不逃即降。这时慕容宝在中山有步卒十二万,骑兵三万七千,悉数出拒魏军,大败而还。魏军进围中山,到了公元397年的三月,慕容宝率领一万余骑,冲出重围,退往龙城。中山便在这年十月被拓跋珪攻下,后燕公卿将吏及士卒投降北魏的有二万多人。
公元398年,慕容宝在龙城为鲜卑贵族兰汗所杀。汗自称大将军、大单于、昌黎王。慕容宝子慕容盛是兰汗的女婿,又杀汗自立。慕容盛“峻极威刑”,宗亲、勋旧多被诛杀,人人自危。慕容盛因此为其臣下段玑等所杀。鲜卑贵族拥立慕容垂少子慕容熙为主,诛段玑等。慕容盛曾“立燕台,统诸部杂夷”(《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四年)。慕容熙即位后,“改北燕台为大单于台,置左右辅,位次尚书”(《晋书·慕容熙载记》)。说明后燕迁到龙城以后,也实行了胡汉分治政策,比起前燕和后燕慕容垂、慕容宝统治时期的胡汉不分治政策来,反而后退了一步。慕容熙据有辽西地区,境域狭隘,民户不多,可是他却大兴土木,“筑龙腾苑,广袤十余里,役徒二万人。起景云山于苑内,基广五百步,峰高十七丈。又起逍遥宫、甘露殿,连房数百,观阁相交。凿天河渠,引水人宫”。又“凿曲光海、清凉池。季夏盛暑,士卒不得休息,喝死者太半”。又“拟邺之凤阳门,作弘光门,累级三层”。为昭仪苻氏“起承华殿,高承光[殿]一倍。负土于北门,土与谷同价”(《晋书·慕容熙载记》)。这样无休止地兴建极华丽的宫苑殿阁,给辽西各族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公元407年,慕容熙的昭仪苻氏病死,熙命令公卿以下至兵民,家家都去营造陵墓,陵墓规模宏大,周围数里。苻氏的灵柩下葬时,慕容熙亲自出城送葬。龙城的将吏推高云为主,拒绝慕容熙回城。慕容熙逃人龙腾苑,被杀。后燕亡。自公元384年慕容垂称燕王,到公元407年慕容熙被杀,立国凡二十四年。
高云是高句丽的王族,仕于后燕,侍卫慕容宝有功,宝收为养子,赐姓慕容氏。慕容熙荒淫无道,冯跋等拥立高云为燕天王,复姓高氏。高云自以为“无功德而为豪杰所推”,老是怕人推翻他。他蓄养了许多壮士,令宠臣离班、桃仁等“专典禁卫,委之以爪牙之任,赏赐月至数千万,衣食卧起皆与之同”(《晋书·慕容云载记》)。可是他们贪得无厌,到了公元409年,还是把高云杀害了。
精彩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