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花地·大学文苑 | 张昀:共赏徽州大鱼洄游新年


Listen Later

文 | 张昀 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2024级

有幸刷到过一个给外国网友推荐徽州鱼灯的视频,甚是欣喜。对徽州大鱼的印象尤为深刻,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舅母就是制作鱼灯的高手,她每年都要为村里人制作鱼灯。

小时候,我适逢寒假必去舅母家,在那片绿影婆娑的小村落里,古老的祠堂、斑驳的牌坊、一阵欢快的锣鼓声、一身老蓝色粗布衣、一抹永远挂在脸上的和善的微笑……记忆中的这些画面早就定格成一帧永远难忘的风景。

徽州鱼灯主要分为汪满田鱼灯和瞻淇鱼灯两种。汪满田鱼灯位于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通常长约7米,高约3米,需数十人抬游。鱼灯的制作工艺讲究,使用毛竹和绵纸,彩绘鱼鳞,头有“王”字,嘴有双须,并装有流星喷管;瞻淇鱼灯位于歙县瞻淇村,鱼灯形状多为鲶鱼和鲤鱼,使用布面电灯,轻便且安全。

舅母擅长的是汪满田鱼灯。每次我一进她家的门,就能闻到一股淡淡的竹香萦绕在鼻头。屋内桌子上堆满了制作鱼灯的材料:粗细不一的竹条、色彩鲜艳的彩纸、细长的丝线,以及各种制作工具。而坐在桌前的舅母不是在专注地挑选着竹条,就是在用细麻绳绑扎鱼灯的骨架。

那年我说要跟舅母学做鱼灯,她一听,脸上就绽放出热情的笑容。立刻招呼我坐到她身边,开始手把手地教我。

她先将一根竹条递到我手中,让我感受它细腻而坚实的质地。“制作汪满田鱼灯,第一步是选好材料。”舅母说,“必须用咱们当地的毛竹,韧性好,做出来的鱼灯骨架才结实。”说着,她又拿起一根竹条在火上微微烤着,说这是要用来做鱼骨架的。

火苗欢快地跳跃着,舔舐着竹条,舅母的眼神则紧盯着竹条,拿着竹条的手缓慢而平稳地转动着,仿佛在雕琢一件稀世珍宝。“火候要把握好,太轻了竹条弯不动,太重了竹条就烤焦了,鱼灯的形状就做不到位了。”舅母一边说着,一边向我展示着烤好的竹条,弯曲的弧度恰到好处,宛如一条灵动的鱼儿游出水面。

看着舅母熟练的动作,我也跃跃欲试。我拿起一根竹条,学着舅母的样子在火上烤起来。可我手中的竹条不是在火上烤的时间太长,就是弯曲的角度不对。舅母在一旁耐心地指导着我:“别着急,慢慢来,去感受竹条的温度变化,再掌握好力度。”在舅母的帮助下,我终于成功地烤出了一根形状还算满意的竹条。

接着开始扎骨架,这可是个细致活。舅母拿起一根细麻绳,手指如灵动的蝴蝶般在竹条间穿梭。她一边绑扎,一边讲解着:“每个节点都要绑紧,注意鱼灯的形状,要让它看起来自然流畅。”

我看着舅母三两下就将一根根竹条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一个简单的鱼灯骨架雏形立刻呈现在眼前。我也拿起麻绳,可麻绳在我手中却总是打结或打滑,怎么也绑不好。舅母笑着说:“先把麻绳绕一圈,然后从下面穿过去,拉紧,这样就不会松了。”经过一番努力,我好不容易才完成了一副自己扎的鱼灯骨架。

要开始糊纸了。舅母打开一叠特制的宣纸,这宣纸薄如蝉翼,又韧性十足。“这纸是专门为鱼灯制作的,既能透光,又不容易破损。”舅母小心翼翼地裁剪出合适的形状,然后用刷子蘸上浆糊,均匀地涂抹在骨架上。“糊纸的时候要从中间开始,慢慢向四周展开,动作要轻,不能把纸弄破了。”

舅母一边说着,一边将宣纸轻轻覆盖在骨架上,用刷子轻轻刷平,每一下都细致入微,生怕弄出一点褶皱。在舅母的一双巧手下,白纸逐渐贴合骨架,一个鱼灯的雏形便显现出来。

最后是上色和装饰。舅母拿出颜料,用画笔蘸上鲜艳的红色,为鱼灯画上鳞片。她的笔触细腻而流畅,每一片鳞片都画得栩栩如生,看着仿佛能感受到鱼儿在水中游动时的灵动。“这红色寓意着喜庆、吉祥。过年的时候,点亮这鱼灯,就像把希望和好运都点亮了。”

画完鳞片,舅母又用金色的颜料勾勒鱼鳍和鱼尾,再挂上彩色的丝线作为穗子。一番精心装饰后,一盏精美的汪满田鱼灯终于大功告成。

舅母让我拿着自己制作的鱼灯去赶徽州鱼灯盛会。我被人群簇拥着,身旁的鱼灯流光溢彩,鳞片熠熠生辉,灯光摇曳,映亮了人们的笑颜。耳边鼓点激越,听得我满心欢喜。

我跟着队伍一路前行,真切地感受到了新年的温暖与希望。抬手触摸那灵动的鱼身,指尖传来粗糙的质感,此时,我心中满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热爱。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羊晚·花地·文化By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