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文/郭熙
快过年了,在家整理自己的藏书。兴许是老天的安排,腊月二十七,在爷爷生日这天,又看到了当年从他那儿拿来的抄本。爷爷是个乡村中医。抄本是他自己用棉纸绳穿起来的,一色微黄了的白棉纸,竖行单面书写,双面装订,看起来颇有几分老式线装书的模样。从头到尾数了一遍,连同没写满的空白,共108页。全书是他一笔一画用毛笔誊抄的,由一色河南话中医药歌诀组成,包括脉理和主病方药等,最后还有一部分是一些名对联。
我上大学前想学中医,读过这个抄本,开头两页大体还能背出来。上大学后迷上了语言学,除了为几个方言词查阅过张仲景等家乡中医著述外,其他中医书都放到了一边。再读爷爷的这个抄本,才想起来它应该也是个河南方言研究的宝贝,不过,我忽然发现,爷爷给我留下了一个谜!
左图是爷爷抄本的第一页。最左边一行是抄写时间,除最后一个不清楚外,总体理解无大碍:这本书誊抄于民国癸亥年夏,对应的是1923年。最右边一行“缮抄于豫宛□埠中正斋窗案”中那个墨团遮盖的字怎么也看不出来。“豫”是河南的简称,“宛”是南阳的简称,我们老家在埠口,“埠”自然是埠口的简称,当年埠口是个镇,作为最后一级地方。“宛”和“埠”之间到底是啥?从上下文看,这个字应该是一级行政区域名称的简称。就这个模糊不清的字来说,左边看来是三点水,右边收笔当是一个竖弯钩。
我绞尽脑汁。实在想不出,老家所在地域名称中,会有哪个三点水旁、落笔为竖弯钩的字可以关联。我搬出《现代汉语词典》,把所有符合上面条件的水旁字排查一遍,还是一无所获。于是开始寻另一条路径,从1923年埠口的属地探寻。我想起历史上埠口属于唐河县,民间一直称唐县。我上小学的时候,埠口属于南阳县青台区何庙公社,1965年划归新设的社旗县,属何庙公社,1966年并入城郊公社。一个偶然的机会听长辈说,埠口以前并不属南阳县。
既然爷爷抄书时代埠口属于唐河县,“埠”前面两个可辨识的字都是简称,我就开始沿着唐河县的简称来寻找。唐河简称通常称“唐”,但跟墨迹字根本连不上。把图片发给我哥哥,他想不出是什么字。我想到应该查唐河的历史。找到唐河县政府的网站,从前面两页的简要介绍中仍然看不到丝毫踪迹。
往下拉两页,看唐河的历史沿革,眼睛一下子亮了:
中华民国初,为唐县,属南阳府。民国二年,更名沘源县,属豫南道。民国三年,改属汝阳道。民国十二年,改作唐河县,仍属汝阳道。民国十六年,废汝阳道,属河南省。民国二十一年,改属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沘源县!沘,左三点水,右竖弯钩。至此,真相大白!
原来,民国初年,为避开跟直隶的唐县重名,官方经过“历史考证”,更名为沘源县:
河南省唐县明初置,迄今仍之。与直隶省重复,定名较后,应即酌改。查该县旧为汉比阳县。比一作沘,因境内大狐山为沘水之源,水在县南,故名。拟复旧称,而临邑为泌阳县。泌沘一音之转,恐涉混淆,应改名沘源县。
1923年3月15日,国民政府终于在多方呼吁下,批准以流经其境内的河流——唐河作为县名。而有意思的是,爷爷在这一年夏天落笔“豫宛沘埠”时,河“沘源”已成历史。
唐河县沿用至今,新一代已经鲜有称之唐县者。泌阳原来也属南阳,1965年才划归驻马店。除历史事实外,上面乌龙公文中还有一处,说“泌沘一音之转,恐涉混淆”,其实,泌阳的“泌”作为地名读bei,不大可能混淆。
文/郭熙
快过年了,在家整理自己的藏书。兴许是老天的安排,腊月二十七,在爷爷生日这天,又看到了当年从他那儿拿来的抄本。爷爷是个乡村中医。抄本是他自己用棉纸绳穿起来的,一色微黄了的白棉纸,竖行单面书写,双面装订,看起来颇有几分老式线装书的模样。从头到尾数了一遍,连同没写满的空白,共108页。全书是他一笔一画用毛笔誊抄的,由一色河南话中医药歌诀组成,包括脉理和主病方药等,最后还有一部分是一些名对联。
我上大学前想学中医,读过这个抄本,开头两页大体还能背出来。上大学后迷上了语言学,除了为几个方言词查阅过张仲景等家乡中医著述外,其他中医书都放到了一边。再读爷爷的这个抄本,才想起来它应该也是个河南方言研究的宝贝,不过,我忽然发现,爷爷给我留下了一个谜!
左图是爷爷抄本的第一页。最左边一行是抄写时间,除最后一个不清楚外,总体理解无大碍:这本书誊抄于民国癸亥年夏,对应的是1923年。最右边一行“缮抄于豫宛□埠中正斋窗案”中那个墨团遮盖的字怎么也看不出来。“豫”是河南的简称,“宛”是南阳的简称,我们老家在埠口,“埠”自然是埠口的简称,当年埠口是个镇,作为最后一级地方。“宛”和“埠”之间到底是啥?从上下文看,这个字应该是一级行政区域名称的简称。就这个模糊不清的字来说,左边看来是三点水,右边收笔当是一个竖弯钩。
我绞尽脑汁。实在想不出,老家所在地域名称中,会有哪个三点水旁、落笔为竖弯钩的字可以关联。我搬出《现代汉语词典》,把所有符合上面条件的水旁字排查一遍,还是一无所获。于是开始寻另一条路径,从1923年埠口的属地探寻。我想起历史上埠口属于唐河县,民间一直称唐县。我上小学的时候,埠口属于南阳县青台区何庙公社,1965年划归新设的社旗县,属何庙公社,1966年并入城郊公社。一个偶然的机会听长辈说,埠口以前并不属南阳县。
既然爷爷抄书时代埠口属于唐河县,“埠”前面两个可辨识的字都是简称,我就开始沿着唐河县的简称来寻找。唐河简称通常称“唐”,但跟墨迹字根本连不上。把图片发给我哥哥,他想不出是什么字。我想到应该查唐河的历史。找到唐河县政府的网站,从前面两页的简要介绍中仍然看不到丝毫踪迹。
往下拉两页,看唐河的历史沿革,眼睛一下子亮了:
中华民国初,为唐县,属南阳府。民国二年,更名沘源县,属豫南道。民国三年,改属汝阳道。民国十二年,改作唐河县,仍属汝阳道。民国十六年,废汝阳道,属河南省。民国二十一年,改属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沘源县!沘,左三点水,右竖弯钩。至此,真相大白!
原来,民国初年,为避开跟直隶的唐县重名,官方经过“历史考证”,更名为沘源县:
河南省唐县明初置,迄今仍之。与直隶省重复,定名较后,应即酌改。查该县旧为汉比阳县。比一作沘,因境内大狐山为沘水之源,水在县南,故名。拟复旧称,而临邑为泌阳县。泌沘一音之转,恐涉混淆,应改名沘源县。
1923年3月15日,国民政府终于在多方呼吁下,批准以流经其境内的河流——唐河作为县名。而有意思的是,爷爷在这一年夏天落笔“豫宛沘埠”时,河“沘源”已成历史。
唐河县沿用至今,新一代已经鲜有称之唐县者。泌阳原来也属南阳,1965年才划归驻马店。除历史事实外,上面乌龙公文中还有一处,说“泌沘一音之转,恐涉混淆”,其实,泌阳的“泌”作为地名读bei,不大可能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