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文/李雪涛
我的办公室一直很乱。桌上、地上、柜角、椅背,到处堆满了书和文稿,有时是一页页曾想细读却被搁置的学术论文和著作。起初我也心怀愧疚,觉得自己太不讲究,不像一个“体面”的研究者。于是断断续续地试图整理、收拾、归类,但每次都被其他的事情所耽搁。此外,办公室的空间也有限,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展书架。
某种程度上,“乱”似乎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而非失控。我不否认秩序之美,只是那种为了管理而管理、为了流程而流程的秩序,没有太多意义。而杂乱呢?它未必是混沌。相反,它有可能是一种更为弹性的、未被过度格式化的生活状态,是空间与思维之间保留的那一点模糊与流动。
比如说,我在这堆乱书里翻找论文时,往往会意外发现某本多年前读过却未完全消化的经典,于是灵感复燃,那些“意外之得”正是在秩序化世界中不可能发生的奇遇。科学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据说弗莱明从堆满细菌培养皿的实验室中发现青霉素,而爱因斯坦在头发与笔记本都一团糟的状态下写下E=mc^2……
其实这种在“乱”中实现的洞见,并非偶然,而是长期沉思与开放结构之间的互动结果。
我很喜欢自己的办公室,每天大约有10个小时以上的时间都待在这里。这里乱归乱,但它从不拒绝未知。它欢迎每一本未归类的书、每一张临时的便签、每一份被重新发现的手稿。
在这里,秩序不是强加的框架,而是生长出来的网络。每当我走进去,仿佛步入一个尚未定义的语境,一个等待我发现、拼贴、重构的意义现场。
我不再为办公室的杂乱无章而感到羞愧。相反,我甚至觉得,它是我的思维方式的外化,是我与世界保持“共鸣”的物理空间。
整洁有时会将系统与外界隔离,而我的“乱”,反而让我与外部的无常、偶发、灵感保持开放与呼应。当然,我也不否认:过度的混乱可能令人窒息;就像过度的清洁令人贫乏。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那种动态平衡。
就像我的这间办公室永远无法“彻底归整”,它不怎么体面,却忠诚;它不怎么规范,却自由;它不像一个“系统”,更像一个生态。它不为效率服务,却从未妨碍我完成任何一件重要的事。正是因为它,我偶尔在混沌中找到了秩序的火花,在乱象中攒出了思想的光亮。
文/李雪涛
我的办公室一直很乱。桌上、地上、柜角、椅背,到处堆满了书和文稿,有时是一页页曾想细读却被搁置的学术论文和著作。起初我也心怀愧疚,觉得自己太不讲究,不像一个“体面”的研究者。于是断断续续地试图整理、收拾、归类,但每次都被其他的事情所耽搁。此外,办公室的空间也有限,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展书架。
某种程度上,“乱”似乎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而非失控。我不否认秩序之美,只是那种为了管理而管理、为了流程而流程的秩序,没有太多意义。而杂乱呢?它未必是混沌。相反,它有可能是一种更为弹性的、未被过度格式化的生活状态,是空间与思维之间保留的那一点模糊与流动。
比如说,我在这堆乱书里翻找论文时,往往会意外发现某本多年前读过却未完全消化的经典,于是灵感复燃,那些“意外之得”正是在秩序化世界中不可能发生的奇遇。科学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据说弗莱明从堆满细菌培养皿的实验室中发现青霉素,而爱因斯坦在头发与笔记本都一团糟的状态下写下E=mc^2……
其实这种在“乱”中实现的洞见,并非偶然,而是长期沉思与开放结构之间的互动结果。
我很喜欢自己的办公室,每天大约有10个小时以上的时间都待在这里。这里乱归乱,但它从不拒绝未知。它欢迎每一本未归类的书、每一张临时的便签、每一份被重新发现的手稿。
在这里,秩序不是强加的框架,而是生长出来的网络。每当我走进去,仿佛步入一个尚未定义的语境,一个等待我发现、拼贴、重构的意义现场。
我不再为办公室的杂乱无章而感到羞愧。相反,我甚至觉得,它是我的思维方式的外化,是我与世界保持“共鸣”的物理空间。
整洁有时会将系统与外界隔离,而我的“乱”,反而让我与外部的无常、偶发、灵感保持开放与呼应。当然,我也不否认:过度的混乱可能令人窒息;就像过度的清洁令人贫乏。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那种动态平衡。
就像我的这间办公室永远无法“彻底归整”,它不怎么体面,却忠诚;它不怎么规范,却自由;它不像一个“系统”,更像一个生态。它不为效率服务,却从未妨碍我完成任何一件重要的事。正是因为它,我偶尔在混沌中找到了秩序的火花,在乱象中攒出了思想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