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文/周德富
灌江的水汽在六月时已凝成蜜色的雾,裹着蝉鸣往县城一中的走廊里渗。高考结束的铃声刚断,铁闸门似的教学楼就泄出滚滚人潮,运动鞋擦地声混着撕碎试卷的噼啪响,像一锅煮沸的豆荚。柳燕缩在宿舍楼阴影里,指尖抠着蛇皮袋磨出的毛边——那袋子鼓得像怀胎十月的母兽,装着三年的试卷、泛潮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还有件洗得透亮的蓝校服,领口别着枚褪色的团徽。
“妈,车快到了。”她对着手机话筒重复。校门口的马路被家长的轿车堵得像腊肠一样满,鸣笛声浪里,柳燕盯着腕上的电子表,秒针每跳一格,去镇上的末班车就离她远一寸。她胃里像塞了团湿棉絮,又酸又沉——今早她只喝了碗稀粥。此刻,扁担的影子在眼皮底下晃了晃,那是父亲用老家后山的金竹削的,青篾里渗着汗渍,磨得比铜镜还亮。
她蹲下身,把蛇皮袋拽成葫芦状,粗麻绳在扁担两头绕三圈。竹片贴上肩胛骨的刹那,整个人沉下去半寸,锁骨发出细微的“咔嗒”声。这力道她熟稔得很,就像七岁那年挑水,木桶在田埂上晃出一串串的银珠子,爷爷在背后喊:“腰挺直。”也像十二岁那年扛谷袋,稻芒扎进后颈,汗水把衣领腌成“盐碱地”。此刻,书包带勒着她的前胸,里面装着准考证和估分草稿,纸页被体温烘得发潮。
她弓着背往人缝里钻,扁担在肩头划出一道柔韧的弧。前排家长的遮阳伞檐扫过她的发顶,香奈儿的香水味和她身上的皂角味绞出一种奇特的味道。突然“啪嗒”一声,她裤袋里的橡皮擦掉在地上,正滚到一个穿皮鞋的男人脚边。那男人慌忙弯腰去捡,抬头时看见女孩额角的汗珠正砸在扁担的青篾上,晕开一小圈深色的痕迹。“丫头,歇会儿吧?”他递过瓶矿泉水,柳燕却摇摇头,指了指远处的公交站牌,嘴唇动了动没出声——她怕一开口,积攒的力气就散了。
有人看到这一幕,拍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后来在朋友圈疯转。配文从“寒门学子”到“最美肩膀”,变着不同的花样,县电视台的记者也扛着机器堵在教学楼前。
有个戴金项链的记者举着话筒追问柳燕:“你觉得扁担精神对当代青年有什么启示?”柳燕攥着衣角没说话,倒是旁边的陈老师突然笑了,推了推眼镜:“她刚在办公室还说,扁担挑不动“网红梦”,只能挑动实在日子。”这话让全场静了几秒,随即爆发出低低的笑声。
真正让柳燕慌神的是三天后的清晨。她在灶房烧火,手机突然震动,屏幕上跳出省报记者的私信,问她“是否能接受央视采访”。柴火在灶膛里爆出火星,她盯着跳动的蓝焰,想起去年冬天父亲打工摔断腿,母亲连夜坐火车去照顾,她打着手电筒给猪圈添食,霜花在睫毛上结成冰珠。正愣神时,锅盖“噗噗”响起来,粥沫溢到灶台上,她慌忙去擦,却碰倒了窗台上的保温杯——那是她获作文比赛一等奖的奖品,杯身上“展翅高飞”四个字已掉了色。
“小燕,该走了。”陈老师顺路来接她一起返校。他推着二八大杠自行车,车后座绑着个藤编筐,里面除了保温桶,还躺着本用红布包着的书。柳燕发现车龙头上挂着串野蔷薇,粉白的花瓣上沾着露水。“今早路过田埂摘的。”陈老师看见她的目光,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你妈说你喜欢。”
自行车碾过碎石路时,他突然哼起一段老调子,柳燕听出是去年校庆时她领唱的《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跑调的旋律混着车铃响,惊飞了路边草窠里的麻雀。
“陈老师。”她突然开口,“网上说我挑起了星空。”
男人蹬车的动作顿了顿,从藤筐里摸出那本红布包着的书——是她高三时落在办公室的《飞鸟集》,扉页上有她用铅笔写的“想当老师”四个字。“你看这灌江。”他指了指远处的江面,“星星落进去只能叫倒影,挂在天上才是星空。”
后来的事像被江水冲淡的墨迹。媒体热度退得比潮还快,柳燕的录取通知书寄到那天,她正跟着母亲在茶园采茶。邮政员的摩托车碾过碎石路,绿色信封上的“师范大学”烫着金边。
某个秋夜,柳燕在大学宿舍整理行李,窗外的月光正透过梧桐叶,在书桌上投下斑驳的影,像极了老家后山的竹林。她突然想起陈老师说的“星星落进江里”,抬头看向星空——有什么东西,正像灌江的水汽般,悄悄凝成了天上的一颗星。
文/周德富
灌江的水汽在六月时已凝成蜜色的雾,裹着蝉鸣往县城一中的走廊里渗。高考结束的铃声刚断,铁闸门似的教学楼就泄出滚滚人潮,运动鞋擦地声混着撕碎试卷的噼啪响,像一锅煮沸的豆荚。柳燕缩在宿舍楼阴影里,指尖抠着蛇皮袋磨出的毛边——那袋子鼓得像怀胎十月的母兽,装着三年的试卷、泛潮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还有件洗得透亮的蓝校服,领口别着枚褪色的团徽。
“妈,车快到了。”她对着手机话筒重复。校门口的马路被家长的轿车堵得像腊肠一样满,鸣笛声浪里,柳燕盯着腕上的电子表,秒针每跳一格,去镇上的末班车就离她远一寸。她胃里像塞了团湿棉絮,又酸又沉——今早她只喝了碗稀粥。此刻,扁担的影子在眼皮底下晃了晃,那是父亲用老家后山的金竹削的,青篾里渗着汗渍,磨得比铜镜还亮。
她蹲下身,把蛇皮袋拽成葫芦状,粗麻绳在扁担两头绕三圈。竹片贴上肩胛骨的刹那,整个人沉下去半寸,锁骨发出细微的“咔嗒”声。这力道她熟稔得很,就像七岁那年挑水,木桶在田埂上晃出一串串的银珠子,爷爷在背后喊:“腰挺直。”也像十二岁那年扛谷袋,稻芒扎进后颈,汗水把衣领腌成“盐碱地”。此刻,书包带勒着她的前胸,里面装着准考证和估分草稿,纸页被体温烘得发潮。
她弓着背往人缝里钻,扁担在肩头划出一道柔韧的弧。前排家长的遮阳伞檐扫过她的发顶,香奈儿的香水味和她身上的皂角味绞出一种奇特的味道。突然“啪嗒”一声,她裤袋里的橡皮擦掉在地上,正滚到一个穿皮鞋的男人脚边。那男人慌忙弯腰去捡,抬头时看见女孩额角的汗珠正砸在扁担的青篾上,晕开一小圈深色的痕迹。“丫头,歇会儿吧?”他递过瓶矿泉水,柳燕却摇摇头,指了指远处的公交站牌,嘴唇动了动没出声——她怕一开口,积攒的力气就散了。
有人看到这一幕,拍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后来在朋友圈疯转。配文从“寒门学子”到“最美肩膀”,变着不同的花样,县电视台的记者也扛着机器堵在教学楼前。
有个戴金项链的记者举着话筒追问柳燕:“你觉得扁担精神对当代青年有什么启示?”柳燕攥着衣角没说话,倒是旁边的陈老师突然笑了,推了推眼镜:“她刚在办公室还说,扁担挑不动“网红梦”,只能挑动实在日子。”这话让全场静了几秒,随即爆发出低低的笑声。
真正让柳燕慌神的是三天后的清晨。她在灶房烧火,手机突然震动,屏幕上跳出省报记者的私信,问她“是否能接受央视采访”。柴火在灶膛里爆出火星,她盯着跳动的蓝焰,想起去年冬天父亲打工摔断腿,母亲连夜坐火车去照顾,她打着手电筒给猪圈添食,霜花在睫毛上结成冰珠。正愣神时,锅盖“噗噗”响起来,粥沫溢到灶台上,她慌忙去擦,却碰倒了窗台上的保温杯——那是她获作文比赛一等奖的奖品,杯身上“展翅高飞”四个字已掉了色。
“小燕,该走了。”陈老师顺路来接她一起返校。他推着二八大杠自行车,车后座绑着个藤编筐,里面除了保温桶,还躺着本用红布包着的书。柳燕发现车龙头上挂着串野蔷薇,粉白的花瓣上沾着露水。“今早路过田埂摘的。”陈老师看见她的目光,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你妈说你喜欢。”
自行车碾过碎石路时,他突然哼起一段老调子,柳燕听出是去年校庆时她领唱的《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跑调的旋律混着车铃响,惊飞了路边草窠里的麻雀。
“陈老师。”她突然开口,“网上说我挑起了星空。”
男人蹬车的动作顿了顿,从藤筐里摸出那本红布包着的书——是她高三时落在办公室的《飞鸟集》,扉页上有她用铅笔写的“想当老师”四个字。“你看这灌江。”他指了指远处的江面,“星星落进去只能叫倒影,挂在天上才是星空。”
后来的事像被江水冲淡的墨迹。媒体热度退得比潮还快,柳燕的录取通知书寄到那天,她正跟着母亲在茶园采茶。邮政员的摩托车碾过碎石路,绿色信封上的“师范大学”烫着金边。
某个秋夜,柳燕在大学宿舍整理行李,窗外的月光正透过梧桐叶,在书桌上投下斑驳的影,像极了老家后山的竹林。她突然想起陈老师说的“星星落进江里”,抬头看向星空——有什么东西,正像灌江的水汽般,悄悄凝成了天上的一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