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文/叶开
香港“四大才子”,我最不佩服的是蔡澜先生。最佩服的自然是金庸先生;其次黄霑先生,再次倪匡先生。蔡澜先生排在末位,我很感抱歉。
吃喝这件事情虽然重要,但我总觉得没必要吆喝那么大声。我也爱吃,也喜欢逛菜场,更愿意自己下厨,但要把吃喝做成事业,天天吆喝,总觉得不忍。
蔡澜先生去过很多地方,吃过很多美食,他说什么好,什么不好,你没法反驳,只能接受。他有丰富的经验,有敏锐的感受,还有优美的文字表达。所以他说的总有些道理,而且越老越有道理。没有人敢反驳他的丰富、博学和权威,因此他就成了“食神”。他说猪油好,比橄榄油好;他说猪油泡饭美味,比什么都好吃。没什么人反驳,因为他是权威。
当年上海新闸路有家粗菜馆,打着蔡澜先生的名头,颇为风光。我和太太慕名而去,点了猪油拌饭、炭烧猪颈肉和炒猪杂等蔡澜先生主推的名品。之后,没再去。为何?徒有其名,而无其实。
猪油拌饭用泰国香米,错得离谱。作为雷州半岛土著,我是从小吃猪油拌饭长大的。但关键是,拌粗米和糙米。何也?粗米糙米很粗糙,猪油的润就起了奇效。五常大米或泰国香米,本来就油,就润,径尝可也,何必猪油以拌之?
炭烧猪颈肉而非后腿瘦肉,取其肉质鲜嫩,汁水滋润,腌制烧烤后,入口回味丰富,袅袅不绝,而且,必须有木炭之味。炭烤而无炭焦味,大失意趣矣。又不滋润,叫啥名菜?
最失望的是炒猪杂,碎而不杂,还混了猪耳朵!
先要定义一下什么是猪杂。在广东人眼中,猪杂就是猪内脏。内脏又分上水和下水。有人说没有上水,只有下水;但广东人犟,非要分个上下。概言之,猪舌、猪肺、猪心都是上水;猪肝、猪肚、猪腰、猪大肠、猪小肠、猪小肚,乃下水是也。炒猪杂,即炒下水。加少许上水亦可,几片猪舌,略微猪心,万不可加猪耳朵。要是加猪头肉,就太可恶了。
我曾经希望有机会炒一盘猪杂,请蔡澜先生尝一下。粗菜馆的菜品问题,怕不是蔡澜先生的错,而是管理者执行偏差。
二十多年前,在上海菜场很难找到下水。我那时很疑惑:下水呢?哪里去了?而在广州,就很好找下水了。因此,原料最重要。
蔡澜先生似乎不怎么看得上日料,可以确定完全看不起欧洲食物。但他对新加坡、吉隆坡的美食,心心念念,情有独钟。这些都是他的个人偏好,没什么好争议的。比如我总吹湛江走地鸡,也没啥道理可讲的。
吃喝很个人化。你说好吃,别人不一定欣赏。吃的好不好,各人自知即可。蔡澜先生不反对这个意见,他也承认美食就要主观。如此推知,各大菜系大可彼此尊重,相互借鉴,而融会贯通之,没必要有什么门户之见。
蔡澜先生认为,一个人饿了就几乎什么都好吃。所以做饭时要有点饿感,逛菜场也要有点饿感。这个道理可以上升到哲学,属于蔡澜先生的智慧,真的非常有趣。但他出生于新加坡,成长于香港,家境一直不错,恐怕并没有什么饿肚子经验吧。
人们怀念蔡澜先生,大概是因为他有趣。他又很洒脱,后来直接搬到酒店住了。少年有才,中年有趣,老年洒脱,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却少有人能做到。而蔡澜先生做到了,他被崇拜是有道理的。
不过,猪油拌饭一定要用粗米和糙米,敲黑板!敲黑板!!敲黑板!!!
文/叶开
香港“四大才子”,我最不佩服的是蔡澜先生。最佩服的自然是金庸先生;其次黄霑先生,再次倪匡先生。蔡澜先生排在末位,我很感抱歉。
吃喝这件事情虽然重要,但我总觉得没必要吆喝那么大声。我也爱吃,也喜欢逛菜场,更愿意自己下厨,但要把吃喝做成事业,天天吆喝,总觉得不忍。
蔡澜先生去过很多地方,吃过很多美食,他说什么好,什么不好,你没法反驳,只能接受。他有丰富的经验,有敏锐的感受,还有优美的文字表达。所以他说的总有些道理,而且越老越有道理。没有人敢反驳他的丰富、博学和权威,因此他就成了“食神”。他说猪油好,比橄榄油好;他说猪油泡饭美味,比什么都好吃。没什么人反驳,因为他是权威。
当年上海新闸路有家粗菜馆,打着蔡澜先生的名头,颇为风光。我和太太慕名而去,点了猪油拌饭、炭烧猪颈肉和炒猪杂等蔡澜先生主推的名品。之后,没再去。为何?徒有其名,而无其实。
猪油拌饭用泰国香米,错得离谱。作为雷州半岛土著,我是从小吃猪油拌饭长大的。但关键是,拌粗米和糙米。何也?粗米糙米很粗糙,猪油的润就起了奇效。五常大米或泰国香米,本来就油,就润,径尝可也,何必猪油以拌之?
炭烧猪颈肉而非后腿瘦肉,取其肉质鲜嫩,汁水滋润,腌制烧烤后,入口回味丰富,袅袅不绝,而且,必须有木炭之味。炭烤而无炭焦味,大失意趣矣。又不滋润,叫啥名菜?
最失望的是炒猪杂,碎而不杂,还混了猪耳朵!
先要定义一下什么是猪杂。在广东人眼中,猪杂就是猪内脏。内脏又分上水和下水。有人说没有上水,只有下水;但广东人犟,非要分个上下。概言之,猪舌、猪肺、猪心都是上水;猪肝、猪肚、猪腰、猪大肠、猪小肠、猪小肚,乃下水是也。炒猪杂,即炒下水。加少许上水亦可,几片猪舌,略微猪心,万不可加猪耳朵。要是加猪头肉,就太可恶了。
我曾经希望有机会炒一盘猪杂,请蔡澜先生尝一下。粗菜馆的菜品问题,怕不是蔡澜先生的错,而是管理者执行偏差。
二十多年前,在上海菜场很难找到下水。我那时很疑惑:下水呢?哪里去了?而在广州,就很好找下水了。因此,原料最重要。
蔡澜先生似乎不怎么看得上日料,可以确定完全看不起欧洲食物。但他对新加坡、吉隆坡的美食,心心念念,情有独钟。这些都是他的个人偏好,没什么好争议的。比如我总吹湛江走地鸡,也没啥道理可讲的。
吃喝很个人化。你说好吃,别人不一定欣赏。吃的好不好,各人自知即可。蔡澜先生不反对这个意见,他也承认美食就要主观。如此推知,各大菜系大可彼此尊重,相互借鉴,而融会贯通之,没必要有什么门户之见。
蔡澜先生认为,一个人饿了就几乎什么都好吃。所以做饭时要有点饿感,逛菜场也要有点饿感。这个道理可以上升到哲学,属于蔡澜先生的智慧,真的非常有趣。但他出生于新加坡,成长于香港,家境一直不错,恐怕并没有什么饿肚子经验吧。
人们怀念蔡澜先生,大概是因为他有趣。他又很洒脱,后来直接搬到酒店住了。少年有才,中年有趣,老年洒脱,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却少有人能做到。而蔡澜先生做到了,他被崇拜是有道理的。
不过,猪油拌饭一定要用粗米和糙米,敲黑板!敲黑板!!敲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