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华夏文明巡礼”第20期:
唐代仕女画:“微胖”女孩的时代
谈到唐代美人,可能你的脑海中会立刻跳出许多丰腴、圆润与肉感的形象。那么我们对于“唐代胖美人”的印象,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也许在唐代的仕女画里面,可以找到这个答案。
周舫《挥扇仕女图》(局部)
“仕女画”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画里面,非常特别的一脉。早在唐代以前,各种人物画中就已经有许多与女子有关的形象,例如过去我们之前介绍过的,战国《女子龙凤》帛画,还有马王堆T型帛画,或是顾恺之笔下衣带飘飘、顾盼生姿的女子,都能够看出,当时人们对于女性的审美观念。
而经历魏晋南北朝的混乱以后,唐代在商业经济和政治武功的高度发展下,成为如日中天的泱泱大国。
当时大唐与西域的往来也非常密切,所以在文化与艺术上,吸收了很多异域风情。因为国力昌盛,音乐、舞蹈和绘画上的发展,也盛况空前,更由于社会的兼容并蓄,出现许多中西兼容的艺术情调。
在绘画方面,到了盛唐的时候,玄宗即位之初,就在宫廷之内设置翰林院,成为之后五代时期宫廷画院的雏形。两位在唐代以仕女人物画为名的画家,张萱和周昉,就是唐代的宫廷画家。
宋徽宗的《仿张萱捣练图》局部
美国的波士顿美术馆,收藏了一件宋徽宗的《仿张萱捣练图》。这卷长卷,描绘了12位女子依照制衣的劳动工序,分成三组场景,一组将刚煮泡好的布料用木杵反复捶捣,一组手拿针线缝制布料,另一组则将布料拉平熨烫。
这件作品色泽鲜艳、描绘细腻优雅,虽然是宋徽宗的摹本,却可以从中参考古代妇女辛勤劳作的形象。正应了大诗人李白的那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另一位仕女画家周昉,活跃年代比较晚,早年仿效张萱,也同样以画“丰肥”的唐代仕女闻名。现在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的《簪花仕女图》,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周舫《簪花仕女图》局部
从这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画中女子的“微胖”形象,是典型唐代社会富庶下的丰满审美观。
我们可以看到,画中女子的妆容,和现在流行的平眉不同,是一种看起来像飞蛾的卧蚕眉,根根分明的眉毛造型,很有特色。她们穿着低胸衣与罩纱,衣饰上的饼图案,是从波斯的萨珊尼亚王朝传进中国的织品图案,仕女头上还插着唐代女性最爱的牡丹花。
胸衣与罩纱是唐代十分常见的服装造型,前几年范冰冰主演的《武媚娘传奇》,就因为这种开放的造型,掀起一波讨论热潮。其实,这样的服饰,传达的是对女性的解放,和整个社会的自信、开明与包容。
仕女手拿巨扇,看似慵懒而无所事事,是这幅画给我们的印象,也是唐代宫廷女子闲暇的日常生活。我们这些每天为生活辛劳奔波的现代人,看着也是挺羡慕的。
晚唐或五代时期的《唐人宫乐图》
除了两位唐代的宫廷画师流传的摹本,台北故宫博物院里面,还藏有一件《唐人宫乐图》,虽然作者已经不可考,但根据考证,应该是晚唐或五代时期的作品。这幅画里,唐代宫廷仕女正在享受音乐演奏会,我们除了可以考究唐代的乐器形制,画中女子的发妆造型,也是不可忽略的亮点之一。
画中女子的面孔,有着时下最流行的妆容──三白,就是将额头、鼻梁与下巴打亮。头饰造型更是各有千秋:有头发都梳向一侧的坠马髻,有向两旁梳开在耳边束成团的垂髻,有的则头戴花冠,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
唐朝诗人温庭筠的《菩萨蛮》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让我们联想起宫中女子梳洗装扮的慵懒姿态。温庭筠借用这些华丽的装扮,形容唐代宫中女子的华贵娇柔,所构筑出来的,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唐代仕女画面貌。
看来不论是哪个朝代,爱美总是女人的天性,并在画家与诗人笔下,被捕捉下来。
永泰公主墓壁画
除了画在绢素上的仕女画,随着永泰公主墓、张怀太子墓等考古上的挖掘和发现,墓室内的壁画,也让我们看到仕女图的发展。
永泰公主是武则天的孙女,却因议论而死,死后才追封为公主。在她的墓室里面,有两幅壁画,一面色彩较多,另一面则线条较多,是由不同画师所画,所以风格有所差异。
艺术史家多半认为,唐代是人物画的黄金时代,人物画在所有中国绘画发展种类中发展最早,并在唐代达到顶峰、名家辈出,之后逐渐走向下坡。
下一期,就让我们来看一件特别有趣的五代人物画作品。
本期节目由“六柿”撰写提供,由“柳一尘”协助播音
背景BGM:
逆时针向《浮生若梦》
“华夏文明巡礼”第20期:
唐代仕女画:“微胖”女孩的时代
谈到唐代美人,可能你的脑海中会立刻跳出许多丰腴、圆润与肉感的形象。那么我们对于“唐代胖美人”的印象,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也许在唐代的仕女画里面,可以找到这个答案。
周舫《挥扇仕女图》(局部)
“仕女画”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画里面,非常特别的一脉。早在唐代以前,各种人物画中就已经有许多与女子有关的形象,例如过去我们之前介绍过的,战国《女子龙凤》帛画,还有马王堆T型帛画,或是顾恺之笔下衣带飘飘、顾盼生姿的女子,都能够看出,当时人们对于女性的审美观念。
而经历魏晋南北朝的混乱以后,唐代在商业经济和政治武功的高度发展下,成为如日中天的泱泱大国。
当时大唐与西域的往来也非常密切,所以在文化与艺术上,吸收了很多异域风情。因为国力昌盛,音乐、舞蹈和绘画上的发展,也盛况空前,更由于社会的兼容并蓄,出现许多中西兼容的艺术情调。
在绘画方面,到了盛唐的时候,玄宗即位之初,就在宫廷之内设置翰林院,成为之后五代时期宫廷画院的雏形。两位在唐代以仕女人物画为名的画家,张萱和周昉,就是唐代的宫廷画家。
宋徽宗的《仿张萱捣练图》局部
美国的波士顿美术馆,收藏了一件宋徽宗的《仿张萱捣练图》。这卷长卷,描绘了12位女子依照制衣的劳动工序,分成三组场景,一组将刚煮泡好的布料用木杵反复捶捣,一组手拿针线缝制布料,另一组则将布料拉平熨烫。
这件作品色泽鲜艳、描绘细腻优雅,虽然是宋徽宗的摹本,却可以从中参考古代妇女辛勤劳作的形象。正应了大诗人李白的那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另一位仕女画家周昉,活跃年代比较晚,早年仿效张萱,也同样以画“丰肥”的唐代仕女闻名。现在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的《簪花仕女图》,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周舫《簪花仕女图》局部
从这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画中女子的“微胖”形象,是典型唐代社会富庶下的丰满审美观。
我们可以看到,画中女子的妆容,和现在流行的平眉不同,是一种看起来像飞蛾的卧蚕眉,根根分明的眉毛造型,很有特色。她们穿着低胸衣与罩纱,衣饰上的饼图案,是从波斯的萨珊尼亚王朝传进中国的织品图案,仕女头上还插着唐代女性最爱的牡丹花。
胸衣与罩纱是唐代十分常见的服装造型,前几年范冰冰主演的《武媚娘传奇》,就因为这种开放的造型,掀起一波讨论热潮。其实,这样的服饰,传达的是对女性的解放,和整个社会的自信、开明与包容。
仕女手拿巨扇,看似慵懒而无所事事,是这幅画给我们的印象,也是唐代宫廷女子闲暇的日常生活。我们这些每天为生活辛劳奔波的现代人,看着也是挺羡慕的。
晚唐或五代时期的《唐人宫乐图》
除了两位唐代的宫廷画师流传的摹本,台北故宫博物院里面,还藏有一件《唐人宫乐图》,虽然作者已经不可考,但根据考证,应该是晚唐或五代时期的作品。这幅画里,唐代宫廷仕女正在享受音乐演奏会,我们除了可以考究唐代的乐器形制,画中女子的发妆造型,也是不可忽略的亮点之一。
画中女子的面孔,有着时下最流行的妆容──三白,就是将额头、鼻梁与下巴打亮。头饰造型更是各有千秋:有头发都梳向一侧的坠马髻,有向两旁梳开在耳边束成团的垂髻,有的则头戴花冠,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
唐朝诗人温庭筠的《菩萨蛮》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让我们联想起宫中女子梳洗装扮的慵懒姿态。温庭筠借用这些华丽的装扮,形容唐代宫中女子的华贵娇柔,所构筑出来的,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唐代仕女画面貌。
看来不论是哪个朝代,爱美总是女人的天性,并在画家与诗人笔下,被捕捉下来。
永泰公主墓壁画
除了画在绢素上的仕女画,随着永泰公主墓、张怀太子墓等考古上的挖掘和发现,墓室内的壁画,也让我们看到仕女图的发展。
永泰公主是武则天的孙女,却因议论而死,死后才追封为公主。在她的墓室里面,有两幅壁画,一面色彩较多,另一面则线条较多,是由不同画师所画,所以风格有所差异。
艺术史家多半认为,唐代是人物画的黄金时代,人物画在所有中国绘画发展种类中发展最早,并在唐代达到顶峰、名家辈出,之后逐渐走向下坡。
下一期,就让我们来看一件特别有趣的五代人物画作品。
本期节目由“六柿”撰写提供,由“柳一尘”协助播音
背景BGM:
逆时针向《浮生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