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华夏文明巡礼”第22期:
开创南方山水的宗师董源
有一件水墨珍宝,在后世的知名画家与收藏家手中不停流转,最后进了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还引爆了两派学者的真伪论战。这件作品就是《溪岸图》,被认为是五代时期一位宫廷画师的作品,这位画师又是谁,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大的争议与注目呢?
传为董源,《溪岸图》
让我们先回到五代时期,来谈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吧。
唐代之后,中国进入了一段乱世,直到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在此之前,世间纷纷扰扰,避世隐居的思想很盛行,因此描述山水风光,成为画家与文人的一种寄托。
五代绘画继承了唐代的传统,以山水与花鸟画的发展最多。当时绘画发展昌盛的地区,一是政治重心的中原地带,二是南方,三则是四川地带。这是因为中原地区战争不断,许多画家不得以逃到南方,例如南唐作为南方实力较为坚强的国家,在中国绘画发展上,就有卓著的贡献,上一回,我们谈到的《韩熙载夜宴图》,就是出自南唐画家顾闳中。
顾闳中是听命于皇室的宫廷画师,而正是在五代,宫中开始设有画院这个单位,专门培养“官方画手”。其实在国力昌盛的汉代与唐代,都有类似“画院”的组织,汉代设有“画室”,而唐代有类似宫中画官的职务,但宫廷画院的正式确立,是五代开始的,西蜀与南唐,都设有宫廷画院。
虽然五代的乱世,只有五十多年,但在这个期间孕育出来的画家,都对往后的时代影响很大,例如西蜀的黄家父子,黄荃与两个儿子,黄居寀、黄居宝,都擅长精工描摹,后来归顺宋朝,顺势成为宋代宫廷画院的画家。
而在这个时代里,就有四位画家,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系统,建立了里程杯。他们分别代表了南方与北方两种风格,并承先启后,开启了宋代以后山水画的高度发展。
荆浩与关仝,代表了气势雄浑的北方山水;董源与巨然,代表了南方的细腻秀美。这四个人,被后世合称为“荆关董巨”。
传为董源,《夏山图》
就让我们先从两位南方名家开始说起。
董源是南唐中主李璟的北苑使,后世也喜欢称根据这个头衔,称他“董北院”,宋代文人沈括在他那本着名的《梦溪笔谈》中,就曾提及北苑使董源,称赞他善于绘画,尤其工于秋岚远景。
比起北方地形险峻又陡峭的山势,在朦胧水气下的南方山水,通常山壁不高,走势也较为平缓,显得更为秀丽,被画家捕捉入画后,也成为一大特色。
董源擅长描绘南方平原水乡风光,被誉为是南方山水画的开山鼻祖。他擅长以墨色浅淡着色入画,成一家之法,在宋代极有影响力,其后同为南方山水代表的巨然,也学习他的画法。
“皴法”是水墨画中一大特点,每位画家擅长不同的笔法走势,有时候也能根据皴法,来判断是谁的作品,或是哪一脉的创作。董源的作画特色,就是喜欢用长线条的“披麻皴”来勾画山石,什么是“披麻皴”?就是以毛笔的中锋,来表现出山石的结构,这种表现方式,被认为比较能够表现江南山景,平缓细密的纹理。
此外,画家描绘小山头顶上的石块,因为形状就像矾石顶部的结晶,所以被称为“矾头”,在南方山水画中,山上有云气,山下有碎石,是常见的表现。
传为董源,《潇湘图》局部
现存于北京故宫,传为董源所作的《潇湘图卷》,虽然没有款印,但明代的评论家董其昌,根据宋代《宣和画谱》的记载,认为就是董源的《潇湘图卷》,整幅画卷长达140多厘米,很具体描绘出江南一带的风景。
我们从画面中可以看出江南的湖光山色,山势舒缓连绵,画家以墨点点缀远方的植被,山景不甚清晰的轮廓线,以及渲染时特意留下的空白处,都让画面传达出一种水气浓厚的朦胧氛围。
迷茫之中,一只小船从左侧驶来,为幽僻的山水秘境,增添些许人气。至于另一侧就更为热闹了,右侧河岸上,有一群人敲锣打鼓,离岸的船上似乎有一位身着喜服的新娘。这样的画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河伯娶亲的故事,又或是热闹的迎亲队伍。
虽然这件作品保留了董源的风格,并用皴法表现山石松软的结构,但用小点装饰远山的植被,这样的笔法应该要到南宋时才出现,因此,这幅画应是保留董源风格的后代仿作。
另一件也传是董源所做,现存于日本的《寒林重汀图》,画面有表现江南土石松软的长线条,相较于《潇湘图卷》,《寒林重汀图》前景的树木画得更为精细,树干本身有光影和苔点,还保留了此时期绘画对于实际物品的观察力。
传为董源,《寒林重汀图》
这张作品上的苔点表现,跟《潇湘图卷》上用墨点表现远树的手法不同,而是近离观察树干上的爬藤进行绘制。这张画充满了对体积感与重量感的掌握,相对《潇湘图卷》的表现,就比较概念化,没有反映出唐末五代作品中对物品体积、空间、量感的观察。
书画本来就很难保存,五代距离现在又十分遥远,因此被传为董源所作的几件作品,真伪话题一直不断,专家学者们各有各的立场,莫衷一是。
其中最为知名的案例,就是在本篇开头提到的,现存于大都会博物馆博物馆的《溪岸图》。这件作品牵涉到的收藏来源非常广,各路专家学者,从风格流变到材质年代,展开了好几场的精采辩论,让画作本身围绕了复杂、神秘与令人费解的谜题。
持反对意见的美国专家高居翰,与日本学者古原宏伸,甚至认为《溪岸图》根本是张大千的伪作。
这个至今难解的谜,成为书画界真伪议题中的一大悬案之一。
下一期,我们要继续与读者分享另外三位重要的山水画家。
本期节目由“六柿”撰写提供,由“柳一尘”协助播音
背景BGM:
林薇薇《千秋此意》(伴奏)
“华夏文明巡礼”第22期:
开创南方山水的宗师董源
有一件水墨珍宝,在后世的知名画家与收藏家手中不停流转,最后进了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还引爆了两派学者的真伪论战。这件作品就是《溪岸图》,被认为是五代时期一位宫廷画师的作品,这位画师又是谁,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大的争议与注目呢?
传为董源,《溪岸图》
让我们先回到五代时期,来谈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吧。
唐代之后,中国进入了一段乱世,直到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在此之前,世间纷纷扰扰,避世隐居的思想很盛行,因此描述山水风光,成为画家与文人的一种寄托。
五代绘画继承了唐代的传统,以山水与花鸟画的发展最多。当时绘画发展昌盛的地区,一是政治重心的中原地带,二是南方,三则是四川地带。这是因为中原地区战争不断,许多画家不得以逃到南方,例如南唐作为南方实力较为坚强的国家,在中国绘画发展上,就有卓著的贡献,上一回,我们谈到的《韩熙载夜宴图》,就是出自南唐画家顾闳中。
顾闳中是听命于皇室的宫廷画师,而正是在五代,宫中开始设有画院这个单位,专门培养“官方画手”。其实在国力昌盛的汉代与唐代,都有类似“画院”的组织,汉代设有“画室”,而唐代有类似宫中画官的职务,但宫廷画院的正式确立,是五代开始的,西蜀与南唐,都设有宫廷画院。
虽然五代的乱世,只有五十多年,但在这个期间孕育出来的画家,都对往后的时代影响很大,例如西蜀的黄家父子,黄荃与两个儿子,黄居寀、黄居宝,都擅长精工描摹,后来归顺宋朝,顺势成为宋代宫廷画院的画家。
而在这个时代里,就有四位画家,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系统,建立了里程杯。他们分别代表了南方与北方两种风格,并承先启后,开启了宋代以后山水画的高度发展。
荆浩与关仝,代表了气势雄浑的北方山水;董源与巨然,代表了南方的细腻秀美。这四个人,被后世合称为“荆关董巨”。
传为董源,《夏山图》
就让我们先从两位南方名家开始说起。
董源是南唐中主李璟的北苑使,后世也喜欢称根据这个头衔,称他“董北院”,宋代文人沈括在他那本着名的《梦溪笔谈》中,就曾提及北苑使董源,称赞他善于绘画,尤其工于秋岚远景。
比起北方地形险峻又陡峭的山势,在朦胧水气下的南方山水,通常山壁不高,走势也较为平缓,显得更为秀丽,被画家捕捉入画后,也成为一大特色。
董源擅长描绘南方平原水乡风光,被誉为是南方山水画的开山鼻祖。他擅长以墨色浅淡着色入画,成一家之法,在宋代极有影响力,其后同为南方山水代表的巨然,也学习他的画法。
“皴法”是水墨画中一大特点,每位画家擅长不同的笔法走势,有时候也能根据皴法,来判断是谁的作品,或是哪一脉的创作。董源的作画特色,就是喜欢用长线条的“披麻皴”来勾画山石,什么是“披麻皴”?就是以毛笔的中锋,来表现出山石的结构,这种表现方式,被认为比较能够表现江南山景,平缓细密的纹理。
此外,画家描绘小山头顶上的石块,因为形状就像矾石顶部的结晶,所以被称为“矾头”,在南方山水画中,山上有云气,山下有碎石,是常见的表现。
传为董源,《潇湘图》局部
现存于北京故宫,传为董源所作的《潇湘图卷》,虽然没有款印,但明代的评论家董其昌,根据宋代《宣和画谱》的记载,认为就是董源的《潇湘图卷》,整幅画卷长达140多厘米,很具体描绘出江南一带的风景。
我们从画面中可以看出江南的湖光山色,山势舒缓连绵,画家以墨点点缀远方的植被,山景不甚清晰的轮廓线,以及渲染时特意留下的空白处,都让画面传达出一种水气浓厚的朦胧氛围。
迷茫之中,一只小船从左侧驶来,为幽僻的山水秘境,增添些许人气。至于另一侧就更为热闹了,右侧河岸上,有一群人敲锣打鼓,离岸的船上似乎有一位身着喜服的新娘。这样的画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河伯娶亲的故事,又或是热闹的迎亲队伍。
虽然这件作品保留了董源的风格,并用皴法表现山石松软的结构,但用小点装饰远山的植被,这样的笔法应该要到南宋时才出现,因此,这幅画应是保留董源风格的后代仿作。
另一件也传是董源所做,现存于日本的《寒林重汀图》,画面有表现江南土石松软的长线条,相较于《潇湘图卷》,《寒林重汀图》前景的树木画得更为精细,树干本身有光影和苔点,还保留了此时期绘画对于实际物品的观察力。
传为董源,《寒林重汀图》
这张作品上的苔点表现,跟《潇湘图卷》上用墨点表现远树的手法不同,而是近离观察树干上的爬藤进行绘制。这张画充满了对体积感与重量感的掌握,相对《潇湘图卷》的表现,就比较概念化,没有反映出唐末五代作品中对物品体积、空间、量感的观察。
书画本来就很难保存,五代距离现在又十分遥远,因此被传为董源所作的几件作品,真伪话题一直不断,专家学者们各有各的立场,莫衷一是。
其中最为知名的案例,就是在本篇开头提到的,现存于大都会博物馆博物馆的《溪岸图》。这件作品牵涉到的收藏来源非常广,各路专家学者,从风格流变到材质年代,展开了好几场的精采辩论,让画作本身围绕了复杂、神秘与令人费解的谜题。
持反对意见的美国专家高居翰,与日本学者古原宏伸,甚至认为《溪岸图》根本是张大千的伪作。
这个至今难解的谜,成为书画界真伪议题中的一大悬案之一。
下一期,我们要继续与读者分享另外三位重要的山水画家。
本期节目由“六柿”撰写提供,由“柳一尘”协助播音
背景BGM:
林薇薇《千秋此意》(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