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艺术巡礼

华夏艺术巡礼【28】喜画山贼遇偶像,弃山拜师成画家?


Listen Later

喜画山贼遇偶像,弃山拜师成画家?

——从北宋到南宋:李唐与萧照师徒


台北故宫镇馆三宝,除了前几期我们已经介绍过的范宽《溪山行旅图》以及郭熙《早春图》之外,还有一件出自于北宋画院画家李唐之手的《万壑松风图》。

李唐 ,《万壑松风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有别于范宽的掩藏,郭熙的含蓄,《万壑松风图》上的李唐署名清晰可见,清楚呈现了北宋画家落款形式的的演变:画家们愈来愈能够传递绘制者为何人的讯息;而现在,我们也从中可以确认画作的身世与画家的身份。

李唐 ,《万壑松风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万壑松风图》的落款,就位于主山旁的山峰上,李唐在该处签上了“皇宋宣和甲春辰,河阳李唐笔”几个大字,除了表示李唐的出身──他是位居黄河北岸的河南孟县人士,也告诉了我们这幅作品,是公元1124年所作,这时候距离北宋的灭亡,仅仅只有二到三年的时光。


《万壑松风图》顾名思义,描写在深山万壑之中峰崖奇峻,而山间白云缭绕,飞瀑倾泻其中,松树在此郁郁葱葱。我们看到这件作品,还有明显北宋山水画的风格。一座巍峨雄峻的主山矗立画作中间,前景一片松树茂密地生长于石涧上。山的重量感沉甸甸的压住了画面,使整张作品充满着阳刚之美与正气。

李唐 ,《万壑松风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让画面带有刚毅之气的原因之一,莫过于李唐最擅于使用小斧劈皴,表达山石坚硬的地貌,体现出山面被刀削过般的锐利肌理,坚实的肌理,也让这张作品带有北方山水特有的干燥感。


松树上残留矿物颜料石青色,是上一回我们介绍从唐代以来的青绿山水传统一脉特别喜欢使用的颜料,也显现出宫廷画家们延续了这个传统,由残留的矿物颜料上来看,这张图原本应该设色艳丽,然而在时间的洗礼之下,现在我们见到时颜料已剥落大半。


上一期,我们谈到了北宋的灭亡,正是这场在《万壑松风图》完成两三年后不幸降临的靖康之难,逼得宋高宗逃到南方建立了南宋政权。金人大破京畿,将汴梁搜刮劫掠一空,掳走徽宗与钦宗两位皇帝与后妃、工匠等数千人,北宋自此可说是国破家亡。


当时六十多岁的李唐,在国家破败的慌乱之际,带着行囊出逃,却在行经太行山之时被一帮山贼所抓。


山贼料想李唐带着行囊,定是身上有所财物,没想到一打开来却大失所望,原来李唐身上竟是只带着各种绘画用的颜料器具,对山贼们来说毫无用处,却没想到山贼群里头有一位喜画之人,在看到李唐包袱中都是画具后,便救下李唐,两人在交谈之后,这位爱画的山贼赫然发现李唐就是自己崇拜多时的画坛大师,遂拜李唐为师,并帮助他脱逃,两人一起逃至南方,抵达高宗建立起的南宋政权中心。


而这位雅贼,后来也成为知名的画家,他的名字是萧照,可惜没有留下太完备的资料,目前所知他的生卒年皆不详。萧照本也非贼寇,少时颇知诗书,然而当时国家倾颓,迫于情势,萧照便流入太行山一代为盗。1131年,萧照跟随老师的脚步进入画院,也成为一名宫廷画师,而他的恩师在南宋政权下再次回到画院并被赐予象征身分地位的金带之时,年已近八十。李唐可以算在画坛活跃很久的画师,也为南宋的艺术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可说影响深远,其后知名的南宋画家马远与夏圭,都受到他绘画风格的影响。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一幅萧照的作品《山腰楼观图》,是萧照最为知名的代表作。

萧照,《山腰楼观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山腰楼观图》的壁上,题有萧照二字,留下画家的签名,树丛上有很明显的石青、石绿痕迹,以及用侧笔画出小斧劈皴的作画方式,都与其师李唐颇为相似,可说是得自李唐真传;唯一差异较大之处,在于此件作品已经可以看到萧照采用南宋时才开始流行的构图元素入画,舍弃了恩师在北宋时期主山堂堂的构图方式,而采用山壁偏于一方的构图,关于这样的南宋绘画方式,我们在其后介绍马远与夏圭两位代表南宋绘画风格的艺术家时,会再清楚的说明原由。


李唐与萧照成为北宋艺术过渡到南宋艺术的代表,从他们留存的画作之中,可以看到中国山水画发展时循序渐进的痕迹。


在观赏画作,感受艺术之美超越时空的力度同时,了解他们的脉络与缘由,也是一种乐趣之所在。


 下一回,我们要真正进入到南宋的艺术世界。


本期节目由“六柿”撰写提供,由“柳一尘”协助播音

文中BGM分别为:骆集益 - 香如故、骆集益 - 云天自在,



Scott_Holmes_-_15_-_Driven_to_Success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华夏艺术巡礼By 典藏ART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