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是《还没想好》电台的第22期节目,本期节目邀请到了我的老同学Amber Chen,陈舒雅。当然,这也是第一次被嘉宾“反杀”的节目。明明是想采访她,了解她,请她分享一下这些年的经历,但一聊开,就似乎变成她在采访我,分享那些年断联之后的时光。
说到这位老同学,大概要从本世纪初开始说起,那是2000年,那年我们读了同一所中学。在那最初的初中三年里,我们只是同校同学,但由于学校很小,而她当时已经是我们年级的校花之一,所以,大家必定都打过照面。大概,介于我认识她,她不一定认识我的状态。
后面,我们又在这所建在拆迁坟墓旧址上的中学,一起读了高中,而这三年我们成了同班同学。由于,其他校花在初中毕业之后,去了其他高中升学,于是,在高一那年,她成为了我们学校高中部,当之无愧的校花第一人。现在,想想,我这么叙述,似乎,校花都像是公务员的存在,只要坚持,就能升职。
高中时期,其实挺好玩的,我们从高一一起读到了文科班,而她一向是品学兼优的代表,一直是考试成绩排名里名列前茅阵员里的一员。但不知道为什么自从上了文科班之后,就一直不温不火。当然,如果有一个不重要的因素,那可能是作为学渣的我,突飞猛进杀进了班级成绩排名的前茅。于是,我们在那个只注重考试成绩的应试教育阶段,成了竞争对手。说起来也好笑,那个高中文科班里,第一名和第二名永远是属于另两位同学,这是我们班的第一阵营,而我和舒雅,两个人基本都驻扎在第二阵营,第三名和第四名,剩下其他人都是在第三阵营里。所以,即便是她在问我为什么会对她不爽的时候,我脑里倒是想着,我跟这个女人的名字可是纠缠了整整两年,我们的名字在那个每周都要贴一次考试排名的墙上,可是“生死不离”呢,周周都贴贴。
当时,班级的座位分布,她身材高挑于是理所应当坐在后排,而我毕竟还是个又矮又胖的小胖妞,就坐在了第一排还是第二排?似乎已经不记得大家具体的座位,但回想起来,各自周围都会围绕一小圈阵营。我们好像看起来,似乎是不太对付。但,高考的忙碌,并没有让这种情绪扩张化,反而早就沉落在记忆中了。
人的记忆总是会因为时间距离发生变化,即便在那个只是围绕考试和不断复习的艰苦岁月里,它总能带着一种粉红的光晕,当然,你也可以称那是一种少年时代特有的滤镜。
其实,我一直不理解,她怎么能总是那么温柔地发着娃娃音?就好像,小S对林志玲的质疑,你怎么总能那么温柔?好假哦。
当然这句没有脱口而出的话,慢慢在心里变成了一种固定印象。
高中之后,我们都去了其他城市读大学,因为几乎不怎么上QQ,当时也没有微信,于是,大家就这样断联了。而这一断联,似乎就花上了十年。小时候,哪里会知道,一个再见,再见之后也许是十年。年少时连再见都那么漫不经心,不知结局。
因为,你总觉得这些人都在,可她们除了在你的记忆里,不曾变化以外,都走上了各自的生活,在人生的轨道里遵循着每一步社会的正确指引。
再见的时候,已经是我从巴黎回到上海之后的第二年还是第三年了,浅浅地见了一面,我们似乎在那时还是没有做朋友的缘分,那种隔阂的感觉飘在空气里。
我们加了微信,从此回忆里的老同学变成了微信里的网友,偶尔会给彼此的朋友圈点一个随手的赞。
7月初,我在甘南的高原上自驾,突然在路途中收到她发来的婚礼邀请,问我是否有空来参加。当时,我也没有很确定地回复她,因为我的自由散漫,临时起兴的旅行,让我的身体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再加上之后的工作日程,似乎一切都不确定。
当然,命运似乎总是这样,该到来的缘分总是会推到你面前。
后面,似乎这些日程它自我进行了安排,刚好留了一个空档,既然要回浙江搬家那就正好去参加她的婚礼吧。
其实,我是紧张的,紧张到不是因为要见到她,而是要见一群大部分从06年之后再也没有见过的“忆中人们”。
婚礼上的她,还是那么温柔。温柔的,像是这些年的“假”都理所应当是真的,被误会的。她没有变,她的声音,总是温和友好,给所有人都是笑容,连她的先生,几乎都是她的翻版,一样的温柔友好,脸上挂着随时绽放的笑容。
我们那桌老同学,从婚礼开始一直吃到酒尽人散,酒店都熄灯了,大家仍然意犹未尽。于是,新娘带着一群姐妹跑去泡脚,依旧很海岛特色,泡脚,桑拿,ktv etc。
松弛,是打开隔阂的润滑剂,也是推动剧情前进的最优情绪。难怪,反黑题材电影里的大佬们,不是泡脚就是泡桑拿,果然戏剧都是来源于生活。
那个婚宴后泡脚趴的晚上,一行人从10点聊到了2点,依旧意犹未尽,当然,这种未尽的情绪是建立在聊其他同学的八卦上。果然,女人们的友谊总归是要建立在其他人的八卦上。不过,女人们之间的纯真友谊总弥漫着一种温馨,更多是因为同学们都过得很幸福吧。
话语中,她聊到对父母家庭的困扰,她那依旧父权色彩浓厚的父亲,我发现她的困扰,整个房间里,只有我能懂。我们在没有约定,没有沟通过的情况下,从少年就各自暗下决心逃离这座海岛,从此,你和我都成了异乡人。
所以,在那一刻,不用太多的解释,不需要过多的言语,我懂你。
也是从那一刻,我觉得我们似乎在认识23年后,终于能走近些了。
主播|Danny,广告导演,撰稿人,分裂的双子星人
嘉宾 | 陈舒雅,艺术、设计、生活方式领域咨询顾问,桥接创作者与媒体,于魔都生活工作十余年,先后移居安特卫普和巴塞罗纳,来自一座小小小小小的海岛,海岛姑娘是也。
《时间轴》
00:55 不投缘的少年时代
22:06 不破不立反骨“乖乖女”
28:35 冲破桎梏离开海岛的动机
33:52 闽南文化极端重男轻女
38:49 一层层地打破枷锁
46:52 人到中年的懦弱,而青春是一种奢侈
53:57 与欧洲的缘分
56:26 疫情改变的生活
1:00:45 介乎中西之间的生活带来了怎么样的冲击?
1:21:06 成为母亲之后的变化?
片尾曲:Jolin Tsai 蔡依林 - Womxnly 玫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