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

《桓温的三次北伐》中


Listen Later

中桓温在这时想乘机北伐,儿几次上表朝廷讨论进兵事宜,朝廷恐桓温北伐成功,更无法控制,故意把桓温的建议搁置不复。公元349年,石虎初死,虎徐州刺史王浃以寿春(今安徽寿县)降晋。东晋政府就派徐兖二州刺史、外戚褚裒任征讨大都督,率众三万北伐,进至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河朔士庶,归附者日以千计”,“鲁郡民五百余家,相与起兵附晋,求援于褚裒”(《晋书·外戚·褚裒传》),真是“晋之遗黎,鹄立南望”,殷切期待晋兵的渡河。可是褚裒懦怯,非将帅之才,一战而败,便退屯广陵。当时河北有遗民二十万人,渡河欲来归附,因晋兵已经撤退,他们遭到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杀掠,死亡殆尽。准水、汉水以北,黄河以南,一度在名义上尽成晋土12。可是东晋的北伐之师,却并未再出。公元351年,桓温不等朝廷命令,声称北讨,率领大军顺流而下,到达武昌,宰辅会稽王司马昱苦苦劝阻,温只得作罢。东晋政府又把北伐的任务交给扬州刺史殷浩。浩于是统兵北上。殷浩是个书生,只能清谈玄学,并无实战经验。公元353年,殷浩自寿春率众七万北伐,以羌族酋长姚襄(姚苌兄)为前锋,行至山桑(今安徽蒙城北),襄中途倒戈,袭击浩军,浩丢弃辎重,狼狈逃走,士卒死伤万余人。东晋的世家大族本来就不主张北伐,至此北伐遇到挫折,世族大地主琅邪王羲之(王导从子)便主张不但应该放弃河南,就是“保淮之志,也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03。东晋政府在这样不利的形势下,只得把司州拨归桓温来节制,也就是说把收复河南的任务交给桓温来负责。温上表弹劾殷浩,殷浩被罢免,这时谁也不能阻止桓温的北伐了。
公元354年,温率步骑四万,自江陵取道襄阳,出浙川(今河南淅川均水),进攻关中,于峣柳(今陕西蓝田)连败秦主苻健的军队,兵锋直达长安东面的霸上。居民“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日:‘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晋书·桓温传》)在关中人民的积极支持下,晋军才能取得胜利,迫使苻健退保长安,深沟自固,不敢交战。桓温来时,由于运输上困难,没有能够多带粮食,当时估计春麦已熟,可割取以为军粮,不料苻健先期“芟苗清野”,因此晋军在给养上遭遇到严重困难,是年九月,温只得退兵。
公元356年,逗留在河南许昌一带的羌族酋长姚襄,进攻洛阳,桓温自江陵北伐,把姚襄击溃,襄西走关中,为秦主苻生所杀。桓温在收复洛阳以后,建议政府还都洛阳,并主张把永嘉以来播流江南的北人,全部北徙河南1。那时南渡的北方世家大族,他们已在江东置立庄园,自然不愿北迁,对桓温的建议,纷纷提出异议,复都洛阳之议,就此作罢。公元358年,豫州刺史出缺,朝廷初拟任命桓温弟桓云为豫州刺史,尚书仆射琅邪王彪之认为“温居上流,已割天下之半,其弟复处西藩(东晋豫州刺史镇姑熟,都城建康在今南京,故称豫州为西藩),非深根固蒂之宜”"(《晋书·王廙传弟子彪之附传》),于是朝廷任命吴兴太守陈郡谢万(谢安弟)为豫州刺史。公元359年,万受命与徐、兖二州刺史郗昙北征,县因病退屯彭城,万误认为是前燕大军压境,仓皇下令兵,军遂溃散,万单骑逃归,于是许昌、颍川、谯、沛诸城,相次为前燕慕容氏所攻没;公元365年,洛阳又告失守。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魏晋南北朝史By 妙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