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的三次北伐 自王敦死后,陶侃坐镇荆楚,都督八州(荆、江、雍、交、广、宁、梁、益),史称其“据上流,握强兵,潜有窥窬之志”《晋书·陶侃传》)。侃死,庾亮以帝舅代侃镇武昌,而王导以丞相居中辅政。“亮虽居外镇,而执朝廷之权。既据上流,拥强兵,趣向者多归之。导内不能平,常遇西风尘起,举扇自蔽,徐日:‘元规(亮字元规)尘污人。”(《晋书·王导传》)咸康五年(公元339年),王导病死,亮弟冰为中书监、扬州刺史,参录尚书事,荆、扬之争,暂得消弭。亮死,弟翼继督荆州。翼大佃积谷,发奴为兵,有意北伐,以众意不同而止。永和元年(公元345 年),翼病死,翼兄冰先翼死,东晋政府乃以桓温继翼为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上游事权,遂集中于桓温一人之身。明年春,司马睿少子司马昱又以会稽王居中辅政,于是荆、扬之间,复形成分争对立之局。
桓温,谁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龙亢镇)人。父彝,渡江后仕至散骑常侍、宣城内史,死于苏峻之乱。温娶明帝女南康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累迁至徐州刺史,后代庾翼镇荆州。
温有雄才,志在收复中原,同时他更企图以军事上的胜利,来提高个人的威望,以便代晋称帝。这时,蜀李氏的成汉政权已日趋衰乱,在“取乱侮亡”的策略指导下,桓温欲进兵灭蜀。温以公元345年任荆州都督,346年冬,即率兵沿江直上,留辎重于彭模(今四川彭山),亲将步卒直指成都,李势战败投降。平蜀之后,温声望极高。当时中原的情况:公元349年正月,梁犊起义于雍城,众至十万,东出潼关,犊失败,始平人马勗继续起义,中原的石赵政权开始动摇。四月,石虎忧怖病死。五月后,石赵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恶化,石虎子石世立三十三日,为兄石遵所杀;遵立百八十三日,为兄石鉴所杀;鉴立百三日,为冉闵所杀;闵尽灭石氏、诛胡羯,胡羯死者二十余万人。公元350年,徒河鲜卑慕容儁率众南下;至公元352年,灭冉闵。自公元349-352年这三年间,北方再度大混乱,于是“赵所徙青、雍、幽、荆四州之民1,及氐、羌、胡、蛮数百万口,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其能达者,十有二三。中原大乱,因以饥疫.....无复耕者”(《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