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期,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手工业萎缩,农业成为居民唯一职业,导致货币流通减少。自魏晋至南宋时期,经济逐步复苏,商业发展,货币需求增加。但由于多年未铸币,出现钱贵物贱现象。政府试图通过限制货币使用来控制局面,但未能奏效,最终转向铸币来满足市场需求。桓玄和沈约的极端经济措施为何失败?背后的故事令人深思。
所谓近于废弃,不是说完全摒弃货币于市场之外而不用,以《晋书·惠帝纪》所载“帝单车走洛阳,仓卒上下无赍,侍中黄门被囊中赍私钱三千,诏贷用,所在买饭以供宫人”,《魏书·萧宝夤传) 所载“宝夤脱本衣服,著乌布襦,腰系千许钱,潜赴江畔”二事为例,可见在这一时期,并不是不再使用铸币,而是说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粮食是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的,衣料也是家庭成员自己来纺织的,这样,市场当然无法扩大,商品交换当然显现出一定程度上的静止形态来了。所以自魏、晋以后,交易往往以谷、帛为主,而铜钱只是以辅助的姿态出现罢了,所谓“自淮以北,万匹为市;从江以南,千斛为货”,就是这种情况的最好说明。
从东晋在江南建国以来,江南没有兴铸过钱,一开始就沿用东吴孙权所铸的大钱;其时“吴兴沈充又铸小钱”,当时称之为“沈郎钱”(《晋书·食货志》),不过沈充不久被杀,所以这种沈郎钱的流通额一定不会多的。经过了七八十年,江南农业生产力逐渐向上昂扬,商品经济随着有了发展,货币的需要量也逐渐在增加。然而因为自东晋以来长久不兴铸钱币的缘故,当时钱币的流通数量极感缺少,必然会形成钱贵物贱等现象。在当时,生产谷、帛的是农民,而有“藏镪百万”的是王公妃主,世族豪强,如果钱贵物贱的这一现象持续下去,只是加速了自耕小农的破产。 政府为了要消灭这种现象,以巩固其剥削对象自耕小农这一阶层起见,曾想出各种对策来。有些对策如东晋安帝时(公元402-403年),桓玄辅政,曾主张废止钱币,使用谷、帛(见《宋书·孔琳之传》);其后刘宋时周朗,萧梁时沈约,也曾有此主张,他们都想凭政治的强制力量来禁止或限制钱币的行用。 然而钱币的逐渐行用,只是商品交换初步发展的结果,而商品交换的初步发展,又是直接受着当时生产力影响的结果,所以桓玄、周朗等这种开倒车的主张,事实上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