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為師來問一問徒兒:徒兒來開法會是為了什麼啊?是想要精進的充實自己?要讓身更安頓?還是來這兒應付點傳師?有來就好,有個交代;應付自己,也應付仙佛嗎?徒兒,修道是不是為了自己的性命大事啊?
不管是來開法會,還是參與佛堂的各種班程,為師來問啊!徒兒聽了那麼多的道理,是為了什麼?分析別人的過錯更加的精闢?還是努力反省找出自己的過錯啊?
常言:「修道修心」,這是眾所皆知,而且是朗朗上口的一句話,但是有幾個人能夠真正用心去體會?修辦這一路來,無論是修道時間的長短,還是對道場的付出與用心,想想看,為什麼這些年來的修道結果,竟和沒有修道的凡夫俗子沒有兩樣?
為師問啊!徒兒!
脾氣,真的改了嗎?
心量,真的大了嗎?
計較、不平,真的去除了嗎?
真的認理實修了嗎?
真的虛心受教了嗎?
真的事事反求諸己了嗎?
如果這些都沒有改,豈不是沒改變?我們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努力在修辦道上,到最後的結果,卻是回到原點。徒兒你說,這樣值得嗎?
修道最怕的是應付自己
不是將來回去跟 老母娘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修到最後,讓人看笑話,瞎胡鬧一場!枉費仙佛的慈悲,辜負前人的德恩,就連前賢們的用心良苦栽培,徒兒都不把它當成一回事,這將來如何能夠真正的歸根復命、達本還源呢?
為師問:修道會不會愈修愈累啊?會不會愈修負擔愈重?這是一個問題啊!為什麼?因為徒兒們沒有心啦!徒兒們的心不再檢討自己、省察自己,而是不斷的在「人」、「我」上計較,執著功德,分別對待、驕傲、嗔恨、嫉妒,不斷的在「人」、「我」上打轉,不停的磨擦,擦出惱怒的火花。這樣修道,怎麼能夠歡喜自在、安頓身心?怎麼能夠愈修愈快樂呢?
徒兒都是講歸講,做歸做,言行不一,表裡不合!難怪〜
一點「提昇」也沒有!
一點「涵養」也沒有!
一點「謙恭」也沒有!
一點「長進」也沒有!
一點「豁達」也沒有!
一點「穩重」也沒有!
什麼都沒有成長!徒兒憑什麼想替為師分擔、分憂、分勞?又憑什麼要讓千萬人了脫這苦海汪洋?憑什麼讓千萬人的九玄七祖一起沾光?
修道最怕的是 光說不練、虛心假意
二、修道最怕的,就是「光說不練」、「虛心假意」。
「心」一「虛」│「業」纏。
「意」一「假」│「魔」入。
徒兒再不痛下決心,回心轉意,天時還很早嗎?還要躲在為師的保護傘下多久?再不好好擔起天職責任,緊握金線,修己了愿,就真的是來不及啦!
咱們別說那麼遙遠,那是 上天的事。就說說自個兒吧!不知道自己的業力什麼時候討上門來,將來又要憑什麼和業力將功抵罪?徒兒!受了道場那麼多的恩,長大了是不是就該要懂事一點呢?受了那麼多的恩,就得要發揮所能,善用所長的讓千萬人沐浴在天恩的浩蕩,大家願意嗎?既然願意,就得要:吃苦了苦,受了氣也不怨天尤人喔!記住這句話。「講課講什麼?講求根本體悟說。」沒體悟,再怎麼講,也講不出個什麼所以然來!
為師問你們:什麼叫作「懂事」?是去懂一些「是非」?然後搞一些人事,影響道場的和諧,破壞佛規禮節,讓許多人對道失去信心、斷離金線,是嗎?
還好,徒兒還懂得分辨是非。想想看,我們從以前的渾渾噩噩到今天的擔任天職,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學了許多做人處世應該要有的修養及應對進的拿捏,也聽了很多的道理,建立了人生正確的價值觀。但是這時候徒兒會不會覺得:「我長大了」,翅膀變硬了,就開始自以為是、自用自專呢?看點傳師無能、講師油條、壇主不擔當、辦事人員不精進?一般道親什麼都不懂,就瞧不起他們,就用「自以為是對的」那一套去做、去修、去改、去辦?
完全不把前賢放在眼裡,就是不把為師放在心裡!不跟人家配合?不跟人家溝通?不跟人家妥協?成為道場上的一個頭痛人物。影響道場的清靜!影響道務的運作!影響道親對道的信心和熱忱!
徒兒啊!咱們修道是要成為千古的罪人,還是萬代的聖人呢?咱們修道的決心是什麼?是「一世修,一世成」,而不是「一世修,萬世沉」,沉淪的「沉」啊!
修道最怕的是 自以為很行很有能力
對於那些反應慢、學習差、糊塗的人,就在一旁冷笑?看他們笑話?看他們出糗?一點同理心也沒有?
有一句話說:「有才無德,易招魔。」孔夫子也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 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意思是說:一個人有像周公那樣好的才能,但是假使他犯了「恃才傲物、心量狹窄、自私自利」的毛病,即使他還有其它的能力才華,也不值得一看啊!為什麼?因為在「根本」上,就已經「缺德」了!
徒兒,你們各個都是護道先鋒。培德業,是我們修道人的第二生命,更是一輩子必須做的功課。
德若不培,難顯道尊;德若不培,難擔大任。
德若不培,難轉命運;德若不培,難改氣質。
德若不培,難轉法輪;德若不培,難登聖域。
德若不培,難回理庭;德若不培,隨業沉淪。
上自點傳師,下至一般道親,凡是想要修道的人,都得「時刻培德」,涵育每一個當下「身、口、意」的清明。這重不重要?遇到了事情,我們的心情就會不好。所以說,這樣能清明嗎?
道在哪裡?日常生活當中處處都是道場,是不是這樣?既然如此:
為什麼「一句話」, 就可以讓我們難過沮喪、火冒三丈?
為什麼「一件事情」,就可以讓我們斷信生疑、怨恨惱怒?
為什麼「一個念頭」,就可以讓我們是非顛倒、固執不通?
這就是因為徒兒修道老是為自己找一大堆藉口,不能下很大的決心,找出自己的過錯。
為師一來就問徒兒:我們為什麼要聽課?聽課,是要找出自己的問題,這就是「反省」。「細節」反省,容不容易?我們承認過錯當中,心就會愈清。就是因為我們都不承認啊!心愈清,就能夠找出自己更多的問題。
但是,人往往都是怎麼樣啊?一口咬定:「都是別人的錯!都是別人的問題!都是別人不負責任!都是別人不小心!都是別人沒修養!都是別人太雞婆!」完全跟自己絕緣,沒有關係?有了這樣的想法,就是起了一種「嗔心」:「我今天會落到這個地步,都是前賢害的!都是道場害的!」
不檢視自己,一昧的批評、沮喪,這也是一種「驕慢、愚昧」啊!徒兒,我們還不反省自己,還在怪罪別人,要修到什麼時候才能夠回去啊?
為師問:「修道的功夫」是什麼?反省。而「反省的基礎」就是「不要騙自己」。你們是不是常常在騙自己?就算有再高的地位、再好的能力、再多的經驗,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什麼?我們的「智慧」是否能夠發露出來?遇到了事情,第一時間出來應的是「智慧」,不是情緒、面子;是「智慧、道心」用事,就不會繼續從「業」上去走。徒兒都知道,咱們修道是希望能夠為自己多了一些冤業,但是反觀自己的「身、口、意」,是否能夠真正的為我們消冤解孽?多行功立德、廣結善緣,能夠減少惡業發生的頻率。但是徒兒,我們是真的在「行功立德」?還是在「行攻利得」?
如果我們修道總是「專攻人家的弱點、缺點,專攻一些是非八卦,專攻感應、術流動靜;要不,就是只做表面,希望得到前賢的認同,得到前賢的重視,得到人家的讚美,得到人家的掌聲,得到重要的職務,得到人家的肯定……。」這修道的目標方向就錯了!那為師毫不諱言的說:你在道場一輩子,是「苦死無成」!這是我們大家要戒慎恐懼的。
修道最怕什麼?漸變。
不知不覺的在變啊!沒有一顆「察覺」的心。懺悔了,又犯。有沒有?地位高、能力強、道齡高、經典體悟深,但也最容易變啊!希望人家聽我的,人家不聽我的,我就不高興?他來了,我行功了愿的機會就少,就找他的毛病批評他?怕別人比我還出鋒頭,就打壓他?誤人子弟、埋沒人才?要不然呢?就喜歡標榜自己的能力,自己講得很高興,人家卻聽得好煩,這是什麼?驕傲!
要不,就是做錯了事,找謊言來交代,把責任推給別人,找一個替死鬼?要不,就是分你是你,我是我?這樣的分別心、對待心,未免也太重了吧!徒兒!大家都是一母之子、一師之徒,更是同一個前人的後學,有什麼好分?有什麼好計較?如果這些「重大的過錯、毛病」再不改,將來回去關天牢,要不,就是打入無間地獄,這難道是徒兒們所希望的嗎?不希望,徒兒就要從根本處趕緊的修修自己啊!
徒兒們是「承上啟下」的橋樑,更是「尊師重道」的榜樣。前賢交代徒兒們一些事,徒兒們一心全力以赴去做;如果這其中又參雜著個人的偏見、傲慢、執著在裡頭,這一念之差,即墜深淵;這一念之差,不知又要誤了多少眾生的慧命?
所以徒兒,我們修道是要「看重自己」,而不是「標榜自己」;是要「自信」,而不是「自負、自傲」;是要「謙卑、涵養」,而不是要「矯揉造作」;是要精進的「鞭策自己」,而不是柔軟的「放棄自己」。如果徒兒,修道真能夠「樂天知命」,那就理應「樂道不疲」。
就是因為徒兒,知了命,卻又不甘願、不接受;立了命,卻不恆久,斷斷續續。難怪呀!愈修愈累!愈修愈無力!愈修愈吃力!根本的問題,還是出在於誰?自己。因為徒兒們不能夠認性為我、認理為真,把這個「假」的,給認「真」了。
該面對的,就拿出徒兒們的「勇氣」來面對。光有「勇氣」還不夠,還要有「慈悲、智慧」,才能夠克服難關,善了每一次不好的因緣。徒兒們要一世修一世成,就得要加油!沒有大決心、大志向、大智、大仁、大勇,如何能夠「大死大活」一番呢?有一句話說:「萬緣一生,業緣聚集。」要知道,世人為什麼永墜六道輪迴之中?就是因為世情、親情、感情用得太深太重而無法自拔。徒兒想想看啊!用這樣的心,能夠修辦道嗎?聖人說:「煉透世情,才是修行。」什麼意思?就是徒兒身在紅塵,每天所接觸的都是凡塵事、凡間事;而一個修道人,能夠在塵緣中看開、放下,更進一步的藉境煉心,藉凡修聖,修得脫胎換骨,一塵不染,這就是「修行」。
徒兒,真正的「道心」,是不著「人情」的,不會因為世相的變化而有所動搖。要知道,天底下沒有難丟難捨的事情,只有能不能看淡的問題。咱們修道人清心寡欲,何來的煩惱?何來改不了、放不下?
(很抱歉,由於字數限制,此篇文字檔未能完全提供)
為師來問一問徒兒:徒兒來開法會是為了什麼啊?是想要精進的充實自己?要讓身更安頓?還是來這兒應付點傳師?有來就好,有個交代;應付自己,也應付仙佛嗎?徒兒,修道是不是為了自己的性命大事啊?
不管是來開法會,還是參與佛堂的各種班程,為師來問啊!徒兒聽了那麼多的道理,是為了什麼?分析別人的過錯更加的精闢?還是努力反省找出自己的過錯啊?
常言:「修道修心」,這是眾所皆知,而且是朗朗上口的一句話,但是有幾個人能夠真正用心去體會?修辦這一路來,無論是修道時間的長短,還是對道場的付出與用心,想想看,為什麼這些年來的修道結果,竟和沒有修道的凡夫俗子沒有兩樣?
為師問啊!徒兒!
脾氣,真的改了嗎?
心量,真的大了嗎?
計較、不平,真的去除了嗎?
真的認理實修了嗎?
真的虛心受教了嗎?
真的事事反求諸己了嗎?
如果這些都沒有改,豈不是沒改變?我們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努力在修辦道上,到最後的結果,卻是回到原點。徒兒你說,這樣值得嗎?
修道最怕的是應付自己
不是將來回去跟 老母娘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修到最後,讓人看笑話,瞎胡鬧一場!枉費仙佛的慈悲,辜負前人的德恩,就連前賢們的用心良苦栽培,徒兒都不把它當成一回事,這將來如何能夠真正的歸根復命、達本還源呢?
為師問:修道會不會愈修愈累啊?會不會愈修負擔愈重?這是一個問題啊!為什麼?因為徒兒們沒有心啦!徒兒們的心不再檢討自己、省察自己,而是不斷的在「人」、「我」上計較,執著功德,分別對待、驕傲、嗔恨、嫉妒,不斷的在「人」、「我」上打轉,不停的磨擦,擦出惱怒的火花。這樣修道,怎麼能夠歡喜自在、安頓身心?怎麼能夠愈修愈快樂呢?
徒兒都是講歸講,做歸做,言行不一,表裡不合!難怪〜
一點「提昇」也沒有!
一點「涵養」也沒有!
一點「謙恭」也沒有!
一點「長進」也沒有!
一點「豁達」也沒有!
一點「穩重」也沒有!
什麼都沒有成長!徒兒憑什麼想替為師分擔、分憂、分勞?又憑什麼要讓千萬人了脫這苦海汪洋?憑什麼讓千萬人的九玄七祖一起沾光?
修道最怕的是 光說不練、虛心假意
二、修道最怕的,就是「光說不練」、「虛心假意」。
「心」一「虛」│「業」纏。
「意」一「假」│「魔」入。
徒兒再不痛下決心,回心轉意,天時還很早嗎?還要躲在為師的保護傘下多久?再不好好擔起天職責任,緊握金線,修己了愿,就真的是來不及啦!
咱們別說那麼遙遠,那是 上天的事。就說說自個兒吧!不知道自己的業力什麼時候討上門來,將來又要憑什麼和業力將功抵罪?徒兒!受了道場那麼多的恩,長大了是不是就該要懂事一點呢?受了那麼多的恩,就得要發揮所能,善用所長的讓千萬人沐浴在天恩的浩蕩,大家願意嗎?既然願意,就得要:吃苦了苦,受了氣也不怨天尤人喔!記住這句話。「講課講什麼?講求根本體悟說。」沒體悟,再怎麼講,也講不出個什麼所以然來!
為師問你們:什麼叫作「懂事」?是去懂一些「是非」?然後搞一些人事,影響道場的和諧,破壞佛規禮節,讓許多人對道失去信心、斷離金線,是嗎?
還好,徒兒還懂得分辨是非。想想看,我們從以前的渾渾噩噩到今天的擔任天職,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學了許多做人處世應該要有的修養及應對進的拿捏,也聽了很多的道理,建立了人生正確的價值觀。但是這時候徒兒會不會覺得:「我長大了」,翅膀變硬了,就開始自以為是、自用自專呢?看點傳師無能、講師油條、壇主不擔當、辦事人員不精進?一般道親什麼都不懂,就瞧不起他們,就用「自以為是對的」那一套去做、去修、去改、去辦?
完全不把前賢放在眼裡,就是不把為師放在心裡!不跟人家配合?不跟人家溝通?不跟人家妥協?成為道場上的一個頭痛人物。影響道場的清靜!影響道務的運作!影響道親對道的信心和熱忱!
徒兒啊!咱們修道是要成為千古的罪人,還是萬代的聖人呢?咱們修道的決心是什麼?是「一世修,一世成」,而不是「一世修,萬世沉」,沉淪的「沉」啊!
修道最怕的是 自以為很行很有能力
對於那些反應慢、學習差、糊塗的人,就在一旁冷笑?看他們笑話?看他們出糗?一點同理心也沒有?
有一句話說:「有才無德,易招魔。」孔夫子也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 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意思是說:一個人有像周公那樣好的才能,但是假使他犯了「恃才傲物、心量狹窄、自私自利」的毛病,即使他還有其它的能力才華,也不值得一看啊!為什麼?因為在「根本」上,就已經「缺德」了!
徒兒,你們各個都是護道先鋒。培德業,是我們修道人的第二生命,更是一輩子必須做的功課。
德若不培,難顯道尊;德若不培,難擔大任。
德若不培,難轉命運;德若不培,難改氣質。
德若不培,難轉法輪;德若不培,難登聖域。
德若不培,難回理庭;德若不培,隨業沉淪。
上自點傳師,下至一般道親,凡是想要修道的人,都得「時刻培德」,涵育每一個當下「身、口、意」的清明。這重不重要?遇到了事情,我們的心情就會不好。所以說,這樣能清明嗎?
道在哪裡?日常生活當中處處都是道場,是不是這樣?既然如此:
為什麼「一句話」, 就可以讓我們難過沮喪、火冒三丈?
為什麼「一件事情」,就可以讓我們斷信生疑、怨恨惱怒?
為什麼「一個念頭」,就可以讓我們是非顛倒、固執不通?
這就是因為徒兒修道老是為自己找一大堆藉口,不能下很大的決心,找出自己的過錯。
為師一來就問徒兒:我們為什麼要聽課?聽課,是要找出自己的問題,這就是「反省」。「細節」反省,容不容易?我們承認過錯當中,心就會愈清。就是因為我們都不承認啊!心愈清,就能夠找出自己更多的問題。
但是,人往往都是怎麼樣啊?一口咬定:「都是別人的錯!都是別人的問題!都是別人不負責任!都是別人不小心!都是別人沒修養!都是別人太雞婆!」完全跟自己絕緣,沒有關係?有了這樣的想法,就是起了一種「嗔心」:「我今天會落到這個地步,都是前賢害的!都是道場害的!」
不檢視自己,一昧的批評、沮喪,這也是一種「驕慢、愚昧」啊!徒兒,我們還不反省自己,還在怪罪別人,要修到什麼時候才能夠回去啊?
為師問:「修道的功夫」是什麼?反省。而「反省的基礎」就是「不要騙自己」。你們是不是常常在騙自己?就算有再高的地位、再好的能力、再多的經驗,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什麼?我們的「智慧」是否能夠發露出來?遇到了事情,第一時間出來應的是「智慧」,不是情緒、面子;是「智慧、道心」用事,就不會繼續從「業」上去走。徒兒都知道,咱們修道是希望能夠為自己多了一些冤業,但是反觀自己的「身、口、意」,是否能夠真正的為我們消冤解孽?多行功立德、廣結善緣,能夠減少惡業發生的頻率。但是徒兒,我們是真的在「行功立德」?還是在「行攻利得」?
如果我們修道總是「專攻人家的弱點、缺點,專攻一些是非八卦,專攻感應、術流動靜;要不,就是只做表面,希望得到前賢的認同,得到前賢的重視,得到人家的讚美,得到人家的掌聲,得到重要的職務,得到人家的肯定……。」這修道的目標方向就錯了!那為師毫不諱言的說:你在道場一輩子,是「苦死無成」!這是我們大家要戒慎恐懼的。
修道最怕什麼?漸變。
不知不覺的在變啊!沒有一顆「察覺」的心。懺悔了,又犯。有沒有?地位高、能力強、道齡高、經典體悟深,但也最容易變啊!希望人家聽我的,人家不聽我的,我就不高興?他來了,我行功了愿的機會就少,就找他的毛病批評他?怕別人比我還出鋒頭,就打壓他?誤人子弟、埋沒人才?要不然呢?就喜歡標榜自己的能力,自己講得很高興,人家卻聽得好煩,這是什麼?驕傲!
要不,就是做錯了事,找謊言來交代,把責任推給別人,找一個替死鬼?要不,就是分你是你,我是我?這樣的分別心、對待心,未免也太重了吧!徒兒!大家都是一母之子、一師之徒,更是同一個前人的後學,有什麼好分?有什麼好計較?如果這些「重大的過錯、毛病」再不改,將來回去關天牢,要不,就是打入無間地獄,這難道是徒兒們所希望的嗎?不希望,徒兒就要從根本處趕緊的修修自己啊!
徒兒們是「承上啟下」的橋樑,更是「尊師重道」的榜樣。前賢交代徒兒們一些事,徒兒們一心全力以赴去做;如果這其中又參雜著個人的偏見、傲慢、執著在裡頭,這一念之差,即墜深淵;這一念之差,不知又要誤了多少眾生的慧命?
所以徒兒,我們修道是要「看重自己」,而不是「標榜自己」;是要「自信」,而不是「自負、自傲」;是要「謙卑、涵養」,而不是要「矯揉造作」;是要精進的「鞭策自己」,而不是柔軟的「放棄自己」。如果徒兒,修道真能夠「樂天知命」,那就理應「樂道不疲」。
就是因為徒兒,知了命,卻又不甘願、不接受;立了命,卻不恆久,斷斷續續。難怪呀!愈修愈累!愈修愈無力!愈修愈吃力!根本的問題,還是出在於誰?自己。因為徒兒們不能夠認性為我、認理為真,把這個「假」的,給認「真」了。
該面對的,就拿出徒兒們的「勇氣」來面對。光有「勇氣」還不夠,還要有「慈悲、智慧」,才能夠克服難關,善了每一次不好的因緣。徒兒們要一世修一世成,就得要加油!沒有大決心、大志向、大智、大仁、大勇,如何能夠「大死大活」一番呢?有一句話說:「萬緣一生,業緣聚集。」要知道,世人為什麼永墜六道輪迴之中?就是因為世情、親情、感情用得太深太重而無法自拔。徒兒想想看啊!用這樣的心,能夠修辦道嗎?聖人說:「煉透世情,才是修行。」什麼意思?就是徒兒身在紅塵,每天所接觸的都是凡塵事、凡間事;而一個修道人,能夠在塵緣中看開、放下,更進一步的藉境煉心,藉凡修聖,修得脫胎換骨,一塵不染,這就是「修行」。
徒兒,真正的「道心」,是不著「人情」的,不會因為世相的變化而有所動搖。要知道,天底下沒有難丟難捨的事情,只有能不能看淡的問題。咱們修道人清心寡欲,何來的煩惱?何來改不了、放不下?
(很抱歉,由於字數限制,此篇文字檔未能完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