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多年来,农业技术经历了从火田到肥田的巨大转变,火田不再是主要施肥方法,粪肥开始普遍使用。江南的灌溉系统和水利设施得以改进,粮食产量显著增长。特别是湖泽田的开垦,使得江南地区农业大获丰收,成为全国最富饶的地区。这场农业革命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江南能在技术革新中脱颖而出?在农业生产技术上,这二百多年中,也发生许多变化,从“遏长川以为陂,燔茂草以为田”(陆云《答车茂安书》的火耕水耨原始耕作方法,发展到用粪来做肥料2。固然火田在当时仍不失为施肥的一种办法,这在南北朝人的诗句中也有所反映,如庾信《归田诗》中有“穿渠移水碓,烧棘起山田”的诗句,徐陵的诗中也有“烧田云色暗”、“野燎村田黑”的诗句,北朝鼓角横吹曲《紫骝马》歌词有“烧田烧野鸭,野鸭飞上天”的诗句,但是从当时的农业技术水平来说,火田已不是唯一的施肥办法,更重要的是粪田了。
麦菽在江南也已开始推广栽植,适宜于早作的区种法也开始在江南推行3。水利灌溉系统,也在过去的基础上推广和整理。东晋时,在曲阿(今江苏丹阳)立新丰堰,“溉田八百余顷” (《晋书·张闿传》);在吴兴乌程县(今浙江湖州)筑荻塘,“溉田千顷”(《太平寰宇记》卷94);在会稽句章县(今浙江余姚东南) 修复汉时旧堰,“溉田二百余顷”(《晋书·孔愉传》)。芍陂(今安徽寿县南)有“良田万顷,堤堰久坏”,宋、齐、桑三代累加修葺!; 雍州穰县有六门堰(今河南邓州西),汉时溉田“至三万顷”(《通典·食货典》),“堰久决坏”,宋元嘉时加以修复,“雍部由是大丰”(《宋书·刘秀之传》);宋末在乌程筑吴兴塘,“灌田二千余项”(《元和郡县图志·湖州乌程县》);在荆州筑获湖,“堰湖开渎,通引江水,田多收获”(《太平寰宇记》卷146)。齐时筑赤山塘(今江苏句容西南),上接九源,下通秦准,有石门以为水启闭之节(梁书·良更·沈传》)。梁时在豫州(治寿春,今安徽寿县)之“苍陵立堰,溉田千余顷”(《梁书·夏侯亶传弟夔附传》: 在临海乐安县(今浙江仙居)"堰谷为六陂以深田"(《太平寰宇记)卷127)。那时江南河渠纵横,但是要把这些河道的水流控制起来,用以灌溉田畴和便利运输,就必须依据地势的高下,建立堰闸,使水位的高低可以用人工来调节。尤其钱塘江、曹娥江一带,两江支流汇人两江之口,如钱塘江西岸有柳浦(今浙江杭州市东南候潮门外江干)埭,钱塘江东岸有西陵(今浙江萧山西北二十里西兴镇)埭,曹娥江东岸有南津埭(今浙江上虞梁胡堰),曹娥江西岸有北津棣(今上虞曹娥堰),均遏水为埭,作水樓数所,以为水位高低调节之用,早则开楗,引江水以利灌溉,涝则闭楗,以避免江水的淹溃.讲求水利的结果,稻米的产额自然增加。同时,在江南有无数湖沼,只消在湖沼的四周筑起堤塘来,使四山的水流向河渠,而不是蓄存湖中,这样,湖面自然缩小,便能开辟出无数良田来。这种新辟的湖田,土壤肥沃,又不怕旱,收获量比起一般稻田来,会高得多。南朝对这种湖田,也大力加以垦辟,如会稽有回踵湖,始宁(今浙江上虞西南)有呸喤湖,宋元嘉初,世族大地主陈郡谢灵运请求政府拨给他作私产,想把它“决以为田”(《宋书·谢灵运传》1孔灵符为会稽太守,上书请求朝廷批准把山阴县贫民迁徙到余姚、鄞(今浙江奉化东五十里)、鄮(今浙江宁波东)三县境内,“垦起湖田”,以后“并成良业" (《宋书·孔季恭传子灵符附传》)。这样一来,江南的农业生产, 自然有很大进展,无怪能压倒北方,成为全国最富饶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