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來賓: 馮綺雯律師(Janet)
在推動語言多元與保障新住民權益的過程中,《新住民基本法》象徵著台灣邁向更包容社會的重要一步。雖然目前粵語尚未被納入新住民語言之列,但從法律的角度來看,其實並不存在明確的障礙。根據律師馮綺雯的觀察,關鍵並不是「法律允不允許」,而是「社會是否看見這個需求」。
現行法律對於什麼語言可以被納入,並沒有設下硬性標準,也沒有排除任何語言的可能性。這種彈性的設計,反而成為未來擴大語言保障的契機。只要主管機關認為某種語言在台灣有實際需求,便可以透過行政手段推動相關政策,而不需要重新立法或修法。從這個角度看,粵語的未來,取決於「有多少人願意發聲、有多少人願意關注」。
對粵語社群來說,這也意味著更多的主動與行動。如果社會普遍不了解台灣其實有一群講粵語的新住民與在地居民,那麼粵語的需求自然也不會被納入政策討論。因此,如何「讓社會看見」粵語的存在,就變得格外關鍵。這不是單靠法律條文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來自社群本身的努力與參與。
語言權並不只是講話的自由,它牽涉到文化認同、教育機會,甚至是身分的肯定。尤其對孩子來說,能不能在成長過程中接觸母語,不只是語言能力的問題,更影響他們如何理解自己與家庭的關係。如果粵語得不到制度性的支持,那麼從第一代到第二代、第三代,語言就會慢慢流失,而這種文化的斷裂,只靠個人力量是很難修補的。
從過往的經驗中,其實已經看到確確實實的現況。例如1949年來台的廣東與廣西籍移民中,有許多人是以粵語為母語的,但在缺乏支持的情況下,如今他們的後代多數已無法流利使用粵語,對粵語文化的認識也大多透過華語來理解。語言的傳承需要環境,沒有環境,語言的流失就是很自然。
馮綺雯律師認為,眼前最可行的方式,不是修改法律,而是用各種日常行動,讓社會逐漸認識這個族群的存在。比方說,在各級學校推動粵語相關的社團或選修課程、在公共空間舉辦粵語活動,甚至製作有趣的粵語媒體內容,讓更多人感受到粵語的文化魅力。當這些努力被看見,當越來越多民眾理解粵語不只是「港劇的語言」而是真實存在於台灣社會的一部分,那麼政府的回應也會更具彈性與可能。
法律的空間已經存在,問題從來不在於「可不可以」,而是「有沒有被看見、有沒有被重視」。語言的未來,不只是法條裡的規定,更是無數人日復一日說出來、聽進去、傳下去的聲音。如果我們希望粵語在台灣不只是記憶,而是可以延續的文化,那就從每一個「讓粵語被看見」的行動開始。這是一場不只是法律的運動,更是文化的自我肯定與社會的集體選擇。
By 劉螢, William, Rti來賓: 馮綺雯律師(Janet)
在推動語言多元與保障新住民權益的過程中,《新住民基本法》象徵著台灣邁向更包容社會的重要一步。雖然目前粵語尚未被納入新住民語言之列,但從法律的角度來看,其實並不存在明確的障礙。根據律師馮綺雯的觀察,關鍵並不是「法律允不允許」,而是「社會是否看見這個需求」。
現行法律對於什麼語言可以被納入,並沒有設下硬性標準,也沒有排除任何語言的可能性。這種彈性的設計,反而成為未來擴大語言保障的契機。只要主管機關認為某種語言在台灣有實際需求,便可以透過行政手段推動相關政策,而不需要重新立法或修法。從這個角度看,粵語的未來,取決於「有多少人願意發聲、有多少人願意關注」。
對粵語社群來說,這也意味著更多的主動與行動。如果社會普遍不了解台灣其實有一群講粵語的新住民與在地居民,那麼粵語的需求自然也不會被納入政策討論。因此,如何「讓社會看見」粵語的存在,就變得格外關鍵。這不是單靠法律條文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來自社群本身的努力與參與。
語言權並不只是講話的自由,它牽涉到文化認同、教育機會,甚至是身分的肯定。尤其對孩子來說,能不能在成長過程中接觸母語,不只是語言能力的問題,更影響他們如何理解自己與家庭的關係。如果粵語得不到制度性的支持,那麼從第一代到第二代、第三代,語言就會慢慢流失,而這種文化的斷裂,只靠個人力量是很難修補的。
從過往的經驗中,其實已經看到確確實實的現況。例如1949年來台的廣東與廣西籍移民中,有許多人是以粵語為母語的,但在缺乏支持的情況下,如今他們的後代多數已無法流利使用粵語,對粵語文化的認識也大多透過華語來理解。語言的傳承需要環境,沒有環境,語言的流失就是很自然。
馮綺雯律師認為,眼前最可行的方式,不是修改法律,而是用各種日常行動,讓社會逐漸認識這個族群的存在。比方說,在各級學校推動粵語相關的社團或選修課程、在公共空間舉辦粵語活動,甚至製作有趣的粵語媒體內容,讓更多人感受到粵語的文化魅力。當這些努力被看見,當越來越多民眾理解粵語不只是「港劇的語言」而是真實存在於台灣社會的一部分,那麼政府的回應也會更具彈性與可能。
法律的空間已經存在,問題從來不在於「可不可以」,而是「有沒有被看見、有沒有被重視」。語言的未來,不只是法條裡的規定,更是無數人日復一日說出來、聽進去、傳下去的聲音。如果我們希望粵語在台灣不只是記憶,而是可以延續的文化,那就從每一個「讓粵語被看見」的行動開始。這是一場不只是法律的運動,更是文化的自我肯定與社會的集體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