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山居歲月 紀錄片的呼籲和蚓農李朝安的做法
今年五六月時,一部關於種土的紀錄片尋求群眾募資,紀錄片提出了一個嚴正的提醒,那就是95%的糧食來自於土壤,然而當土壤不再生機蓬勃,甚至遭受汙染,受影響的不只是我們每天吃進的食物,更是整體農業的困境。因為原本提供養分、有機質的土壤,只能高度仰賴化肥與農藥,陷入惡性循環。
紀錄片中的兩位主人翁,由於橋頭科學園區的規畫建置,讓他們好不容易努力恢復生機的良田,化作水泥地,一切歸零。歷時8年的影像紀錄,將轉換成為一個提醒,一種理念,甚至是一股行動的力量,讓我們正視土壤保護養成的重要性。這個種土的紀錄片,讓我想起1930年代美國的黑色風暴。
因為過度開墾天然草場,又沒有配合的水土保護措施,導致乾旱時期表土裸露,風暴來襲引起巨大的沙塵暴。這場持續了大約10年的沙塵暴事件,被稱為「黑色風暴(Black Blizzards)」,也被稱為「骯髒的三〇年代(Dirty Thirties)」,成千上萬人逃離家園,是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生態移民潮。
臉書帳號 #綠蔭家園,在2018年時將一部紀錄片"活的土壤"翻譯成中文,分享給華人。這部紀錄片的開篇就是提到莫忘黑色風暴的災難教訓。片中訪談幾位農民是如何以覆蓋作物養護土壤裡微生物。
都市蚓農企業社的創辦人李朝安先生,發明生物動力循環養耕農法,製作出生物動力循環箱,不需要電力、農藥與肥料,僅透過在自家廚餘裡生存的生態系作為動力,生成肥力高且利於耕種的沃土。李朝安的農場裡,空氣中有股淡淡的清涼森林的味道,完全沒有廚餘味,感覺我是被包覆在一個充滿明亮友善的綠色能量裡,有鳥叫、有風吹,還有大地的沉穩氣息。訪談在他遞上一束芳香萬壽菊開始。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zs1qar21eiv0896m7nlp8w6/comments
#山居歲月 紀錄片的呼籲和蚓農李朝安的做法
今年五六月時,一部關於種土的紀錄片尋求群眾募資,紀錄片提出了一個嚴正的提醒,那就是95%的糧食來自於土壤,然而當土壤不再生機蓬勃,甚至遭受汙染,受影響的不只是我們每天吃進的食物,更是整體農業的困境。因為原本提供養分、有機質的土壤,只能高度仰賴化肥與農藥,陷入惡性循環。
紀錄片中的兩位主人翁,由於橋頭科學園區的規畫建置,讓他們好不容易努力恢復生機的良田,化作水泥地,一切歸零。歷時8年的影像紀錄,將轉換成為一個提醒,一種理念,甚至是一股行動的力量,讓我們正視土壤保護養成的重要性。這個種土的紀錄片,讓我想起1930年代美國的黑色風暴。
因為過度開墾天然草場,又沒有配合的水土保護措施,導致乾旱時期表土裸露,風暴來襲引起巨大的沙塵暴。這場持續了大約10年的沙塵暴事件,被稱為「黑色風暴(Black Blizzards)」,也被稱為「骯髒的三〇年代(Dirty Thirties)」,成千上萬人逃離家園,是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生態移民潮。
臉書帳號 #綠蔭家園,在2018年時將一部紀錄片"活的土壤"翻譯成中文,分享給華人。這部紀錄片的開篇就是提到莫忘黑色風暴的災難教訓。片中訪談幾位農民是如何以覆蓋作物養護土壤裡微生物。
都市蚓農企業社的創辦人李朝安先生,發明生物動力循環養耕農法,製作出生物動力循環箱,不需要電力、農藥與肥料,僅透過在自家廚餘裡生存的生態系作為動力,生成肥力高且利於耕種的沃土。李朝安的農場裡,空氣中有股淡淡的清涼森林的味道,完全沒有廚餘味,感覺我是被包覆在一個充滿明亮友善的綠色能量裡,有鳥叫、有風吹,還有大地的沉穩氣息。訪談在他遞上一束芳香萬壽菊開始。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zs1qar21eiv0896m7nlp8w6/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