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如何發菩提心?
我在早年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要真心求、要發願求,自然就得感應。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要能辨別。為利益一切眾生的心是真心,為自私自利這個心是妄心,我們學佛學這麼多年,總算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四弘誓願大家都念得很熟,「眾生無邊誓願度」,有沒有真正想想這句話的意思?眾生無邊決定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信仰,不分民族的界限、國家的界限,一律平等,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統統包括在裡面。度是什麼意思?度是為眾生服務的意思。所以真搞清楚了,我們人活在世間,要跟諸佛菩薩一樣,要與古今中外的大聖大賢一樣,活在這個世間為什麼?為社會安定,為世界和平,為眾生幸福。這個希求要落實,我們就要真幹,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為眾生服務,為世界服務,沒有私心,沒有希求,沒有任何條件,這是聖人,這是賢人,這是為所有一切宗教公認的。我們以這樣的心願求佛菩薩,求一切神明,都會得到幫助。絕對不是說,我要信這個教,神才幫助我、才保佑我,不信這個教,神就不保佑我,那是人的觀念,那是錯誤的觀念,我們在許多宗教經典裡頭它沒有這個說法。真正能捨己為人的人,這個人有福,並沒有說是一定要信教才行。
所以典籍當中有很多精彩的教誨,當然連佛法也不能避免,傳的年代久了,不免後人有自己的意思加進去,這是難免的事情,我們要有智慧,要能看得出來。從什麼地方看得出來?大公無私,那這個是聖賢的教誨;如果裡頭帶一點私心的,可能是後人加進去的,那不是佛菩薩的話,那不是神明的教訓,我們可以從這個地方去仔細觀察。所以我們遇到困難,求佛、求神明保佑,求有方法,我們要與佛菩薩,要與天地鬼神,同一個善心,同一個善願,同一個善行。人的心善、念善、行善,就能得諸佛菩薩加持,天龍善神保佑。一切為眾生,不為自己。家裡面家庭養兒育女,如果說是養兒防老,這中國人常講的,這是私心,這個得不到佛菩薩保佑的。你養育兒女是為社會,好好的教導他,他將來長大成人,為社會服務,為眾生造福,你有這樣的心願,你能夠做到,認真負責的做到,這是大賢。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講得很多,世界的安危,印祖說女人做一大半的主宰,但是這個話真正懂得的人不多。祖師說得好,家有良妻,他才有善良的人出來;有賢母,才有孝順的子孫出現。賢能的丈夫,孝子賢孫,必定為社會、為眾生造福。這些大聖大賢、諸佛菩薩從哪裡來的?母親教出來的,所以賢妻良母是社會之寶,國家之寶,眾生之寶。
這個話我們在佛門聽到,儒家聽到,其他宗教裡頭也是這個說法,這是我們中國人所謂的是「英雄所見,大略相同」。許許多多宗教領袖彼此沒見過面,沒在這裡開過會,過去的社會閉塞,其他宗教的典籍我們也不容易看到。現在科技發達、資訊發達,我們有這個緣分接觸到許許多多宗教,一看,大家都同樣的見解、同樣的想法、同樣的看法、同樣的作法,我們這才肯定,古今中外大聖大賢,他們的教誨是真實的。我們要求法、要探討、要明瞭、要深信不疑,依教奉行,自求多福,這也就能夠利益社會、利益眾生,達到我們為社會、為世界、為眾生謀幸福,達到這個目標。
所以我們選擇生活環境、選擇居處,第一個條件是人和,這個地方的人非常善良、非常和睦。在虛空法界裡面人和達到至善,諸佛都讚歎給我們介紹是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是上善,不是普通的善。我們要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自己要想想是不是做到了上善?如果做到上善,那就是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講的十念一念必定往生淨土。如果不是上善,起心動念還是惡念,言語造作還是惡行,自私自利,貪瞋痴慢,這樣的人念佛,一天念十萬聲也不能往生。這個話不是我說的,古來祖師大德說的,人家講「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無量壽經》往生的條件說得很清楚,上品、中品、下品,講「三輩往生」上中下三輩,都是說的八個字相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就是止於至善。
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正的善心。《觀無量壽佛經》上世尊給我們講的菩提心,「至誠心」是真誠到極處,我們有沒有發這個心?要用這個真誠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決定沒有欺騙,這是真誠,決定沒有虛偽。「深心」,深心是真誠心的自受用,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離一切相才是深心。古人有解釋「好德好善」,這是深心。什麼是德?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是德。什麼是善?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是善,有這個心。第三個是「迴向發願心」,要把你的善心善行落實,落實才是發願迴向。沒有菩提心,一向專念也不能往生。往生的條件你只具備了一半,你還缺一半,你怎麼能往生?換句話說,菩提心具足了,就決定有資格往生。後面為什麼還有一向專念?你要不一向專念,我有這個資格,我不想去,那也沒辦法。所以「發菩提心」是你的條件具足了,「一向專念」是我願意去,我有條件又願意去,那當然就往生了。因此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給我們說得好,「能不能往生,全在信願之有無」,信願是什麼?信願就是菩提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正的條件是菩提心;「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他這兩句話說得好。
真正發菩提心的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依照慈雲灌頂法師教給我們「十念法」就可以了。早晨念十念,灌頂法師教給人的一念是一口氣,一口氣裡面佛號不拘多少,念十口氣,這個時間不長;晚上在睡覺之前也修十念法,這個人決定往生。符合經典裡面的教導,不間斷,每天都做,一天不缺,得一生不間斷。這個十念法好,時間短,你念佛的時候「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我教給同修用的「十念法」是十句佛號,更簡單,更容易受持,一天修九次,有許許多多同修用這個方法。這對於工作繁忙的人,不耽誤他的工作,效果很殊勝,這都是說明發心重要,唯有發心念佛才能往生。要斷惡修善,知道什麼是惡的根本,什麼是善的根本。會修的人從根本修,根本是心,是一個善良的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是至善。以這個至善的心,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那叫修一切善。
所以對於不但是動物,連植物都不可以傷害。佛家戒經裡面講得很清楚,「清淨比丘,不踏生草」,草長得很茂盛,你從它上面經過踏它,你就不仁慈,你沒有慈悲心;花開得很好,你把它摘下來,沒有慈悲心。所以戒經上告訴我們走路,有路一定要走路,不能夠走在草地上;除非這個地方你必須通過,又沒有道路,行,這是有開緣。如果這個地方有路,你再踏生草,你就破戒,你就傷了慈悲心。這些微細小小戒,幾個人還記得?幾個人還能遵守?草木尚且愛護,那動物哪有不愛護的道理!我們今天採取素食,這是大善,不跟一切眾生結怨仇。可是不是在飲食的時候,有意無意還要傷害一些小動物,還要使一些動物生煩惱,我們立刻要警覺到,這是我們的過失;知道懺悔,知道改過,這樣就好。
恭選自『太上感應篇』(第129和130集) 1999/11/12 和 1999/11/13 新加坡淨宗學會
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如何發菩提心?
我在早年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要真心求、要發願求,自然就得感應。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要能辨別。為利益一切眾生的心是真心,為自私自利這個心是妄心,我們學佛學這麼多年,總算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四弘誓願大家都念得很熟,「眾生無邊誓願度」,有沒有真正想想這句話的意思?眾生無邊決定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信仰,不分民族的界限、國家的界限,一律平等,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統統包括在裡面。度是什麼意思?度是為眾生服務的意思。所以真搞清楚了,我們人活在世間,要跟諸佛菩薩一樣,要與古今中外的大聖大賢一樣,活在這個世間為什麼?為社會安定,為世界和平,為眾生幸福。這個希求要落實,我們就要真幹,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為眾生服務,為世界服務,沒有私心,沒有希求,沒有任何條件,這是聖人,這是賢人,這是為所有一切宗教公認的。我們以這樣的心願求佛菩薩,求一切神明,都會得到幫助。絕對不是說,我要信這個教,神才幫助我、才保佑我,不信這個教,神就不保佑我,那是人的觀念,那是錯誤的觀念,我們在許多宗教經典裡頭它沒有這個說法。真正能捨己為人的人,這個人有福,並沒有說是一定要信教才行。
所以典籍當中有很多精彩的教誨,當然連佛法也不能避免,傳的年代久了,不免後人有自己的意思加進去,這是難免的事情,我們要有智慧,要能看得出來。從什麼地方看得出來?大公無私,那這個是聖賢的教誨;如果裡頭帶一點私心的,可能是後人加進去的,那不是佛菩薩的話,那不是神明的教訓,我們可以從這個地方去仔細觀察。所以我們遇到困難,求佛、求神明保佑,求有方法,我們要與佛菩薩,要與天地鬼神,同一個善心,同一個善願,同一個善行。人的心善、念善、行善,就能得諸佛菩薩加持,天龍善神保佑。一切為眾生,不為自己。家裡面家庭養兒育女,如果說是養兒防老,這中國人常講的,這是私心,這個得不到佛菩薩保佑的。你養育兒女是為社會,好好的教導他,他將來長大成人,為社會服務,為眾生造福,你有這樣的心願,你能夠做到,認真負責的做到,這是大賢。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講得很多,世界的安危,印祖說女人做一大半的主宰,但是這個話真正懂得的人不多。祖師說得好,家有良妻,他才有善良的人出來;有賢母,才有孝順的子孫出現。賢能的丈夫,孝子賢孫,必定為社會、為眾生造福。這些大聖大賢、諸佛菩薩從哪裡來的?母親教出來的,所以賢妻良母是社會之寶,國家之寶,眾生之寶。
這個話我們在佛門聽到,儒家聽到,其他宗教裡頭也是這個說法,這是我們中國人所謂的是「英雄所見,大略相同」。許許多多宗教領袖彼此沒見過面,沒在這裡開過會,過去的社會閉塞,其他宗教的典籍我們也不容易看到。現在科技發達、資訊發達,我們有這個緣分接觸到許許多多宗教,一看,大家都同樣的見解、同樣的想法、同樣的看法、同樣的作法,我們這才肯定,古今中外大聖大賢,他們的教誨是真實的。我們要求法、要探討、要明瞭、要深信不疑,依教奉行,自求多福,這也就能夠利益社會、利益眾生,達到我們為社會、為世界、為眾生謀幸福,達到這個目標。
所以我們選擇生活環境、選擇居處,第一個條件是人和,這個地方的人非常善良、非常和睦。在虛空法界裡面人和達到至善,諸佛都讚歎給我們介紹是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是上善,不是普通的善。我們要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自己要想想是不是做到了上善?如果做到上善,那就是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講的十念一念必定往生淨土。如果不是上善,起心動念還是惡念,言語造作還是惡行,自私自利,貪瞋痴慢,這樣的人念佛,一天念十萬聲也不能往生。這個話不是我說的,古來祖師大德說的,人家講「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無量壽經》往生的條件說得很清楚,上品、中品、下品,講「三輩往生」上中下三輩,都是說的八個字相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就是止於至善。
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正的善心。《觀無量壽佛經》上世尊給我們講的菩提心,「至誠心」是真誠到極處,我們有沒有發這個心?要用這個真誠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決定沒有欺騙,這是真誠,決定沒有虛偽。「深心」,深心是真誠心的自受用,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離一切相才是深心。古人有解釋「好德好善」,這是深心。什麼是德?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是德。什麼是善?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是善,有這個心。第三個是「迴向發願心」,要把你的善心善行落實,落實才是發願迴向。沒有菩提心,一向專念也不能往生。往生的條件你只具備了一半,你還缺一半,你怎麼能往生?換句話說,菩提心具足了,就決定有資格往生。後面為什麼還有一向專念?你要不一向專念,我有這個資格,我不想去,那也沒辦法。所以「發菩提心」是你的條件具足了,「一向專念」是我願意去,我有條件又願意去,那當然就往生了。因此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給我們說得好,「能不能往生,全在信願之有無」,信願是什麼?信願就是菩提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正的條件是菩提心;「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他這兩句話說得好。
真正發菩提心的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依照慈雲灌頂法師教給我們「十念法」就可以了。早晨念十念,灌頂法師教給人的一念是一口氣,一口氣裡面佛號不拘多少,念十口氣,這個時間不長;晚上在睡覺之前也修十念法,這個人決定往生。符合經典裡面的教導,不間斷,每天都做,一天不缺,得一生不間斷。這個十念法好,時間短,你念佛的時候「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我教給同修用的「十念法」是十句佛號,更簡單,更容易受持,一天修九次,有許許多多同修用這個方法。這對於工作繁忙的人,不耽誤他的工作,效果很殊勝,這都是說明發心重要,唯有發心念佛才能往生。要斷惡修善,知道什麼是惡的根本,什麼是善的根本。會修的人從根本修,根本是心,是一個善良的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是至善。以這個至善的心,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那叫修一切善。
所以對於不但是動物,連植物都不可以傷害。佛家戒經裡面講得很清楚,「清淨比丘,不踏生草」,草長得很茂盛,你從它上面經過踏它,你就不仁慈,你沒有慈悲心;花開得很好,你把它摘下來,沒有慈悲心。所以戒經上告訴我們走路,有路一定要走路,不能夠走在草地上;除非這個地方你必須通過,又沒有道路,行,這是有開緣。如果這個地方有路,你再踏生草,你就破戒,你就傷了慈悲心。這些微細小小戒,幾個人還記得?幾個人還能遵守?草木尚且愛護,那動物哪有不愛護的道理!我們今天採取素食,這是大善,不跟一切眾生結怨仇。可是不是在飲食的時候,有意無意還要傷害一些小動物,還要使一些動物生煩惱,我們立刻要警覺到,這是我們的過失;知道懺悔,知道改過,這樣就好。
恭選自『太上感應篇』(第129和130集) 1999/11/12 和 1999/11/13 新加坡淨宗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