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我覺得像湯恩比所說,中國古人心量很大,能夠包容異族文化,就是指的佛教,佛教傳到中國,中國人完全接受了,沒有排斥。佛教文化豐富了中國本土文化,這一融合把我們本土文化提升。這話說得很好,提升,怎樣提升?就是戒定慧,這是佛法的。以後怎麼樣?儒也講戒定慧,道也講戒定慧,這個方法從佛這裡學來的。所以從前人教學都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想做通家樣樣都通,你一定從一門入,要不然你通不了。一門入什麼?見到性就全通了,明心見性,智慧開了就全通。所以你要懂得,學儒,儒要是得定開智慧,佛法全通了,道也全通了;道持戒、禪定、開智慧了,儒也通了,佛也通了。別說儒釋道,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法全通了,為什麼?心現的。你明心見性,哪有不通的道理!樣樣都通,所以佛法裡面講一經通一切經通,一門通門門都通。要怎麼個通法?一定要從禪定,一定要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用科學的方法決定達不到這個境界,為什麼?他用意識。你看佛法裡頭主張什麼?離心意識,心是阿賴耶,意是末那,識是第六意識,這是我們今天講精神現象裡面的三個支柱。離心意識,心是什麼?印象。離心是什麼?不落印象,心地乾乾淨淨,也就是不受污染,離心。離意,意是執著;識,識是分別。因為你有分別、有執著,阿賴耶就被污染,為什麼?它落印象,這阿賴耶裡頭落謝種子。這是十法界的眾生統統不能避免的。
十法界的佛,為什麼不是真佛?天台大師說他叫相似即佛,他不是真佛,原因就是他用阿賴耶。阿賴耶裡面雖然有無量落謝種子,四聖法界的人很厲害,他的定功是真的,不是假的,他能伏住,讓這些阿賴耶裡面善惡種子統統不起現行,好像是清淨心得到了。其實不是的,他還差一層,為什麼?他還起心動念。到不起心、不動念,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你就不用阿賴耶。不用阿賴耶就轉阿賴耶為四智菩提,阿賴耶變成大圓鏡智,末那識變成平等性智,第六意識變成妙觀察智,前五識變成成所作智,成就菩薩事業,菩薩事業是什麼?度眾生的,成就度眾生的事業。所以都叫智慧,不叫煩惱,這就是經上我們常聽到的「轉煩惱成菩提」。所以真正功夫你能抓到這個,你就懂得怎麼修。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訓練什麼?訓練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是轉阿賴耶識,不分別是轉第六意識,不執著是轉末那識,真功夫!如果我們還用第六意識在這裡分別,研究經教,在分別經教,這不行,這學的是什麼?這是佛學,這不是學佛。學佛不用這個,不用這個,經拿到面前能懂嗎?懂,不但懂,還深入,也就是一般人我同樣看這個經,他看不出意思,你看出許多意思,字字句句都是無量義。再跟諸位說個真話,每一個字、每一句子裡頭有多少意思?遍法界虛空界所有統統在這裡頭,不要說一本,就在這一句,就在這一個字。沒人相信,但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一通一切通,何況一部經通,一句通就通了,一字通就通了,為什麼?稱性,沒有一法不是自性變現的,你只要見性全通了,就這麼個道理。
所以,我們在平常日常生活當中,真正學大乘的不能用思想,但思想用成習慣,用思想出不了六道輪迴。現在有人說要用直覺,這有道理,別去想它,一看、一聽、一接觸都明瞭,直覺不去想它。這不去想它是什麼?這就是定,你用清淨心,開始練這個。清淨心練出來之後,練平等心,平等心是什麼?整個宇宙跟我是一體,以這個為主軸。決定沒有分別,為什麼?色受想行識完全相同!色是假的,根本沒有這個東西,受想行識有。受想行識從哪來的?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見聞覺知,在自性裡叫見聞覺知,覺悟稱見聞覺知,迷了叫受想行識。它是一個東西,迷悟的兩面,物質是假的,受想行識變現的。在法相宗經典裡面講得很明白,講物質的起源,先有見分,見分要見,就出現了相分,所以相分是虛妄的,今天科學家跟我們解釋,物質現象它的本質是精神現象的累積,累積連續產生的幻相。為什麼物質現象有這麼多種?那就是《還源觀》上講的出生無盡,賢首大師這句話是從經上來的,經典裡面的,《華嚴經》上「出生無盡」。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就像萬花筒一樣,我們才真正了解這個真相。物質裡面有很堅硬的,有很稀薄的像空氣,這科學家給我們解釋頻率不相同。頻率慢的就變成堅硬的固體,頻率快一點的就變成比較鬆軟一點的,像樹木花草、我們皮膚這一類的,再快的就變成電磁波,完全是頻率不相同變化這些東西,我們不知道。它變的東西,生滅是非常快速,一秒鐘,從彌勒菩薩談話裡我們能體會,一秒鐘如果是五次彈指,那是一千六百兆的生滅,它怎麼是真的?我們完全把它看成、把它當作真的,這是分別執著。所以分別執著是嚴重的煩惱,特別是執著製造六道輪迴,不執著,六道就沒有了;不分別,十法界就沒有了。
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要掌握著這個原理,在日常生活修行在哪裡?就在生活當中,不需要什麼刻意,刻意都錯了。祖師大德刻意編這些儀規,那是幹什麼?度眾生的,接引大眾的一種方便。我們故意在那裡做,做來表演給人看,讓他起心動念,接引他。佛法謙虛,佛法是師道,真正的老師有學問、有道德,你向他請教,我無德無能,我一無所長。他說話是真的嗎?是真的,一點沒錯。他跟你講真話,但你不相信。所以哪有老師去招生的道理?那膽子太大了!這現在用的叫招生,這古人看到嚇死人,你怎麼敢招生?以師自居太狂妄了。那怎麼辦?像釋迦牟尼佛這樣好老師,他自己又不表態,又那麼謙虛,我們知道跟他學,不知道怎麼辦?我們學生做出好樣子出來,對他恭恭敬敬樣子生起來,別人看到,我們都去跟他學去,是這麼個意思。所以那些形象全叫招生廣告,這個要懂。我早年學佛,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自修要重實質,形式,我才曉得招生的。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形式的花樣不一樣,哪一種花樣都好,都能吸收一些眾生進來,讓他看到生歡喜心覺悟,都是好方法,叫善巧方便,這要懂。但是我們把善巧方便當真的,那就錯了,那全錯了。所以自度之後這才能度他,你才擅於表演,表演當中知道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做給別人看的,不是給自己受用,他受用的,這就對了,這真正叫隨緣妙用。中國自古以來這些文藝表演,夫子有個標準「思無邪」。表演的方式多,指導的方針只有一個,你不能叫看的、聽的、接觸的人產生邪思,那你就錯了,邪正從這裡辨別。
佛教那超越了,比它這個更高,在表演的過程當中,這利他眾生當中,你要保住你的清淨心。要用佛法的標準,就是《無量壽經》這五個字「清淨平等覺」。你在表演當中,為一切眾生表演,裡面不失清淨平等覺,那就是妙用,表演是隨緣。如果清淨平等覺失掉,那你就是被凡夫度走了,你去度人,最後被人家度走了,那不是跟他一樣嗎?起心動念把你的煩惱習氣全都給引出來,那就錯了。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重視持戒的重要,沒有到一定的程度不能表演,一表演就被別人度去了,我去度眾生,結果被眾生度跑了。給我剃度的和尚,就是我的剃度師心悟法師,兩年之後他就還俗,跟他一個女弟子結婚,他度她,被徒弟度跑。太年輕了,我那個師父比我小一歲,我比他大一歲,也會講經,也會寫文章,我沒出家的時候,我們就常常往來在一塊是朋友。所以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教,有意思出家,他就來找我,好像是兩個月當中找了我九次,我看他的心很誠懇我就答應,到圓山臨濟寺,那時候他是住持,他給我剃度。所以太年輕做住持很危險。古人,這李老師告訴我,四十歲之後才能出去講經,跟外面大眾,你比較定一點,四十歲以前你還不穩定。我們在台中遵守老師這個教誨,四十歲之前學講經是練習,在家裡不出去,不接受外面邀請,家裡頭。台中的台中蓮社、台中慈光圖書館,還有是一個寺廟住持是女眾,也是李老師的學生,就這麼三個地方,我們練習講經地方,外面是不准去的。老師規定得四十以上,那個時候我們都不到四十歲,不准出去,老師這個關把得很嚴。就怕你自己定力不夠,你被外頭境界影響。所以做老師很難,學生能聽話,學生不聽話就跑掉了,有,不多就是了,不是沒有。但是離開老師早的都不會有成就,這是我們以後都看到了。
今天講到戒律,我這麼多年的經驗,深深覺察到戒律要從《弟子規》學起,要從《感應篇》學起。從《弟子規》裡學倫理道德,從《感應篇》裡學因果,因果的力量比《弟子規》力量大太多,《弟子規》三分力量,《感應篇》有七分力量。人縱然倫理道德學得很好,所謂是高名厚利還是會動心,還是會明知故犯,為什麼?敵不過名利的誘惑。這個歷史上很多,他不是不懂。但是懂得因果的人不敢,為什麼?懂得因果人,他會想到將來怎麼辦?我現在地位得到了,我財富得到了,不是正當的手段,得到將來要還錢,殺人要償命。沒聽說殺人,給諸位說,墮胎就是殺人,你要不要償命,你敢嗎?不敢!你欠人家的命債、錢債都是麻煩事情,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敢嗎?所以一個不善的念頭傷害眾生,實際上就是傷害自己,叫反作用力,你這打出去回頭就彈到自己,快得很。所以說因果約制人有七分力量,《弟子規》只有三分力量,佛法到圓滿。佛法初學的戒律很簡單,就是十條,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但是如果沒有儒跟道這兩個基礎,十善業做不到;有倫理、道德、因果的基礎,深厚的基礎,十善業做到了。所以十善業叫人天法,來生不失人身,修得更好的來生生天,人天法標準在此地;再向上提升,聲聞菩提、緣覺菩提,這是四聖法界;再向上,無上菩提。究竟佛果根基都在十善業。十善業的根就是《感應篇》跟《弟子規》,你能不認真學嗎?不認真學不行。
(很抱歉, 由於字數限制,部分文字檔未能提供)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六0集) 2010/10/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160
我覺得像湯恩比所說,中國古人心量很大,能夠包容異族文化,就是指的佛教,佛教傳到中國,中國人完全接受了,沒有排斥。佛教文化豐富了中國本土文化,這一融合把我們本土文化提升。這話說得很好,提升,怎樣提升?就是戒定慧,這是佛法的。以後怎麼樣?儒也講戒定慧,道也講戒定慧,這個方法從佛這裡學來的。所以從前人教學都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想做通家樣樣都通,你一定從一門入,要不然你通不了。一門入什麼?見到性就全通了,明心見性,智慧開了就全通。所以你要懂得,學儒,儒要是得定開智慧,佛法全通了,道也全通了;道持戒、禪定、開智慧了,儒也通了,佛也通了。別說儒釋道,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法全通了,為什麼?心現的。你明心見性,哪有不通的道理!樣樣都通,所以佛法裡面講一經通一切經通,一門通門門都通。要怎麼個通法?一定要從禪定,一定要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用科學的方法決定達不到這個境界,為什麼?他用意識。你看佛法裡頭主張什麼?離心意識,心是阿賴耶,意是末那,識是第六意識,這是我們今天講精神現象裡面的三個支柱。離心意識,心是什麼?印象。離心是什麼?不落印象,心地乾乾淨淨,也就是不受污染,離心。離意,意是執著;識,識是分別。因為你有分別、有執著,阿賴耶就被污染,為什麼?它落印象,這阿賴耶裡頭落謝種子。這是十法界的眾生統統不能避免的。
十法界的佛,為什麼不是真佛?天台大師說他叫相似即佛,他不是真佛,原因就是他用阿賴耶。阿賴耶裡面雖然有無量落謝種子,四聖法界的人很厲害,他的定功是真的,不是假的,他能伏住,讓這些阿賴耶裡面善惡種子統統不起現行,好像是清淨心得到了。其實不是的,他還差一層,為什麼?他還起心動念。到不起心、不動念,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你就不用阿賴耶。不用阿賴耶就轉阿賴耶為四智菩提,阿賴耶變成大圓鏡智,末那識變成平等性智,第六意識變成妙觀察智,前五識變成成所作智,成就菩薩事業,菩薩事業是什麼?度眾生的,成就度眾生的事業。所以都叫智慧,不叫煩惱,這就是經上我們常聽到的「轉煩惱成菩提」。所以真正功夫你能抓到這個,你就懂得怎麼修。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訓練什麼?訓練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是轉阿賴耶識,不分別是轉第六意識,不執著是轉末那識,真功夫!如果我們還用第六意識在這裡分別,研究經教,在分別經教,這不行,這學的是什麼?這是佛學,這不是學佛。學佛不用這個,不用這個,經拿到面前能懂嗎?懂,不但懂,還深入,也就是一般人我同樣看這個經,他看不出意思,你看出許多意思,字字句句都是無量義。再跟諸位說個真話,每一個字、每一句子裡頭有多少意思?遍法界虛空界所有統統在這裡頭,不要說一本,就在這一句,就在這一個字。沒人相信,但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一通一切通,何況一部經通,一句通就通了,一字通就通了,為什麼?稱性,沒有一法不是自性變現的,你只要見性全通了,就這麼個道理。
所以,我們在平常日常生活當中,真正學大乘的不能用思想,但思想用成習慣,用思想出不了六道輪迴。現在有人說要用直覺,這有道理,別去想它,一看、一聽、一接觸都明瞭,直覺不去想它。這不去想它是什麼?這就是定,你用清淨心,開始練這個。清淨心練出來之後,練平等心,平等心是什麼?整個宇宙跟我是一體,以這個為主軸。決定沒有分別,為什麼?色受想行識完全相同!色是假的,根本沒有這個東西,受想行識有。受想行識從哪來的?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見聞覺知,在自性裡叫見聞覺知,覺悟稱見聞覺知,迷了叫受想行識。它是一個東西,迷悟的兩面,物質是假的,受想行識變現的。在法相宗經典裡面講得很明白,講物質的起源,先有見分,見分要見,就出現了相分,所以相分是虛妄的,今天科學家跟我們解釋,物質現象它的本質是精神現象的累積,累積連續產生的幻相。為什麼物質現象有這麼多種?那就是《還源觀》上講的出生無盡,賢首大師這句話是從經上來的,經典裡面的,《華嚴經》上「出生無盡」。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就像萬花筒一樣,我們才真正了解這個真相。物質裡面有很堅硬的,有很稀薄的像空氣,這科學家給我們解釋頻率不相同。頻率慢的就變成堅硬的固體,頻率快一點的就變成比較鬆軟一點的,像樹木花草、我們皮膚這一類的,再快的就變成電磁波,完全是頻率不相同變化這些東西,我們不知道。它變的東西,生滅是非常快速,一秒鐘,從彌勒菩薩談話裡我們能體會,一秒鐘如果是五次彈指,那是一千六百兆的生滅,它怎麼是真的?我們完全把它看成、把它當作真的,這是分別執著。所以分別執著是嚴重的煩惱,特別是執著製造六道輪迴,不執著,六道就沒有了;不分別,十法界就沒有了。
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要掌握著這個原理,在日常生活修行在哪裡?就在生活當中,不需要什麼刻意,刻意都錯了。祖師大德刻意編這些儀規,那是幹什麼?度眾生的,接引大眾的一種方便。我們故意在那裡做,做來表演給人看,讓他起心動念,接引他。佛法謙虛,佛法是師道,真正的老師有學問、有道德,你向他請教,我無德無能,我一無所長。他說話是真的嗎?是真的,一點沒錯。他跟你講真話,但你不相信。所以哪有老師去招生的道理?那膽子太大了!這現在用的叫招生,這古人看到嚇死人,你怎麼敢招生?以師自居太狂妄了。那怎麼辦?像釋迦牟尼佛這樣好老師,他自己又不表態,又那麼謙虛,我們知道跟他學,不知道怎麼辦?我們學生做出好樣子出來,對他恭恭敬敬樣子生起來,別人看到,我們都去跟他學去,是這麼個意思。所以那些形象全叫招生廣告,這個要懂。我早年學佛,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自修要重實質,形式,我才曉得招生的。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形式的花樣不一樣,哪一種花樣都好,都能吸收一些眾生進來,讓他看到生歡喜心覺悟,都是好方法,叫善巧方便,這要懂。但是我們把善巧方便當真的,那就錯了,那全錯了。所以自度之後這才能度他,你才擅於表演,表演當中知道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做給別人看的,不是給自己受用,他受用的,這就對了,這真正叫隨緣妙用。中國自古以來這些文藝表演,夫子有個標準「思無邪」。表演的方式多,指導的方針只有一個,你不能叫看的、聽的、接觸的人產生邪思,那你就錯了,邪正從這裡辨別。
佛教那超越了,比它這個更高,在表演的過程當中,這利他眾生當中,你要保住你的清淨心。要用佛法的標準,就是《無量壽經》這五個字「清淨平等覺」。你在表演當中,為一切眾生表演,裡面不失清淨平等覺,那就是妙用,表演是隨緣。如果清淨平等覺失掉,那你就是被凡夫度走了,你去度人,最後被人家度走了,那不是跟他一樣嗎?起心動念把你的煩惱習氣全都給引出來,那就錯了。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重視持戒的重要,沒有到一定的程度不能表演,一表演就被別人度去了,我去度眾生,結果被眾生度跑了。給我剃度的和尚,就是我的剃度師心悟法師,兩年之後他就還俗,跟他一個女弟子結婚,他度她,被徒弟度跑。太年輕了,我那個師父比我小一歲,我比他大一歲,也會講經,也會寫文章,我沒出家的時候,我們就常常往來在一塊是朋友。所以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教,有意思出家,他就來找我,好像是兩個月當中找了我九次,我看他的心很誠懇我就答應,到圓山臨濟寺,那時候他是住持,他給我剃度。所以太年輕做住持很危險。古人,這李老師告訴我,四十歲之後才能出去講經,跟外面大眾,你比較定一點,四十歲以前你還不穩定。我們在台中遵守老師這個教誨,四十歲之前學講經是練習,在家裡不出去,不接受外面邀請,家裡頭。台中的台中蓮社、台中慈光圖書館,還有是一個寺廟住持是女眾,也是李老師的學生,就這麼三個地方,我們練習講經地方,外面是不准去的。老師規定得四十以上,那個時候我們都不到四十歲,不准出去,老師這個關把得很嚴。就怕你自己定力不夠,你被外頭境界影響。所以做老師很難,學生能聽話,學生不聽話就跑掉了,有,不多就是了,不是沒有。但是離開老師早的都不會有成就,這是我們以後都看到了。
今天講到戒律,我這麼多年的經驗,深深覺察到戒律要從《弟子規》學起,要從《感應篇》學起。從《弟子規》裡學倫理道德,從《感應篇》裡學因果,因果的力量比《弟子規》力量大太多,《弟子規》三分力量,《感應篇》有七分力量。人縱然倫理道德學得很好,所謂是高名厚利還是會動心,還是會明知故犯,為什麼?敵不過名利的誘惑。這個歷史上很多,他不是不懂。但是懂得因果的人不敢,為什麼?懂得因果人,他會想到將來怎麼辦?我現在地位得到了,我財富得到了,不是正當的手段,得到將來要還錢,殺人要償命。沒聽說殺人,給諸位說,墮胎就是殺人,你要不要償命,你敢嗎?不敢!你欠人家的命債、錢債都是麻煩事情,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敢嗎?所以一個不善的念頭傷害眾生,實際上就是傷害自己,叫反作用力,你這打出去回頭就彈到自己,快得很。所以說因果約制人有七分力量,《弟子規》只有三分力量,佛法到圓滿。佛法初學的戒律很簡單,就是十條,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但是如果沒有儒跟道這兩個基礎,十善業做不到;有倫理、道德、因果的基礎,深厚的基礎,十善業做到了。所以十善業叫人天法,來生不失人身,修得更好的來生生天,人天法標準在此地;再向上提升,聲聞菩提、緣覺菩提,這是四聖法界;再向上,無上菩提。究竟佛果根基都在十善業。十善業的根就是《感應篇》跟《弟子規》,你能不認真學嗎?不認真學不行。
(很抱歉, 由於字數限制,部分文字檔未能提供)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六0集) 2010/10/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