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淨空法師:老師教訓學生,學生不服
【恚怒師傅。抵觸父兄。】
這兩句註解裡面講得很清楚,「此與慢其先生有別,」慢是輕慢,我們一般講沒有把師父看在眼裡,所以慢是無故而慢之。這個地方『恚怒師傅』,「此是因教責而恚怒之也」,老師教訓學生,學生不服,心裡面恚怒,恚是心裡面的憎恨,怒是表現在外面的。「古人事師之道,無犯無隱」,這四個字是古時候學生對待老師的態度。「凡有所教,皆當虛心和氣以受之,何可恚怒乎。恚怒者,必是薄德無福之人也。」這一段話我們應當記住。現在世風日下,師道已經不存在;不但師道沒有了,實在說孝道也沒有了。所以今天的社會我們普遍可以看到、可以聽到,兒女不孝父母,學生不敬師長,已經形成了風氣。我們處在這個社會裡頭,應該怎樣去做,那就要問問我們自己是不是想在道業上有成就。如果在道業上有成就,還是要遵循古德的教誨;如果不希望在道業上有成就,那就可以隨順世風。所以這自己要有一個了斷,我們自己應該走哪一條路。
老師的責備教誨,如果我們覺得老師錯了,古人有涵養的,他「無犯無隱」;我們的涵養不夠的,可以向老師請教。老師的責備,我犯的什麼錯,我自己覺得我沒有犯錯,老師認為我犯錯,錯在哪裡,可以請老師講清楚、講明白。老師畢竟年歲比我們長,學識閱歷比我們豐富,看問題比我們看得深、比我們看得遠,這是實在的。有些時候我們自以為是,是只看到目前,深遠處看,這才知道有過失,這是往往我們自己不能理解而怨恨老師。諸位要知道,你怨恨老師,老師會不會教你?決定不會,老師對你很客氣,不會再教導你,因為什麼?你器太小了,你容納不下,於是乎老師不教了。
我在年輕的時候,親近李炳南老居士,追隨他老人家的學生很多,他對學生的教誨有區別,能夠接受的,責備真的是「無犯無隱」,老師對他責備教訓就特別多,幾乎常常見面,常常聽老師的訓斥。如果有一、兩次表現不太願意接受的樣子,老師看出來了,從此以後不再說他,有過失也不說,為什麼?不跟他結怨。你常說,他又不能接受,而且有怨恨,這不就結怨仇了嗎?所以老師聰明,不跟人結怨仇,你能接受的我教你。印光大師講,你一分誠敬,教你一分;兩分誠敬,教你兩分;你沒有誠敬心就不教了,上課、講學,你在旁邊旁聽就好了,絕不把你當作教學的對象。由此可知,損失在哪裡?損失在自己。
節選自淨空法師『太上感應篇講記』之第151
淨空法師:老師教訓學生,學生不服
【恚怒師傅。抵觸父兄。】
這兩句註解裡面講得很清楚,「此與慢其先生有別,」慢是輕慢,我們一般講沒有把師父看在眼裡,所以慢是無故而慢之。這個地方『恚怒師傅』,「此是因教責而恚怒之也」,老師教訓學生,學生不服,心裡面恚怒,恚是心裡面的憎恨,怒是表現在外面的。「古人事師之道,無犯無隱」,這四個字是古時候學生對待老師的態度。「凡有所教,皆當虛心和氣以受之,何可恚怒乎。恚怒者,必是薄德無福之人也。」這一段話我們應當記住。現在世風日下,師道已經不存在;不但師道沒有了,實在說孝道也沒有了。所以今天的社會我們普遍可以看到、可以聽到,兒女不孝父母,學生不敬師長,已經形成了風氣。我們處在這個社會裡頭,應該怎樣去做,那就要問問我們自己是不是想在道業上有成就。如果在道業上有成就,還是要遵循古德的教誨;如果不希望在道業上有成就,那就可以隨順世風。所以這自己要有一個了斷,我們自己應該走哪一條路。
老師的責備教誨,如果我們覺得老師錯了,古人有涵養的,他「無犯無隱」;我們的涵養不夠的,可以向老師請教。老師的責備,我犯的什麼錯,我自己覺得我沒有犯錯,老師認為我犯錯,錯在哪裡,可以請老師講清楚、講明白。老師畢竟年歲比我們長,學識閱歷比我們豐富,看問題比我們看得深、比我們看得遠,這是實在的。有些時候我們自以為是,是只看到目前,深遠處看,這才知道有過失,這是往往我們自己不能理解而怨恨老師。諸位要知道,你怨恨老師,老師會不會教你?決定不會,老師對你很客氣,不會再教導你,因為什麼?你器太小了,你容納不下,於是乎老師不教了。
我在年輕的時候,親近李炳南老居士,追隨他老人家的學生很多,他對學生的教誨有區別,能夠接受的,責備真的是「無犯無隱」,老師對他責備教訓就特別多,幾乎常常見面,常常聽老師的訓斥。如果有一、兩次表現不太願意接受的樣子,老師看出來了,從此以後不再說他,有過失也不說,為什麼?不跟他結怨。你常說,他又不能接受,而且有怨恨,這不就結怨仇了嗎?所以老師聰明,不跟人結怨仇,你能接受的我教你。印光大師講,你一分誠敬,教你一分;兩分誠敬,教你兩分;你沒有誠敬心就不教了,上課、講學,你在旁邊旁聽就好了,絕不把你當作教學的對象。由此可知,損失在哪裡?損失在自己。
節選自淨空法師『太上感應篇講記』之第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