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淨空法師:立志發願,達成目標,儒佛這樣教你!
說到養志,儒家教人立志,佛家教人發願,發願就是立志,立志不是為名利,而是要立大功之志。它這個地方這一句話說得好,「養其徹地通天胞民與物之志」,這句話現在人讀了意思很難懂得,我們把它換句話來說,文言文翻成白話文,就是要養成為法界一切眾生盡忠盡孝服務之志,就是這個意思。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以助人為快樂之本,佛是這麼教導我們,儒家、道教也是這樣教人。不懂這個意思,你的志跟願都有偏差、有偏邪,不正,錯誤了。可是順親養志從哪裡落實?《大學》裡面說得好,《大學》裡面教給我們落實的綱領,從「誠意正心」,誠意正心就是佛家講的發菩提心。可是我們菩提心發不起來,為什麼發不起來?有障礙,必須要去除障礙。儒家講格物致知,「格物而後致知,致知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它有方法、有步驟的。所以要落實,頭一個條件就是真誠,要想真誠必須要格物,物是什麼?物是欲望。我在講《地藏經》的時候,跟大家說出,欲望有兩類,一個是愛欲,一個是嗜欲,嗜欲是你嗜好,你能把這兩種欲望捨棄,這叫格物。欲望的力量非常強大,無始劫以來的習氣,不但障道,而且障世間一切善法。
你看看佛給我們講世間的善根,就是所有一切世間善法,它有個根源,根源是什麼?無貪、無瞋、無痴,這三善根。你還有貪瞋痴,你縱然做出來的善,這個善是偽善,不是真善。你能夠欺人,你不能夠欺騙天地鬼神,你不能欺騙你自己的良心。佛法叫斷煩惱,儒家講格物,格物就是斷煩惱,格是格鬥,格物的意思就是要戰勝物欲,用你的智慧、用你的理性克服你的煩惱,是這麼個意思,這是佛法講的斷煩惱障。除這個之外還有一個障礙,佛法叫所知障,儒家講致知,致知是要開真實智慧,真實智慧現前才能夠把所知障捨掉。諸位要知道,佛家修行講求禪定,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去修禪定。我們念佛用執持名號,用這個方法修禪定。禪定的目的是什麼?破煩惱障。心清淨了、心定了就生智慧,智慧能破所知障。
我們今天用功的方法是雙管齊下,念佛堂著重修定,講堂著重修慧。但是我們的定慧都不能成就,不能成就的原因在哪裡?我們沒有把愛欲、嗜欲斷掉,所以怎麼修,修一輩子,外表是很像,實質上內容沒有,我們的過在此地。修行修了這麼久,功夫還不得力,你還不反省嗎?好像我們生病,請一個大夫來診療,我們在吃藥,藥吃了很久,病沒有起色,你還不覺悟嗎?一定是藥吃錯了,診斷有錯誤,病沒有起色,趕緊去換個大夫,我們人都有這種常識。自己修行功夫不得力,就跟生病一樣,這個時候應該細心去檢點觀察,我們的毛病究竟在哪裡?把毛病找出來,把毛病消除掉,這功夫就得力了!功夫得力這就好像吃藥見效,有效果了。
二障一定要斷,斷不是那麼簡單,不是那麼簡單怎麼辦?分分斷,儒、佛都是這樣教給我們。斷一分煩惱開一分智慧,斷兩分煩惱開兩分智慧。聖賢人是凡夫做的,佛菩薩也是凡夫成的,他們怎麼能成就?分分斷,每一天就是在幹這個事情。所以煩惱天天輕,智慧天天長,這就是功夫,這就是進步。這也就是當年方東美先生教給我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世間凡人享受不到的。煩惱輕,智慧長,對於宇宙人生的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相,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你的生活,不管是過什麼樣的生活,富貴的生活也好,貧賤的生活也好;不管是什麼身分,你在社會上有地位也好,貧窮下賤也好,那個不礙事,你都能過真實幸福美滿的生活,自在安樂的生活。這是過聖賢人的生活、佛菩薩的生活。我們養志要養這種志。
恭選自太上感應篇 (第四十七集) 1999/7/4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012-0047
淨空法師:立志發願,達成目標,儒佛這樣教你!
說到養志,儒家教人立志,佛家教人發願,發願就是立志,立志不是為名利,而是要立大功之志。它這個地方這一句話說得好,「養其徹地通天胞民與物之志」,這句話現在人讀了意思很難懂得,我們把它換句話來說,文言文翻成白話文,就是要養成為法界一切眾生盡忠盡孝服務之志,就是這個意思。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以助人為快樂之本,佛是這麼教導我們,儒家、道教也是這樣教人。不懂這個意思,你的志跟願都有偏差、有偏邪,不正,錯誤了。可是順親養志從哪裡落實?《大學》裡面說得好,《大學》裡面教給我們落實的綱領,從「誠意正心」,誠意正心就是佛家講的發菩提心。可是我們菩提心發不起來,為什麼發不起來?有障礙,必須要去除障礙。儒家講格物致知,「格物而後致知,致知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它有方法、有步驟的。所以要落實,頭一個條件就是真誠,要想真誠必須要格物,物是什麼?物是欲望。我在講《地藏經》的時候,跟大家說出,欲望有兩類,一個是愛欲,一個是嗜欲,嗜欲是你嗜好,你能把這兩種欲望捨棄,這叫格物。欲望的力量非常強大,無始劫以來的習氣,不但障道,而且障世間一切善法。
你看看佛給我們講世間的善根,就是所有一切世間善法,它有個根源,根源是什麼?無貪、無瞋、無痴,這三善根。你還有貪瞋痴,你縱然做出來的善,這個善是偽善,不是真善。你能夠欺人,你不能夠欺騙天地鬼神,你不能欺騙你自己的良心。佛法叫斷煩惱,儒家講格物,格物就是斷煩惱,格是格鬥,格物的意思就是要戰勝物欲,用你的智慧、用你的理性克服你的煩惱,是這麼個意思,這是佛法講的斷煩惱障。除這個之外還有一個障礙,佛法叫所知障,儒家講致知,致知是要開真實智慧,真實智慧現前才能夠把所知障捨掉。諸位要知道,佛家修行講求禪定,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去修禪定。我們念佛用執持名號,用這個方法修禪定。禪定的目的是什麼?破煩惱障。心清淨了、心定了就生智慧,智慧能破所知障。
我們今天用功的方法是雙管齊下,念佛堂著重修定,講堂著重修慧。但是我們的定慧都不能成就,不能成就的原因在哪裡?我們沒有把愛欲、嗜欲斷掉,所以怎麼修,修一輩子,外表是很像,實質上內容沒有,我們的過在此地。修行修了這麼久,功夫還不得力,你還不反省嗎?好像我們生病,請一個大夫來診療,我們在吃藥,藥吃了很久,病沒有起色,你還不覺悟嗎?一定是藥吃錯了,診斷有錯誤,病沒有起色,趕緊去換個大夫,我們人都有這種常識。自己修行功夫不得力,就跟生病一樣,這個時候應該細心去檢點觀察,我們的毛病究竟在哪裡?把毛病找出來,把毛病消除掉,這功夫就得力了!功夫得力這就好像吃藥見效,有效果了。
二障一定要斷,斷不是那麼簡單,不是那麼簡單怎麼辦?分分斷,儒、佛都是這樣教給我們。斷一分煩惱開一分智慧,斷兩分煩惱開兩分智慧。聖賢人是凡夫做的,佛菩薩也是凡夫成的,他們怎麼能成就?分分斷,每一天就是在幹這個事情。所以煩惱天天輕,智慧天天長,這就是功夫,這就是進步。這也就是當年方東美先生教給我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世間凡人享受不到的。煩惱輕,智慧長,對於宇宙人生的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相,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你的生活,不管是過什麼樣的生活,富貴的生活也好,貧賤的生活也好;不管是什麼身分,你在社會上有地位也好,貧窮下賤也好,那個不礙事,你都能過真實幸福美滿的生活,自在安樂的生活。這是過聖賢人的生活、佛菩薩的生活。我們養志要養這種志。
恭選自太上感應篇 (第四十七集) 1999/7/4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01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