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我們在不能稱心如意的時候,該如何面對?
諸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們看《感應篇》第九十節,這個以下是「無忌憚惡」: 【怨天尤人。呵風罵雨。】
註解裡面註得好,「閻浮世界,素號缺陷」,閻浮是梵語,含有欠缺的意思。這個世界的人,古人常講「不如意事常八九」,所以這叫娑婆,不叫極樂,稱心如意的事情太少太少了。我們不能夠稱心如意,一定要曉得這是業因果報,我們造的因不善,我們累積的福德不厚,怎麼能稱心如意?佛給我們講的,我們確實要記住,不但要記住,要認真努力去學習、去做。 太上也勉勵我們「積功累德」,這句話重要。如何積累?佛教菩薩六波羅蜜,那就是累積之道。第一條教給我們「布施」,布施我說得很多,用現代的話說是為社會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我們用財,這是財布施,我們用我們的勞力去服務做義工,這是內財布施;用我們的智慧,是法布施;替人家解決困難,無畏布施。布施裡面都講圓滿了,其他的都是講布施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布施這一條是總說,後面五條是別說。別說裡面第一個「持戒」,持戒就是如法,布施要如法,我們今天講的是合法、合情、合理,這就是持戒波羅蜜。為別人服務也要有方法、有程序、有次第,有條不紊,這些都是在持戒波羅蜜的範圍之中。「忍辱」,這要耐心。「精進」是不斷在求進步,天天反省,天天改過,天天求進步。「禪定」是自己心裡面有主宰,不會受外面境界誘惑。「智慧」是對於一切事理通達明瞭。由此可知,後面這五條都是講幫助布施波羅蜜,使你布施做得圓滿,你的功德踏實、真實。一切時,一切處,遇到有困難的人,我們自己還有一點力量,就得要盡心盡力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決定不希求果報,我們這個布施是清淨的;布施絕不分別貧富貴賤,這個布施是平等的,清淨平等的布施就是菩薩行,常存此心就是菩薩道。 所以我們在不稱心的時候,一切事情不能如意的時候,要反省我們自己積功累德很薄,這一切不如意的境界,這是果報,應當要受。在受裡面要反省如何來改進,提升自己的境界,累積更大的功德,這就正確了。如果小小不如意就埋怨老天不公平,別人對不起我,錯了!這是自己在造罪孽,不但不能夠轉禍為福,而且加深自己的罪業。可是這種現象,我們在社會上看到很多很多,為什麼?那還是佛祖、古聖先賢所說的,沒有人教他,他不懂事,佛經上常說「可憐憫者」,這種人真正是屬於可憐憫者。所以這個『怨天尤人』,我們一定要懂得,這是決定的錯誤,而且這種惡業我們決定不能犯,時時記住佛對我們的教誨。 第二句『呵風罵雨』,風雨是自然現象,這有什麼過失?在現代人講,這個沒有過失,而在佛法裡面來說,這個過失很重。為什麼?佛法的修學教人轉凡成聖,千經萬論所說的,實在講只有兩個字,一個是「誠」,一個是「敬」。你看看這個現象,誠沒有了、敬沒有了。古時候,不要說是修行人,讀書明理之人,遇到自然的災變,這個時候心特別真誠,特別的恭敬,以誠敬來對一切災變,他的心是定的,不驚不怖。我們在這個裡面,他也引用到古時候《曲禮》裡面所說的,「若有疾風迅雷甚雨」,甚就是大雨、豪雨,「則必變」,這個必變就是格外的恭敬、格外的謹慎。在這個時候,縱然是夜晚,多半他也起來,衣服穿得整整齊齊,靜坐在那邊。這個現在人不懂,現在人也不會這麼做了,縱然是讀古書的人,也不見得這麼做法。可是佛門裡面還有少數人,在突變的時候,他會起來,衣袍穿得整整齊齊,恭恭敬敬,到佛堂裡面去靜坐,或者是念佛,或者是經行,佛門裡面還有。 這個地方引申的意思,告訴我們,我們遇到任何的災變,都要以誠敬心來應付,可以化大災難為小災難,化小災難為無災難,誠敬能轉變。所有這些災難,我們在楞嚴會上都曾經說過,它的原理就是佛說的「依報隨著正報轉」,所以是境隨心轉,這是真的。可是我們凡夫不行,凡夫是心隨境轉,遇到這個境界恐慌、驚嚇,這是你心被境轉了。如果你冷靜下來,思過、懺悔、反省,改過自新,能化解這些災難、災變。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註解裡面,諸位自己可以去看。太上感應篇 (第一五八集) 2000/2/12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9-012-0158 淨空老法師|師父說|順逆善惡 一句彌陀學佛在哪裡學?在日常生活當中學,在工作裡面學,在應酬裡頭學。離開這些境界,你到什麼地方去學?沒地方學!最殊勝的環境,是在人事環境裡頭去歷鍊,歷事鍊心 。大乘無量壽經 (第142集) 2003/2/12如果在順境、善緣,你生貪愛、貪戀,這就錯了,這是凡夫,這不是修行人;在逆境、惡緣,你有瞋恚,這也是不清淨。所以修行人在哪裡修?就在境界上,特別是在人事環境,最能夠磨鍊清淨心。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486集) 2011/7/8人事物的順境沒有貪戀,逆境裡面沒有瞋恚。所以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是真正修行人的道場,在順境善緣裡面不生貪戀,最容易生貪戀的,不生貪戀。逆境惡緣裡面是最容易生瞋恚的,怨天尤人,那就錯了,你就墮落。在那個環境裡學不怨天、不尤人,沒有瞋恚,那就提升了。提升是什麼?三昧現前、清淨心現前、平等心現前、真誠心現前、慈悲心現前。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909集) 2008/2/5順境善緣不生貪戀,平常心對待;逆境惡緣不生瞋恚,不但不生瞋恚,還感恩。有人問,你怎麼會感恩?感什麼恩?真的要感恩,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天天在考我,考試。戒定慧怎麼成就的?考成就的,沒人來考試你的話,你怎麼會有戒定慧?考你的人愈多愈好,為什麼?進步快,我們感恩。凡是一考就不及格,就完了;順境善緣起了貪戀,就完了,逆境惡緣就怨恨,就完了。淨土大經科註(第19集) 2011/10/19永遠要記住,清淨心中本來無一物,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在虛妄裡頭斷我的虛妄。我們的貪瞋痴慢疑、喜怒哀樂全都是虛妄,沒有一樣是真的,慢慢契入境界,這個生活就很有味道。不論是善緣惡緣、順境逆境都有味道,都在不斷提升,全是華嚴境界。你看看善財五十三參,那就是華嚴境界!淨土大經科註 (第19集) 2011/10/19五十三參,善財童子表演給我們看,那怎麼回事情?我們從早到晚,所見這一切人事物就是五十三參。善財童子,你看跟他們往來,沒有離開他們,但是心裡怎麼樣?如如不動,完全不受干擾。五十三參圓滿,他成佛了,通過考試。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173集) 2013/2/11 真正學佛的人,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緣是講人事,善的人事、惡的人事,對我們修行人來講,統統有恩德。什麼時候你能夠在這個角度裡面看清楚了,你的境界就會不斷向上提升,你的功夫得力了,肯定煩惱輕、智慧長。煩惱一年比一年輕,一月比一月輕,智慧增長也是隨著年月增加,這好事情。要學釋迦牟尼佛一樣,要學諸佛如來,要學諸大菩薩。大乘無量壽經 (第142集) 2003/2/12所以佛菩薩教導我們,我們向他學習,無論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是妙用,都幫助我們斷貪瞋痴慢、成就我們戒定慧三學。所以說「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會修行的人眼目當中一點都沒錯,沒有一個不是來幫助我的、沒有一個不是來成就我的,我怎麼可以怨恨!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011集) 2008/12/4大乘佛法,大修行、大成就是什麼?用一句話來說就是萬緣放下,用淨土宗的說法就是一句彌陀。無論什麼境界現前,順境逆境,統統歸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是無上菩提。一切法不著,一切法不離,這是真正清淨平等覺,這是法身菩薩境界。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173集) 2013/2/11要制伏自己的煩惱習氣。要記住祖師的話,那個話裡頭有大道理,「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人要能見自己的過,不要見別人過,你這一生修行就能成無上道,學佛就在這個地方學。所以,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這裡頭都能學到「道」!無上菩提大道就在這裡頭。古大德常講「會麼」!你會嗎?這個字意思很深。你能見到道,見道而後才能修道,修道而後才能證道,那你就成功了。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180集) 2003/12/8由此可知,修行人第一樁大事,就是要把阿賴耶裡面的記憶換成阿彌陀佛。過去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要用阿彌陀佛、都要用《無量壽經》,把它取而代之。也就是過去這些印象太深,緣太深,現在我們要把佛,把《無量壽經》、把阿彌陀佛的印象加深,天天幹這個工作,這叫真念佛,你心裡真有佛。佛在你心中,這才是你這一生第一樁大事,這個大事修成功就恭喜你,你脫離六道輪迴,你脫離十法界,你必定往生淨土。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35集) 2010/9/6
我們在不能稱心如意的時候,該如何面對?
諸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們看《感應篇》第九十節,這個以下是「無忌憚惡」: 【怨天尤人。呵風罵雨。】
註解裡面註得好,「閻浮世界,素號缺陷」,閻浮是梵語,含有欠缺的意思。這個世界的人,古人常講「不如意事常八九」,所以這叫娑婆,不叫極樂,稱心如意的事情太少太少了。我們不能夠稱心如意,一定要曉得這是業因果報,我們造的因不善,我們累積的福德不厚,怎麼能稱心如意?佛給我們講的,我們確實要記住,不但要記住,要認真努力去學習、去做。 太上也勉勵我們「積功累德」,這句話重要。如何積累?佛教菩薩六波羅蜜,那就是累積之道。第一條教給我們「布施」,布施我說得很多,用現代的話說是為社會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我們用財,這是財布施,我們用我們的勞力去服務做義工,這是內財布施;用我們的智慧,是法布施;替人家解決困難,無畏布施。布施裡面都講圓滿了,其他的都是講布施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布施這一條是總說,後面五條是別說。別說裡面第一個「持戒」,持戒就是如法,布施要如法,我們今天講的是合法、合情、合理,這就是持戒波羅蜜。為別人服務也要有方法、有程序、有次第,有條不紊,這些都是在持戒波羅蜜的範圍之中。「忍辱」,這要耐心。「精進」是不斷在求進步,天天反省,天天改過,天天求進步。「禪定」是自己心裡面有主宰,不會受外面境界誘惑。「智慧」是對於一切事理通達明瞭。由此可知,後面這五條都是講幫助布施波羅蜜,使你布施做得圓滿,你的功德踏實、真實。一切時,一切處,遇到有困難的人,我們自己還有一點力量,就得要盡心盡力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決定不希求果報,我們這個布施是清淨的;布施絕不分別貧富貴賤,這個布施是平等的,清淨平等的布施就是菩薩行,常存此心就是菩薩道。 所以我們在不稱心的時候,一切事情不能如意的時候,要反省我們自己積功累德很薄,這一切不如意的境界,這是果報,應當要受。在受裡面要反省如何來改進,提升自己的境界,累積更大的功德,這就正確了。如果小小不如意就埋怨老天不公平,別人對不起我,錯了!這是自己在造罪孽,不但不能夠轉禍為福,而且加深自己的罪業。可是這種現象,我們在社會上看到很多很多,為什麼?那還是佛祖、古聖先賢所說的,沒有人教他,他不懂事,佛經上常說「可憐憫者」,這種人真正是屬於可憐憫者。所以這個『怨天尤人』,我們一定要懂得,這是決定的錯誤,而且這種惡業我們決定不能犯,時時記住佛對我們的教誨。 第二句『呵風罵雨』,風雨是自然現象,這有什麼過失?在現代人講,這個沒有過失,而在佛法裡面來說,這個過失很重。為什麼?佛法的修學教人轉凡成聖,千經萬論所說的,實在講只有兩個字,一個是「誠」,一個是「敬」。你看看這個現象,誠沒有了、敬沒有了。古時候,不要說是修行人,讀書明理之人,遇到自然的災變,這個時候心特別真誠,特別的恭敬,以誠敬來對一切災變,他的心是定的,不驚不怖。我們在這個裡面,他也引用到古時候《曲禮》裡面所說的,「若有疾風迅雷甚雨」,甚就是大雨、豪雨,「則必變」,這個必變就是格外的恭敬、格外的謹慎。在這個時候,縱然是夜晚,多半他也起來,衣服穿得整整齊齊,靜坐在那邊。這個現在人不懂,現在人也不會這麼做了,縱然是讀古書的人,也不見得這麼做法。可是佛門裡面還有少數人,在突變的時候,他會起來,衣袍穿得整整齊齊,恭恭敬敬,到佛堂裡面去靜坐,或者是念佛,或者是經行,佛門裡面還有。 這個地方引申的意思,告訴我們,我們遇到任何的災變,都要以誠敬心來應付,可以化大災難為小災難,化小災難為無災難,誠敬能轉變。所有這些災難,我們在楞嚴會上都曾經說過,它的原理就是佛說的「依報隨著正報轉」,所以是境隨心轉,這是真的。可是我們凡夫不行,凡夫是心隨境轉,遇到這個境界恐慌、驚嚇,這是你心被境轉了。如果你冷靜下來,思過、懺悔、反省,改過自新,能化解這些災難、災變。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註解裡面,諸位自己可以去看。太上感應篇 (第一五八集) 2000/2/12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9-012-0158 淨空老法師|師父說|順逆善惡 一句彌陀學佛在哪裡學?在日常生活當中學,在工作裡面學,在應酬裡頭學。離開這些境界,你到什麼地方去學?沒地方學!最殊勝的環境,是在人事環境裡頭去歷鍊,歷事鍊心 。大乘無量壽經 (第142集) 2003/2/12如果在順境、善緣,你生貪愛、貪戀,這就錯了,這是凡夫,這不是修行人;在逆境、惡緣,你有瞋恚,這也是不清淨。所以修行人在哪裡修?就在境界上,特別是在人事環境,最能夠磨鍊清淨心。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486集) 2011/7/8人事物的順境沒有貪戀,逆境裡面沒有瞋恚。所以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是真正修行人的道場,在順境善緣裡面不生貪戀,最容易生貪戀的,不生貪戀。逆境惡緣裡面是最容易生瞋恚的,怨天尤人,那就錯了,你就墮落。在那個環境裡學不怨天、不尤人,沒有瞋恚,那就提升了。提升是什麼?三昧現前、清淨心現前、平等心現前、真誠心現前、慈悲心現前。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909集) 2008/2/5順境善緣不生貪戀,平常心對待;逆境惡緣不生瞋恚,不但不生瞋恚,還感恩。有人問,你怎麼會感恩?感什麼恩?真的要感恩,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天天在考我,考試。戒定慧怎麼成就的?考成就的,沒人來考試你的話,你怎麼會有戒定慧?考你的人愈多愈好,為什麼?進步快,我們感恩。凡是一考就不及格,就完了;順境善緣起了貪戀,就完了,逆境惡緣就怨恨,就完了。淨土大經科註(第19集) 2011/10/19永遠要記住,清淨心中本來無一物,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在虛妄裡頭斷我的虛妄。我們的貪瞋痴慢疑、喜怒哀樂全都是虛妄,沒有一樣是真的,慢慢契入境界,這個生活就很有味道。不論是善緣惡緣、順境逆境都有味道,都在不斷提升,全是華嚴境界。你看看善財五十三參,那就是華嚴境界!淨土大經科註 (第19集) 2011/10/19五十三參,善財童子表演給我們看,那怎麼回事情?我們從早到晚,所見這一切人事物就是五十三參。善財童子,你看跟他們往來,沒有離開他們,但是心裡怎麼樣?如如不動,完全不受干擾。五十三參圓滿,他成佛了,通過考試。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173集) 2013/2/11 真正學佛的人,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緣是講人事,善的人事、惡的人事,對我們修行人來講,統統有恩德。什麼時候你能夠在這個角度裡面看清楚了,你的境界就會不斷向上提升,你的功夫得力了,肯定煩惱輕、智慧長。煩惱一年比一年輕,一月比一月輕,智慧增長也是隨著年月增加,這好事情。要學釋迦牟尼佛一樣,要學諸佛如來,要學諸大菩薩。大乘無量壽經 (第142集) 2003/2/12所以佛菩薩教導我們,我們向他學習,無論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是妙用,都幫助我們斷貪瞋痴慢、成就我們戒定慧三學。所以說「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會修行的人眼目當中一點都沒錯,沒有一個不是來幫助我的、沒有一個不是來成就我的,我怎麼可以怨恨!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011集) 2008/12/4大乘佛法,大修行、大成就是什麼?用一句話來說就是萬緣放下,用淨土宗的說法就是一句彌陀。無論什麼境界現前,順境逆境,統統歸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是無上菩提。一切法不著,一切法不離,這是真正清淨平等覺,這是法身菩薩境界。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173集) 2013/2/11要制伏自己的煩惱習氣。要記住祖師的話,那個話裡頭有大道理,「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人要能見自己的過,不要見別人過,你這一生修行就能成無上道,學佛就在這個地方學。所以,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這裡頭都能學到「道」!無上菩提大道就在這裡頭。古大德常講「會麼」!你會嗎?這個字意思很深。你能見到道,見道而後才能修道,修道而後才能證道,那你就成功了。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180集) 2003/12/8由此可知,修行人第一樁大事,就是要把阿賴耶裡面的記憶換成阿彌陀佛。過去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要用阿彌陀佛、都要用《無量壽經》,把它取而代之。也就是過去這些印象太深,緣太深,現在我們要把佛,把《無量壽經》、把阿彌陀佛的印象加深,天天幹這個工作,這叫真念佛,你心裡真有佛。佛在你心中,這才是你這一生第一樁大事,這個大事修成功就恭喜你,你脫離六道輪迴,你脫離十法界,你必定往生淨土。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35集) 20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