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雙修

淨空法師:欠一個人的, 將來還一個人;欠公家的, 欠道場的, 將來還債很麻煩!


Listen Later

這個事情是最折福的,所結罪業無量無邊!

『耗人貨財』,註解裡頭註得很多,諸位自己可以做參考。總而言之,就是不知道珍惜物力,特別是在一些已經開發中富裕的社會裡,沒有過過苦的日子,不知道財物的艱難,也沒有人教導你,這個事情是最折福的。學佛的人多少有一點概念,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們這一生所受用的,都是過去所修積的福報;福報畢竟是有限的,如果不懂得惜福,任意的糟蹋,隨便的濫用,你的福報就會提早耗盡了。所以我們看到社會上許許多多人,可以說到處都能見得到,年歲老了之後,受貧窮的困苦。實在講他晚年應當享福,不應當受這個苦報,為什麼受這個苦報?年輕的時候不懂事,把福報耗盡了,所以到年老的時候求別人救濟。現在這個世界許許多多國家照顧老人福利,有些地方做得很好,實在講這是治標,不是治本。如何從根本上照顧老人福利?從小教他惜福,教他節儉,這個道理幾乎所有宗教裡頭都說到。要節儉,要惜福,要造福,你年老的時候你才有福報,你的財用不會缺乏,你會有很多年輕人照顧你。這裡頭的因果我們要清楚,當我們自己有能力的時候,我們不知道照顧老人,自己老的時候就沒有人照顧,因緣果報!我們肯用財力幫助別人,自己年老衰老的時候,也會有人以財力幫助你,回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尤其是道場常住物,經論裡頭佛說得太多太多了,不知道愛惜常住物,折福比普通要超過很多很多倍。所以佛在經論上常講,什麼樣的重罪佛都有辦法幫助你,唯獨偷盜常住物,十方一切諸佛都沒有辦法救你,沒有辦法幫助你。為什麼?偷盜的那些物有主,你偷盜一個人的,你將來還一個人,這個債好還,不難!如果這個人寬宏大量說,免了,你就沒事了。如果是個團體,這個財物就屬於整個團體所共有的,你要偷盜它的物品,那你欠的債可麻煩了,這個團體有多少人,都是你的債主。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對於公共設施要加倍的愛護,功德最大!如果這是一個城市的公共設施,你要偷盜了,結罪是這一個城市的市民都是你的債主。如果是國家的設施更麻煩了,你要是偷盜,這個國家有多少人,那都是你的債主。像中國是個大國,人口十幾億,你要偷盜國家這些設施的話,你的債主就有十幾億,還不清!但是十幾億人還是有數量的,佛菩薩還是能幫得上忙,還是能救你。寺院常住物,佛不能救了,為什麼?寺院常住物是通十方三世的,這個麻煩就大了,這個結罪是無量無邊,所以是地獄果報。我看到居士林跟淨宗學會這邊,常常貼著《地藏經》上的一段話,警惕大家常住物千萬不可以侵犯,這個警惕做得好,許多人疏忽掉了。為常住節省,這個福報都不可思議;浪費常住,折福同樣也不可思議,這個我們要懂。養成節儉的習慣,養成愛惜人力物力的習慣,這個人就有福了。

師父說:佛家講不偷盜是講不與取,這個東西無論是大小、無論是貴賤,這個東西有主,主人沒有同意,我就把它拿來用,這就是偷盜。戒經裡面講得很詳細,我暫時的拿來用一下,主人沒有同意也是偷盜,我用了之後還能歸還,這個偷盜的罪輕,拿來之後不還據為己有,或者我自己拿去轉送給別人,這偷盜罪業就很重。如果這個東西是個人的,結罪對象是一個人,將來要還,不是就這樣了了。 早餐開示 1998/6/10 佛給我們講人與人之間的因緣,四種緣才聚合在一起,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個理跟事統統明白了,才知道人生在世間想佔別人便宜,沒有這回事情;我吃了人家的虧,上了人家的當,也沒這個事情。真的是冤冤相報絲毫都不爽。 早餐開示 1998/6/10 戒律裡頭盜戒最難持,為什麼?佔便宜的習氣養成了。你說公家的東西,我們在公家做事,拿公家的信紙、信封來寫個信,這都是犯盜戒。公家的東西是辦公用的,不是供給你私人用的,我們順手牽羊,大家都養成習慣,哪一個不拿公家的信紙、信封寫信?換句話說,統統犯了盜戒,犯了自己不知道,以為這是應該的,其實是錯誤的。 觀無量壽佛經講記(第24集) 1988/2  盜一個人的,你將來還這一個人,這個還比較容易,罪比較輕。如果是公共之物,那事情就麻煩了,為什麼?主人太多,你將來一個一個還,你要還到哪一輩子?不是你在下一生,這些債主統統聚集齊了,你可以一次還了,不是;個人有個人的業報,輪迴到各個法界,將來你遇到都要還債,決定不能避免這因果報應,怎麼能不怕?所以公共的物品決定不能盜。 早餐開示 1998/6/10 如果是國家的設施,你要是偷盜,你要是奪取霸佔,將來還的時候要還給全國的人。國家設施這個財物是全國老百姓的稅收,這個國家的國民都有分,你偷盜、竊取、霸佔,債主可不得了,所以這個罪很重很重。為什麼佛在經上,一再的囑咐我們不可以逃稅,逃稅也是屬於偷盜,鑽法律的漏洞,種種巧妙的方式,幹的是什麼?偷盜。世間的結罪懲罰,可以說是微不足道,將來在三途的罪報,這個不得了。 早餐開示 1998/6/10 最重的、極重的罪報是偷三寶物,佛家道場裡面的東西,一針一線,一草一木,那個結罪就麻煩。所以佛說得很明白,比丘破戒佛說我能救,偷三寶物佛不能救,不但一尊佛救不了你,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連手來救,都救不了你。你說什麼原因?因為三寶物叫常住物,它通盡虛空、遍法界,所以叫十方常住,只要是出家人,此界他方,所以它的範圍比國家大。你這一國,中國現在在世界上最大,十三億人口,你要偷國家的東西,你要向十三億人結罪。如果偷三寶物,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出家的眾生他都有分,這個結罪結不清。 早餐開示 1998/6/10 盜不僅僅是偷盜,如果是限於偷盜,那都是很容易持的,所以他這個心在偷心。凡是以一切不正當的手段,叫人家不得不送來,不得不獻給你的,統統叫盜竊,所以它的範圍就非常的廣泛,這是我們要曉得的。要牢牢的記住的,不但偷盜的行為不可以有,念頭都不能有,『其心不偷』,決定沒有佔別人絲毫便宜的念頭,有這個念頭就是偷心。 大佛頂首楞嚴經清淨明誨章(第3集) 1992/11 我們人生壽命這麼短,實在講我們生活的需求,實在很微薄,每天吃三餐飯,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已!在這一生當中,為什麼不利用這個機緣修無上道?但是我們在修道當中,如果你還要犯偷盜戒,往生是不可能的,做不到。 早餐開示 1998/6/10 學佛的同修,在家還好一點,出家這個偷盜戒非常容易犯的。為什麼?我示現出家身分,你們這些在家信徒都要供養我,我心不在道上,為著名聞利養,我就是大的欺詐,偷盜之罪。所以這個眼前固然是得來信徒的供養,後果不堪設想。你看看古德所謂「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還什麼?還債。為什麼還債?都是算偷盜而來的。所以從這個地方去觀察,出家人淨戒不容易持。 妙法蓮華經(第35集) 1987 戒是什麼?降伏自己煩惱的。我持不偷盜戒,見到這個東西我是很需要、很喜歡的,但是我持不偷盜戒,人家沒有給我,我不能要他的,不能夠順手牽羊。所以它的功德是滅我們惡念,斷除我們惡行的,諸位要懂這個意思。而不是說那個戒條天天念念,半月、半月誦個戒,我這是戒行都沒有缺,不是這麼回事情,而是要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做到。《金剛經》告訴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兩句話不是把所有戒律全都包括在裡頭?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能不取於相,心地如如不動,你的戒律怎麼不圓滿?早就圓滿。 妙法蓮華經(第9集) 1987  所以學佛決定要守戒律,要持戒,特別是盜戒決定不能夠犯,知道三寶門中盜戒的罪報是不可思議,而且是佛都不能救的。 早餐開示 1998/6/10

太上感應篇  (第一三四集)  1999/11/2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012-0134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福慧雙修By 老實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