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淨空法師:「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聽到這個話,應當要自私自利?
祖師大德跟我們的差別就在這一念之間。 如果我們一念回頭,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動念想社會大眾苦難眾生,你就轉凡成聖,你就作佛作祖了,你智慧就開了,煩惱就斷了,一念之間!這個一念轉不過來,轉不過來是什麼原因?我過去講過很多,兩個原因:第一個煩惱習氣太重了,第二個讀經太少了。煩惱習氣重,不怕!只要常讀經,多讀經,多親近佛菩薩,讀經就是親近佛菩薩,多聽佛菩薩教誨。煩惱習氣重的,講一遍兩遍不會悟,講百遍千遍也不會悟,講上萬遍、十萬遍、百萬遍,也許豁然開悟了,自古以來這種例子很多,所以多親近善知識。我們今天親近善知識是讀經,不親近善知識永遠不可能開悟。看到這個世間芸芸眾生,哪一個不是隨順煩惱?哪一個不是自私自利?甚至於還有人說:「人不自私,天誅地滅」,聽到這個話,應當要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真理。這些言論是似是而非的謬說,我們要有智慧辨別。 在新加坡,許哲居士、李木源居士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你看人家表現的沒有私心、沒有自利,一切為眾生。生活所需已經到了最低的水平,工作量超過常人許多倍,人家身心健康,無有病苦。不但沒有病苦,沒有老苦,你再問問他們,他們將來有沒有死苦?沒有死苦。「生老病死苦」離開了,「求不得」也離開了,「愛別離」也離開了,「怨憎會」也離開了,「五陰熾盛」也離開了;你看看人家,八苦現前就斷了。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榜樣,我們時時看到,為什麼不肯學習?為什麼還是不能放下是非人我,不能夠放下名聞利養,依舊是作賤自己,這是佛法講的愚人,也就是經上常講的「一闡提」。所以我們自己冷靜認真反省,我們是不是經上說的愚人、一闡提?縱然是一闡提,也有救。《法華經》上說:「一闡提也有佛性」,問題是你有沒有緣分遇到大乘佛法,遇到了義佛法;若能遇到,又有機會長時薰修,一闡提也能在這一生成佛,這是我們要記取的。決定要把這一些惡習全部都改過來,念念為社會,念念為眾生。 我們也不求好處,不是為福報我們才幹的,為利益我們才幹的,這個心已經不善了。我們為一切苦難眾生做,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而做,不是為自己利益,不是為自己有什麼好處,這個與佛法才相應。
節選自淨空法師講解『太上感應篇』之171集
淨空法師:「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聽到這個話,應當要自私自利?
祖師大德跟我們的差別就在這一念之間。 如果我們一念回頭,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動念想社會大眾苦難眾生,你就轉凡成聖,你就作佛作祖了,你智慧就開了,煩惱就斷了,一念之間!這個一念轉不過來,轉不過來是什麼原因?我過去講過很多,兩個原因:第一個煩惱習氣太重了,第二個讀經太少了。煩惱習氣重,不怕!只要常讀經,多讀經,多親近佛菩薩,讀經就是親近佛菩薩,多聽佛菩薩教誨。煩惱習氣重的,講一遍兩遍不會悟,講百遍千遍也不會悟,講上萬遍、十萬遍、百萬遍,也許豁然開悟了,自古以來這種例子很多,所以多親近善知識。我們今天親近善知識是讀經,不親近善知識永遠不可能開悟。看到這個世間芸芸眾生,哪一個不是隨順煩惱?哪一個不是自私自利?甚至於還有人說:「人不自私,天誅地滅」,聽到這個話,應當要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真理。這些言論是似是而非的謬說,我們要有智慧辨別。 在新加坡,許哲居士、李木源居士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你看人家表現的沒有私心、沒有自利,一切為眾生。生活所需已經到了最低的水平,工作量超過常人許多倍,人家身心健康,無有病苦。不但沒有病苦,沒有老苦,你再問問他們,他們將來有沒有死苦?沒有死苦。「生老病死苦」離開了,「求不得」也離開了,「愛別離」也離開了,「怨憎會」也離開了,「五陰熾盛」也離開了;你看看人家,八苦現前就斷了。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榜樣,我們時時看到,為什麼不肯學習?為什麼還是不能放下是非人我,不能夠放下名聞利養,依舊是作賤自己,這是佛法講的愚人,也就是經上常講的「一闡提」。所以我們自己冷靜認真反省,我們是不是經上說的愚人、一闡提?縱然是一闡提,也有救。《法華經》上說:「一闡提也有佛性」,問題是你有沒有緣分遇到大乘佛法,遇到了義佛法;若能遇到,又有機會長時薰修,一闡提也能在這一生成佛,這是我們要記取的。決定要把這一些惡習全部都改過來,念念為社會,念念為眾生。 我們也不求好處,不是為福報我們才幹的,為利益我們才幹的,這個心已經不善了。我們為一切苦難眾生做,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而做,不是為自己利益,不是為自己有什麼好處,這個與佛法才相應。
節選自淨空法師講解『太上感應篇』之171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