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淨空法師:殺生是欠命,斷人慧命的罪過比殺人身命還要嚴重
【又枉殺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殺也。】
前面講過「橫取人財」,這是屬於盜。盜決定是負債,負債當然要償還,佛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佛所說的全是事實,因果通三世,所以欠債要還錢。這一段講的是殺生,殺生是欠命,欠命決定要還命。由此可知,「殺」跟「盜」其實是真正的自害,決定在這個地方佔不到便宜,得不到利益。如果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決定不幹這個事情。反過來,不盜得大富,不殺得長壽。你想想看,富貴、健康、長壽是人希求的,為什麼造這個惡業,損自己的財命?這是愚痴到了極處。註解裡面註得非常好,雖然註得不多,但是確實能夠提醒我們對這個事實的重視。小註裡面說,「上言橫取」,前面一段講橫取人財;「而以枉殺繼言者」,接著是講冤枉殺人;「以枉殺之事,恆由愛財惜財而起也」。古今中外,這些事情我們聽得太多了,看得也太多了,尤其在近代,我們在報章雜誌資訊裡面,幾乎天天都見到。
「與孟子然則非自殺之也,一間耳,語意相同,最為直捷痛快。枉殺之事,略言其故,有七」,冤枉殺人舉了七個例子。人,這是佛經上講的,命有身命,有慧命。殺人,一般只知道是斷人身命,還有一種障礙別人慧命的、斷慧命的,那個罪過比殺人身還要嚴重。這個道理與事實,確實不是大聖大賢說不出來的。殺人身命,在一般世俗裡頭有這麼個說法,四十九天之後他又投胎了,他是被人冤枉殺的,如果他的福祿還沒有盡,他又到人道來投胎,所謂是「二十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這是講因果循環輪迴的現象,這是真的,他會來報復的。正當的行為,聖賢人教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何必跟人結怨?極力的要把怨仇化解,大家和平共處,互助合作,這有多好!何必要討債還債,要冤冤相報?這個世世的恩仇,就是輪迴果報裡頭第一個因素。這些總而言之都是從貪瞋痴起的,所以佛講貪瞋痴叫三毒煩惱,三毒要不消除,不但是輪迴無盡,三惡道總是不能離開。《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講得好,我們常常讀,要記住,菩薩慈悲在惡道裡頭度眾生,只要你有真是毫髮善根,菩薩都幫助你。可是幫助你超生,你再得人身,沒多久又回到惡道去了。他不能從人道往上超生,人道打個轉,又回到惡道去了。這個現象、因果,我們看得清楚,只要你稍微冷靜一點,就在我們周邊,就在我們眼前。我們能沒有警惕嗎?沒有警惕,愚痴!還隨順煩惱,還隨順習氣,這是經上講的「可憐憫者」,講的「一闡提」。「一闡提」、「可憐憫者」,不是講的別人,佛在經上字字句句是講的自己,應當警覺,應當覺悟。
節選自淨空法師講解『太上感應篇』之190集
淨空法師:殺生是欠命,斷人慧命的罪過比殺人身命還要嚴重
【又枉殺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殺也。】
前面講過「橫取人財」,這是屬於盜。盜決定是負債,負債當然要償還,佛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佛所說的全是事實,因果通三世,所以欠債要還錢。這一段講的是殺生,殺生是欠命,欠命決定要還命。由此可知,「殺」跟「盜」其實是真正的自害,決定在這個地方佔不到便宜,得不到利益。如果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決定不幹這個事情。反過來,不盜得大富,不殺得長壽。你想想看,富貴、健康、長壽是人希求的,為什麼造這個惡業,損自己的財命?這是愚痴到了極處。註解裡面註得非常好,雖然註得不多,但是確實能夠提醒我們對這個事實的重視。小註裡面說,「上言橫取」,前面一段講橫取人財;「而以枉殺繼言者」,接著是講冤枉殺人;「以枉殺之事,恆由愛財惜財而起也」。古今中外,這些事情我們聽得太多了,看得也太多了,尤其在近代,我們在報章雜誌資訊裡面,幾乎天天都見到。
「與孟子然則非自殺之也,一間耳,語意相同,最為直捷痛快。枉殺之事,略言其故,有七」,冤枉殺人舉了七個例子。人,這是佛經上講的,命有身命,有慧命。殺人,一般只知道是斷人身命,還有一種障礙別人慧命的、斷慧命的,那個罪過比殺人身還要嚴重。這個道理與事實,確實不是大聖大賢說不出來的。殺人身命,在一般世俗裡頭有這麼個說法,四十九天之後他又投胎了,他是被人冤枉殺的,如果他的福祿還沒有盡,他又到人道來投胎,所謂是「二十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這是講因果循環輪迴的現象,這是真的,他會來報復的。正當的行為,聖賢人教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何必跟人結怨?極力的要把怨仇化解,大家和平共處,互助合作,這有多好!何必要討債還債,要冤冤相報?這個世世的恩仇,就是輪迴果報裡頭第一個因素。這些總而言之都是從貪瞋痴起的,所以佛講貪瞋痴叫三毒煩惱,三毒要不消除,不但是輪迴無盡,三惡道總是不能離開。《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講得好,我們常常讀,要記住,菩薩慈悲在惡道裡頭度眾生,只要你有真是毫髮善根,菩薩都幫助你。可是幫助你超生,你再得人身,沒多久又回到惡道去了。他不能從人道往上超生,人道打個轉,又回到惡道去了。這個現象、因果,我們看得清楚,只要你稍微冷靜一點,就在我們周邊,就在我們眼前。我們能沒有警惕嗎?沒有警惕,愚痴!還隨順煩惱,還隨順習氣,這是經上講的「可憐憫者」,講的「一闡提」。「一闡提」、「可憐憫者」,不是講的別人,佛在經上字字句句是講的自己,應當警覺,應當覺悟。
節選自淨空法師講解『太上感應篇』之190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