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净空法師:一心一意跟定一位老師學,遵循師承的三個條件!
下面是馬來西亞同修的提問,他有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師父多次在講經中強調佛法是師道,需守師承三個條件,吾輩學子願意奉行但又不在您身旁,又怕效法劉素雲老師十年一部經的過程當中,對教理理解偏頗。吾輩不想錯過此生得度的機緣,而守師承三個條件又是道業成敗的關鍵。
答:這三個條件很難,但是自己真的要做,可以做得到。三個條件沒有別的,就是完全皈依老師,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三個條件一定要記住,這是我三十歲,三十歲,章嘉大師圓寂之後,我離開工作到台中親近李老師。李老師第一個條件,就是你過去所學的,他說我不承認。我過去幾年所學的,跟方東美老師,跟章嘉大師,他說你這個所學的,我不承認你,從今之後,從頭學起,跟李老師從頭學起,這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聽經學教只能跟他一個老師,其他的,無論出家在家講經教學,你不能去聽,不可以去聽。第三,你所看的文字,不管是世間是出世間,沒有經過他同意,不准看,經書都包括在內。我想讀部經,老師搖頭,不准看。就這三個條件,但是有期限,五年。我到以後才明白,這就是中國古代世世相傳的五年學戒,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戒,老師就這三條戒律,這三條。為什麼?你心是定的,不會浮躁,你有一定的方向目標,老師容易指導你,你能夠接受,能夠成就。這就是因戒生定,因定開慧,就這個道理。
你看我那個時候三個月效果就出來了,心清淨了。為什麼?不能看,不能聽,以前所學的作廢,不可以提出來跟老師研究,不可以,老師說那個作廢。一心一意就跟一個老師學,這個老師對你負完全責任。老師提這三個條件不容易,為什麼?他要負責,他真教你。你不是一個旁聽的,你真正想學東西。現在我敢不敢跟人提這個?我不敢,李老師敢,我不敢。李老師他真有悟處,我沒有,我沒有大徹大悟,不敢說這個話。所以我只能說我自己修學提供給大家做參考,不敢自以為是老師,不敢稱老師,我跟大家是同學,我們在一起學習。所以,這個諸位一定要清楚、要明瞭。作師太不容易了,古大德沒有真正開悟,不敢作師。現在真正開悟的人找不到了。李老師提出這三個條件要求學生,大概只有我一個,在我之前沒有,在我之後沒有聽說,特殊的因緣。
所以我勸同學,如果有問題,多聽,我一天講四個小時,要聽最近的,不要聽過去的。愈往後愈成熟,前面不成熟,愈往後愈成熟。《無量壽經》,我講了第十三遍,這一遍是第十三遍,明年再講就第十四遍,一年比一年講得清楚,一年比一年講得詳細,所以要聽,聽現在的,別聽過去的。
第二個問題:我們這一代人都是成年後才開始接觸傳統文化,縱使現在從事教學工作但自身的德學還非常不足,在此客觀的情況之下,教學者如何在教學過程當中不出現好為人師,學習者如何能不見老師之過失以保持誠敬。
答:這也不容易。為什麼不容易?老師如果四十歲以上,我們的習性已經成就了,古人有句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們這是「少成若天性」,從小養成這種習氣,四十歲以後不好改了,完全靠自己。為什麼?四十以後,人家對你都尊重,我跟李老師的時候三十一歲,還可以。四十歲跟老師,他不教你了,他把你當朋友看待,對你很尊重,你有過失,他不說你。李老師大我三十九歲,在年齡上來說,他是我的祖父輩,把我們這樣的年齡當孫子看待。還好只有三十一歲,年歲愈小愈好教。我們還總算聽話,真的把自己所學的放棄,全心全意向他學習。他告訴我的期限,五年。五年時間到了,我就向他老人家報告,我這個五年確實有進步,但是不足,我說老師,我再遵守你的教誨五年。他笑起來了。我遵守他這三條是十年,根才紮得穩。五年,根不足,不夠深厚。不夠深厚會動搖,動搖他不吃虧,我們自己吃虧。一個善知識一生不容易遇到,老師非常謙虛,他說第二個五年,我跟你介紹一位老師。我問他是誰?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是他的老師,他把他的老師介紹給我。印光法師不在了,《文鈔》在。第二天,他送了一套《印光大師文鈔》正續兩集,一共四冊。告訴我,讀印光大師的書,記取印光大師的教誨,依教奉行,你就是印光大師的學生,好!我今天也把這個介紹給大家,現在《印光大師文鈔》到處都有流通,我們協會也有流通,讀這個書依教奉行,就是印祖的學生,我們都是同學。
恭選自2013/10/16香港佛陀教育協會念佛共修答問第一集
净空法師:一心一意跟定一位老師學,遵循師承的三個條件!
下面是馬來西亞同修的提問,他有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師父多次在講經中強調佛法是師道,需守師承三個條件,吾輩學子願意奉行但又不在您身旁,又怕效法劉素雲老師十年一部經的過程當中,對教理理解偏頗。吾輩不想錯過此生得度的機緣,而守師承三個條件又是道業成敗的關鍵。
答:這三個條件很難,但是自己真的要做,可以做得到。三個條件沒有別的,就是完全皈依老師,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三個條件一定要記住,這是我三十歲,三十歲,章嘉大師圓寂之後,我離開工作到台中親近李老師。李老師第一個條件,就是你過去所學的,他說我不承認。我過去幾年所學的,跟方東美老師,跟章嘉大師,他說你這個所學的,我不承認你,從今之後,從頭學起,跟李老師從頭學起,這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聽經學教只能跟他一個老師,其他的,無論出家在家講經教學,你不能去聽,不可以去聽。第三,你所看的文字,不管是世間是出世間,沒有經過他同意,不准看,經書都包括在內。我想讀部經,老師搖頭,不准看。就這三個條件,但是有期限,五年。我到以後才明白,這就是中國古代世世相傳的五年學戒,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戒,老師就這三條戒律,這三條。為什麼?你心是定的,不會浮躁,你有一定的方向目標,老師容易指導你,你能夠接受,能夠成就。這就是因戒生定,因定開慧,就這個道理。
你看我那個時候三個月效果就出來了,心清淨了。為什麼?不能看,不能聽,以前所學的作廢,不可以提出來跟老師研究,不可以,老師說那個作廢。一心一意就跟一個老師學,這個老師對你負完全責任。老師提這三個條件不容易,為什麼?他要負責,他真教你。你不是一個旁聽的,你真正想學東西。現在我敢不敢跟人提這個?我不敢,李老師敢,我不敢。李老師他真有悟處,我沒有,我沒有大徹大悟,不敢說這個話。所以我只能說我自己修學提供給大家做參考,不敢自以為是老師,不敢稱老師,我跟大家是同學,我們在一起學習。所以,這個諸位一定要清楚、要明瞭。作師太不容易了,古大德沒有真正開悟,不敢作師。現在真正開悟的人找不到了。李老師提出這三個條件要求學生,大概只有我一個,在我之前沒有,在我之後沒有聽說,特殊的因緣。
所以我勸同學,如果有問題,多聽,我一天講四個小時,要聽最近的,不要聽過去的。愈往後愈成熟,前面不成熟,愈往後愈成熟。《無量壽經》,我講了第十三遍,這一遍是第十三遍,明年再講就第十四遍,一年比一年講得清楚,一年比一年講得詳細,所以要聽,聽現在的,別聽過去的。
第二個問題:我們這一代人都是成年後才開始接觸傳統文化,縱使現在從事教學工作但自身的德學還非常不足,在此客觀的情況之下,教學者如何在教學過程當中不出現好為人師,學習者如何能不見老師之過失以保持誠敬。
答:這也不容易。為什麼不容易?老師如果四十歲以上,我們的習性已經成就了,古人有句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們這是「少成若天性」,從小養成這種習氣,四十歲以後不好改了,完全靠自己。為什麼?四十以後,人家對你都尊重,我跟李老師的時候三十一歲,還可以。四十歲跟老師,他不教你了,他把你當朋友看待,對你很尊重,你有過失,他不說你。李老師大我三十九歲,在年齡上來說,他是我的祖父輩,把我們這樣的年齡當孫子看待。還好只有三十一歲,年歲愈小愈好教。我們還總算聽話,真的把自己所學的放棄,全心全意向他學習。他告訴我的期限,五年。五年時間到了,我就向他老人家報告,我這個五年確實有進步,但是不足,我說老師,我再遵守你的教誨五年。他笑起來了。我遵守他這三條是十年,根才紮得穩。五年,根不足,不夠深厚。不夠深厚會動搖,動搖他不吃虧,我們自己吃虧。一個善知識一生不容易遇到,老師非常謙虛,他說第二個五年,我跟你介紹一位老師。我問他是誰?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是他的老師,他把他的老師介紹給我。印光法師不在了,《文鈔》在。第二天,他送了一套《印光大師文鈔》正續兩集,一共四冊。告訴我,讀印光大師的書,記取印光大師的教誨,依教奉行,你就是印光大師的學生,好!我今天也把這個介紹給大家,現在《印光大師文鈔》到處都有流通,我們協會也有流通,讀這個書依教奉行,就是印祖的學生,我們都是同學。
恭選自2013/10/16香港佛陀教育協會念佛共修答問第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