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這叫歷事鍊心,用清淨心。你離開外面,修不到東西。
問:第一個在道場中做護法工作,白天繁忙勞累,只能隨眾參加早晚課,聽《華嚴經》。沒有更多時間修學,請問如何才能有把握往生?
答:這個問題問得有問題。因為修行是在工作裡面修行,離開工作到哪裡修?譬如你做護法工作,你為大眾服務這是修什麼?修布施波羅蜜,用你的精神、用你的勞力、用你的智慧來幫助大眾。你想想看,你在這裡修財布施,什麼是財?體力是內財,這內財布施。你讓大眾生活得很舒適,學習情緒很好,你來護持他,這是法布施;每個人在這裡歡歡喜喜,有安全感、有快樂感,這無畏布施。你離開這個場合當中,你的布施是空洞的。所以要知道,修行是在生活裡面、是在工作當中、是在處事待人接物。離開了大眾到哪裡去修?說離開大眾我修定,其實定最殊勝的定功,殊勝的修定的方法,《華嚴經》裡面許多的佛菩薩給我們示現,在什麼地方修定?最熱鬧的場所,我們講百貨公司、商場,天天到那裡去逛、去看,幹什麼?修定。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智慧,沒有一樣你不知道。看了之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大定,自性本定。所以你離開外面,你修不到東西。這修行叫什麼?歷事鍊心,在事裡面磨鍊自己。
所以如果你在繁忙護法工作當中,你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的事情會做得非常圓滿,自己定慧等學。不是說我什麼事情都不做,這叫修行,那就完全錯了。每天敲著木魚、念著經,以為那是修行?那是學習。修行在哪裡?修行在面對一切人事物,看看心還是不是那麼清淨,繁忙的時候心地還是清淨。繁忙時候心地不清淨是什麼?裡面夾雜著是非人我,夾雜著自私自利,那就不清淨。所以在工作當中要把自私自利修掉,這叫真正修行,起心動念是為別人,沒有一點為自己,沒有一點利己的念頭,把這個修掉。這是煩惱習氣,要在工作裡頭、要在大眾當中把它修掉。貪瞋痴慢,尤其是傲慢,你不對人,你怎麼曉得你傲慢斷掉了?你不接觸大眾你怎麼知道你的貪瞋念頭沒有了?所以修行離不開群眾。
法身菩薩,這是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為什麼還要應化到六道來、應化到十法界來?為什麼?要把他無始無明的習氣斷掉。從哪裡斷?接觸人事物當中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習氣。然後你才曉得,護法工作是真修行,講堂裡面研究經教那是真學習,學了之後要用,用就在護法裡頭。護法,諸位要曉得兩個目標,第一個,護持正法久住,那怎麼護持?自己以身作則,做出榜樣給人看,這要知道。第二個,要護持一切眾生的正法,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怎麼護持他?還是自己做個好樣子給人看,讓他覺悟,讓他回頭。這個樣子世法、佛法統統護持,真護持了。所以全都是從自己做起,自己要做得好,要做出很好的樣子來給人看,要像佛、像菩薩。沒有一尊佛菩薩是自私自利,為什麼?自私自利是煩惱,有自私自利的念頭他是凡夫,他不是佛菩薩。我們常常想到《金剛經》上幾句話,「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佛說的。你還有自私自利,你不是菩薩,你是凡夫。
菩薩跟凡夫沒有兩樣,不一樣就是凡夫有自私自利、有名聞利養、有貪瞋痴慢;佛菩薩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名聞利養、沒有貪瞋痴慢。事情一樣做,一樣穿衣、一樣吃飯、一樣工作、一樣的活動,就是一個有妄想分別執著,一個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差別在此地。所以你要懂得,真懂得了,你這個問題就沒有了。那真修行的人我們講堂裡講過很多,如果我們真的執著沒有了,還有妄想、分別,生西方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如果說我們分別沒有了,起心動念也沒有了,生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這個事情不要問別人,問自己。真的,少一分煩惱,西方極樂世界就提高很多品級,三輩九品你不斷向上提升。佛菩薩給我們做了許多的表演、示現,我們要能看得懂、看得出來,認真的學習。
問:下面一個問題,做為一名普通的佛弟子,在今天這樣災難頻繁的亂世,看到眾生生活在苦難之中,自己應如何修學才能挽回劫運,自行化他,往生淨土?
答:你這個問題在佛經上一句話解答,「依教奉行」,就做到了。佛給我們的教訓,一切經末後一句就是這句話,「依教奉行」,以身作則。那你說到底怎麼修,在這個時代?想想世尊對我們最重要的開示,首先給我們正確的方向、正確的目標、正確的一條道路,就是我自己本來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教訓要肯定。為什麼?果然你有這個認知,你自己不會看輕自己,自己也不敢看輕別人。你把錯誤的觀念糾正過來,你會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尊重一切眾生。為什麼?本來是佛。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我們不要講得很深、很廣,那個我們聽不懂,我們講得很粗淺、很俗,就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享受,貪瞋痴慢造成現在這個樣子,這些煩惱習氣自性裡頭本來沒有。馬鳴菩薩告訴我們本來沒有的,你要把它清除掉,把它放下,沒有;本來有的你要把它提起來。本來有的,在中國人講倫理道德本來有的;佛法裡面講三學、六度、四攝、普賢菩薩的十願,本來有的。本來有的,你要把它恢復!
現在我們顛倒了,本來有的沒有了,本來沒有的全現前了,所以搞六道凡夫。佛菩薩口裡常講的「可憐憫者」,真可憐,所以我們是佛所講的可憐憫者。真正明白了、搞清楚了,趕緊回頭,把自私自利這一轉變就大慈大悲,名聞利養這一轉變無量功德,貪圖享受五欲六塵那一轉變,就是布施無量無邊的眾生,財、法、無畏三種布施,貪瞋痴慢一轉變是無量的智慧。《華嚴經》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你就全恢復了。所以真學佛就是要做個轉變,苦難就沒有了。苦難是從迷惑顛倒、造作一切不善業感得的,我們念頭一轉,外面災難就先化解。所以自己轉,首先自己災難沒有了,然後你才能幫助別人,有效的幫助別人,是幫助別人轉迷為悟、轉惡為善,這個世間災難真的就沒有了。境隨心轉,我們對這句話深信不疑。
問:第三個問題,自己學佛多年,總感到誠敬心、孝順心不夠,請問如何才能啟發自己的誠敬、孝順之心?
答:問得好。你老實的學《弟子規》,你的誠敬、孝順心就慢慢提升。如果你在經教裡面去學習,你疏忽了《弟子規》的修學,這個誠敬、孝順心永遠做不到,為什麼?這在事上做的。然後把對父母這種誠敬、孝順,擴大到孝順一切眾生,那你就進入菩薩。菩薩心目當中他認知是什麼?「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對待一切眾生是對待父母孝順心來對待,這個人叫菩薩。他為什麼這麼做?因為他真的知道,這個話不是假的。為什麼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生生世世過去父母,未來的父母,這不是假的。我們在世間轉了多少世,如果現在真的你的天眼一恢復,宿命一恢復,你就曉得,多少人是過去父母,宿世的因緣,何況來世。真的是這個關係,這不是假的,不是我們一種理想,它是事實真相。所以佛說的話,你看《金剛經》上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這個「如」字重要,如是什麼?如跟事實完全相應,這叫如語。所以佛講的話是如語,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自己把過去生中忘記掉了,不知道眼前許多人跟自己是什麼關係,不知道這許多人對自己有什麼樣的恩德。《弟子規》上都教我們,記恩不要記怨,不如意的事情放下,不要放在心上;別人對我的好處、恩德,念念不忘。做出這個樣子給人看,如果社會大眾都明白了,都能夠感恩,都能夠把怨忘記了,你說這個世界多美好,這世界就是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是我們自己創造的,不是別人,地獄、天堂都是自己造的。所以老實落實《弟子規》比什麼都重要,從這個基礎上向上提升,這是正確的,這是如法的。不從《弟子規》向上提升,那釋迦牟尼說「非佛弟子」,佛不承認你是他的學生,因為你沒有按部就班的去。那你要問,佛在什麼地方教我們這樣學?佛在淨業三福裡面教我們這樣學。淨業三福三條十一句,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宗派修學的最高指導原則,這是共同科目,無論是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都必須要遵守的。
你看第一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說這裡頭有沒有《弟子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這屬於因果報應,落實在《感應篇》;下面一句「修十善業」。我們的提倡有根據,不是隨便說的,先學《弟子規》,再學《感應篇》,然後學十善業,這個順序是佛排的,不是我們捏造的。這是什麼?這是人間的善男子善女人,他有標準在此地。你就曉得,《弟子規》不能落實,就不是善男子善女人。《弟子規》落實了,善男子善女人的基本條件有了,還要向上提升,還要學《感應篇》、還要學十善業,才是佛門裡面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這不能不知道。具足善男子善女人的身分、條件才能學佛,你看才能升級,「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才能受三皈。所以如果沒有《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受持三皈叫名字三皈。什麼叫名字三皈?有名無實,這要知道。
再好的什麼法師大德給你授三皈,都不是真的,佛不承認,護法神不承認。你具足這三條,就是我們講儒釋道三個根,這三個根你都做到了,佛承認,護法神承認,護法神承認,護法神就保佑你。再向上提升這就學大乘,它第二條是小乘,「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是小乘,所以我們要認真努力把《沙彌律儀》做到,那淨業三福第二你就具足了。再向上提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末後勸進行者是化他。你看看最高指導原則十一句,十句是自利、是成就自己,最後一句是教化眾生。勸進,勸勉別的學佛同學,把他們帶進來。所以你自己不是個好樣子,你怎麼能幫助別人?末後這句就幫助別人。
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九十一) (共一集) 2008/3/21 華嚴講堂 檔名:21-439-0001
這叫歷事鍊心,用清淨心。你離開外面,修不到東西。
問:第一個在道場中做護法工作,白天繁忙勞累,只能隨眾參加早晚課,聽《華嚴經》。沒有更多時間修學,請問如何才能有把握往生?
答:這個問題問得有問題。因為修行是在工作裡面修行,離開工作到哪裡修?譬如你做護法工作,你為大眾服務這是修什麼?修布施波羅蜜,用你的精神、用你的勞力、用你的智慧來幫助大眾。你想想看,你在這裡修財布施,什麼是財?體力是內財,這內財布施。你讓大眾生活得很舒適,學習情緒很好,你來護持他,這是法布施;每個人在這裡歡歡喜喜,有安全感、有快樂感,這無畏布施。你離開這個場合當中,你的布施是空洞的。所以要知道,修行是在生活裡面、是在工作當中、是在處事待人接物。離開了大眾到哪裡去修?說離開大眾我修定,其實定最殊勝的定功,殊勝的修定的方法,《華嚴經》裡面許多的佛菩薩給我們示現,在什麼地方修定?最熱鬧的場所,我們講百貨公司、商場,天天到那裡去逛、去看,幹什麼?修定。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智慧,沒有一樣你不知道。看了之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大定,自性本定。所以你離開外面,你修不到東西。這修行叫什麼?歷事鍊心,在事裡面磨鍊自己。
所以如果你在繁忙護法工作當中,你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的事情會做得非常圓滿,自己定慧等學。不是說我什麼事情都不做,這叫修行,那就完全錯了。每天敲著木魚、念著經,以為那是修行?那是學習。修行在哪裡?修行在面對一切人事物,看看心還是不是那麼清淨,繁忙的時候心地還是清淨。繁忙時候心地不清淨是什麼?裡面夾雜著是非人我,夾雜著自私自利,那就不清淨。所以在工作當中要把自私自利修掉,這叫真正修行,起心動念是為別人,沒有一點為自己,沒有一點利己的念頭,把這個修掉。這是煩惱習氣,要在工作裡頭、要在大眾當中把它修掉。貪瞋痴慢,尤其是傲慢,你不對人,你怎麼曉得你傲慢斷掉了?你不接觸大眾你怎麼知道你的貪瞋念頭沒有了?所以修行離不開群眾。
法身菩薩,這是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為什麼還要應化到六道來、應化到十法界來?為什麼?要把他無始無明的習氣斷掉。從哪裡斷?接觸人事物當中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習氣。然後你才曉得,護法工作是真修行,講堂裡面研究經教那是真學習,學了之後要用,用就在護法裡頭。護法,諸位要曉得兩個目標,第一個,護持正法久住,那怎麼護持?自己以身作則,做出榜樣給人看,這要知道。第二個,要護持一切眾生的正法,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怎麼護持他?還是自己做個好樣子給人看,讓他覺悟,讓他回頭。這個樣子世法、佛法統統護持,真護持了。所以全都是從自己做起,自己要做得好,要做出很好的樣子來給人看,要像佛、像菩薩。沒有一尊佛菩薩是自私自利,為什麼?自私自利是煩惱,有自私自利的念頭他是凡夫,他不是佛菩薩。我們常常想到《金剛經》上幾句話,「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佛說的。你還有自私自利,你不是菩薩,你是凡夫。
菩薩跟凡夫沒有兩樣,不一樣就是凡夫有自私自利、有名聞利養、有貪瞋痴慢;佛菩薩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名聞利養、沒有貪瞋痴慢。事情一樣做,一樣穿衣、一樣吃飯、一樣工作、一樣的活動,就是一個有妄想分別執著,一個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差別在此地。所以你要懂得,真懂得了,你這個問題就沒有了。那真修行的人我們講堂裡講過很多,如果我們真的執著沒有了,還有妄想、分別,生西方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如果說我們分別沒有了,起心動念也沒有了,生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這個事情不要問別人,問自己。真的,少一分煩惱,西方極樂世界就提高很多品級,三輩九品你不斷向上提升。佛菩薩給我們做了許多的表演、示現,我們要能看得懂、看得出來,認真的學習。
問:下面一個問題,做為一名普通的佛弟子,在今天這樣災難頻繁的亂世,看到眾生生活在苦難之中,自己應如何修學才能挽回劫運,自行化他,往生淨土?
答:你這個問題在佛經上一句話解答,「依教奉行」,就做到了。佛給我們的教訓,一切經末後一句就是這句話,「依教奉行」,以身作則。那你說到底怎麼修,在這個時代?想想世尊對我們最重要的開示,首先給我們正確的方向、正確的目標、正確的一條道路,就是我自己本來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教訓要肯定。為什麼?果然你有這個認知,你自己不會看輕自己,自己也不敢看輕別人。你把錯誤的觀念糾正過來,你會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尊重一切眾生。為什麼?本來是佛。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我們不要講得很深、很廣,那個我們聽不懂,我們講得很粗淺、很俗,就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享受,貪瞋痴慢造成現在這個樣子,這些煩惱習氣自性裡頭本來沒有。馬鳴菩薩告訴我們本來沒有的,你要把它清除掉,把它放下,沒有;本來有的你要把它提起來。本來有的,在中國人講倫理道德本來有的;佛法裡面講三學、六度、四攝、普賢菩薩的十願,本來有的。本來有的,你要把它恢復!
現在我們顛倒了,本來有的沒有了,本來沒有的全現前了,所以搞六道凡夫。佛菩薩口裡常講的「可憐憫者」,真可憐,所以我們是佛所講的可憐憫者。真正明白了、搞清楚了,趕緊回頭,把自私自利這一轉變就大慈大悲,名聞利養這一轉變無量功德,貪圖享受五欲六塵那一轉變,就是布施無量無邊的眾生,財、法、無畏三種布施,貪瞋痴慢一轉變是無量的智慧。《華嚴經》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你就全恢復了。所以真學佛就是要做個轉變,苦難就沒有了。苦難是從迷惑顛倒、造作一切不善業感得的,我們念頭一轉,外面災難就先化解。所以自己轉,首先自己災難沒有了,然後你才能幫助別人,有效的幫助別人,是幫助別人轉迷為悟、轉惡為善,這個世間災難真的就沒有了。境隨心轉,我們對這句話深信不疑。
問:第三個問題,自己學佛多年,總感到誠敬心、孝順心不夠,請問如何才能啟發自己的誠敬、孝順之心?
答:問得好。你老實的學《弟子規》,你的誠敬、孝順心就慢慢提升。如果你在經教裡面去學習,你疏忽了《弟子規》的修學,這個誠敬、孝順心永遠做不到,為什麼?這在事上做的。然後把對父母這種誠敬、孝順,擴大到孝順一切眾生,那你就進入菩薩。菩薩心目當中他認知是什麼?「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對待一切眾生是對待父母孝順心來對待,這個人叫菩薩。他為什麼這麼做?因為他真的知道,這個話不是假的。為什麼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生生世世過去父母,未來的父母,這不是假的。我們在世間轉了多少世,如果現在真的你的天眼一恢復,宿命一恢復,你就曉得,多少人是過去父母,宿世的因緣,何況來世。真的是這個關係,這不是假的,不是我們一種理想,它是事實真相。所以佛說的話,你看《金剛經》上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這個「如」字重要,如是什麼?如跟事實完全相應,這叫如語。所以佛講的話是如語,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自己把過去生中忘記掉了,不知道眼前許多人跟自己是什麼關係,不知道這許多人對自己有什麼樣的恩德。《弟子規》上都教我們,記恩不要記怨,不如意的事情放下,不要放在心上;別人對我的好處、恩德,念念不忘。做出這個樣子給人看,如果社會大眾都明白了,都能夠感恩,都能夠把怨忘記了,你說這個世界多美好,這世界就是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是我們自己創造的,不是別人,地獄、天堂都是自己造的。所以老實落實《弟子規》比什麼都重要,從這個基礎上向上提升,這是正確的,這是如法的。不從《弟子規》向上提升,那釋迦牟尼說「非佛弟子」,佛不承認你是他的學生,因為你沒有按部就班的去。那你要問,佛在什麼地方教我們這樣學?佛在淨業三福裡面教我們這樣學。淨業三福三條十一句,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宗派修學的最高指導原則,這是共同科目,無論是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都必須要遵守的。
你看第一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說這裡頭有沒有《弟子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這屬於因果報應,落實在《感應篇》;下面一句「修十善業」。我們的提倡有根據,不是隨便說的,先學《弟子規》,再學《感應篇》,然後學十善業,這個順序是佛排的,不是我們捏造的。這是什麼?這是人間的善男子善女人,他有標準在此地。你就曉得,《弟子規》不能落實,就不是善男子善女人。《弟子規》落實了,善男子善女人的基本條件有了,還要向上提升,還要學《感應篇》、還要學十善業,才是佛門裡面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這不能不知道。具足善男子善女人的身分、條件才能學佛,你看才能升級,「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才能受三皈。所以如果沒有《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受持三皈叫名字三皈。什麼叫名字三皈?有名無實,這要知道。
再好的什麼法師大德給你授三皈,都不是真的,佛不承認,護法神不承認。你具足這三條,就是我們講儒釋道三個根,這三個根你都做到了,佛承認,護法神承認,護法神承認,護法神就保佑你。再向上提升這就學大乘,它第二條是小乘,「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是小乘,所以我們要認真努力把《沙彌律儀》做到,那淨業三福第二你就具足了。再向上提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末後勸進行者是化他。你看看最高指導原則十一句,十句是自利、是成就自己,最後一句是教化眾生。勸進,勸勉別的學佛同學,把他們帶進來。所以你自己不是個好樣子,你怎麼能幫助別人?末後這句就幫助別人。
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九十一) (共一集) 2008/3/21 華嚴講堂 檔名:21-439-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