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淨空法師:這就是「作眾生不請之友」和「代眾生苦供養」!
如何修學,如何教人。在今天這個社會,勸善規過,大難,大難!實在不是一個容易事情。可是我們要不要做?一定要做。有機會隱居,有機會住山,有機會不聞世事,獨善其身,你有這個機會也要捨棄。世間善人教導我們「安安而能遷」,我們的心安身安,可是社會不安、眾生不安,我也要捨棄我安穩的生活,去奔走,去幫助別人,這是慈悲心。菩薩更是「作眾生不請之友」,比儒家、比任何人都來得積極。所以佛菩薩示現在人間,為什麼?不是隱居的,不是來過一個安定舒服生活的,那哪裡叫菩薩?是為一切苦難眾生服務的,這是菩薩。菩薩遇到困難絕不躲避,勇往直前,代眾生苦。《行願品》裡面,普賢菩薩講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就是指的這一樁事情。
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大家都一樣,都是業力受生。業力可以轉變成願力,轉成願力就是乘願再來。我的這個條件能轉嗎?修成菩薩才能轉,我是凡夫;天台家講能轉,《華嚴經》裡面講能轉,淨土宗裡面講的轉得更快。天台家給我們講的「一心三觀、一心三諦」,那就是我們凡夫也能轉。當年天台宗的祖師慧思,隋朝時候人,讀《法華經》、讀《中論》,讀到「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他就悟了,他就轉了。傳到智者,智者奠定了天台宗理論的基礎,成為大乘一個學派,怎麼不能轉?一悟入三輪體空,三輪體空就是四相破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心地當下清淨平等,不生煩惱了,常生智慧。他們能,我們為什麼不能?不能的原因在哪裡?煩惱習氣不肯放下;換句話說,起心動念還不肯為別人著想,念念都想到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好處,這就沒法子了,祖師大德跟我們的差別就在這一念之間。
如果我們一念回頭,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動念想社會大眾苦難眾生,你就轉凡成聖,你就作佛作祖了,你智慧就開了,煩惱就斷了,一念之間!這個一念轉不過來,轉不過來是什麼原因?我過去講過很多,兩個原因:第一個煩惱習氣太重了,第二個讀經太少了。煩惱習氣重,不怕!只要常讀經,多讀經,多親近佛菩薩,讀經就是親近佛菩薩,多聽佛菩薩教誨。煩惱習氣重的,講一遍兩遍不會悟,講百遍千遍也不會悟,講上萬遍、十萬遍、百萬遍,也許豁然開悟了,自古以來這種例子很多,所以多親近善知識。我們今天親近善知識是讀經,不親近善知識永遠不可能開悟。
節選自淨空法師講解『太上感應篇』之171集
淨空法師:這就是「作眾生不請之友」和「代眾生苦供養」!
如何修學,如何教人。在今天這個社會,勸善規過,大難,大難!實在不是一個容易事情。可是我們要不要做?一定要做。有機會隱居,有機會住山,有機會不聞世事,獨善其身,你有這個機會也要捨棄。世間善人教導我們「安安而能遷」,我們的心安身安,可是社會不安、眾生不安,我也要捨棄我安穩的生活,去奔走,去幫助別人,這是慈悲心。菩薩更是「作眾生不請之友」,比儒家、比任何人都來得積極。所以佛菩薩示現在人間,為什麼?不是隱居的,不是來過一個安定舒服生活的,那哪裡叫菩薩?是為一切苦難眾生服務的,這是菩薩。菩薩遇到困難絕不躲避,勇往直前,代眾生苦。《行願品》裡面,普賢菩薩講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就是指的這一樁事情。
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大家都一樣,都是業力受生。業力可以轉變成願力,轉成願力就是乘願再來。我的這個條件能轉嗎?修成菩薩才能轉,我是凡夫;天台家講能轉,《華嚴經》裡面講能轉,淨土宗裡面講的轉得更快。天台家給我們講的「一心三觀、一心三諦」,那就是我們凡夫也能轉。當年天台宗的祖師慧思,隋朝時候人,讀《法華經》、讀《中論》,讀到「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他就悟了,他就轉了。傳到智者,智者奠定了天台宗理論的基礎,成為大乘一個學派,怎麼不能轉?一悟入三輪體空,三輪體空就是四相破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心地當下清淨平等,不生煩惱了,常生智慧。他們能,我們為什麼不能?不能的原因在哪裡?煩惱習氣不肯放下;換句話說,起心動念還不肯為別人著想,念念都想到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好處,這就沒法子了,祖師大德跟我們的差別就在這一念之間。
如果我們一念回頭,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動念想社會大眾苦難眾生,你就轉凡成聖,你就作佛作祖了,你智慧就開了,煩惱就斷了,一念之間!這個一念轉不過來,轉不過來是什麼原因?我過去講過很多,兩個原因:第一個煩惱習氣太重了,第二個讀經太少了。煩惱習氣重,不怕!只要常讀經,多讀經,多親近佛菩薩,讀經就是親近佛菩薩,多聽佛菩薩教誨。煩惱習氣重的,講一遍兩遍不會悟,講百遍千遍也不會悟,講上萬遍、十萬遍、百萬遍,也許豁然開悟了,自古以來這種例子很多,所以多親近善知識。我們今天親近善知識是讀經,不親近善知識永遠不可能開悟。
節選自淨空法師講解『太上感應篇』之171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