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在我的行为逻辑里,有这样的一条几乎适应于所有关于选择的方法论:
当我决定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一定会把这件事最坏的结果想到。如果我可以接受的话,我才会去做。
听上去是不是非常有道理,很有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圣人思维?然而结果往往是,我先是放弃了很多在当时的我看来自己承受不了的道路,然后因为脑子里时刻都有关于远山的担忧,让我在路上无心看风景,最终到达了我以为的山顶时,我才发现原来这并不是当初我以为的那个。活了三十多年的我惊觉:其实看得更远,不如过好眼前。
在我的行为逻辑里,有这样的一条几乎适应于所有关于选择的方法论:
当我决定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一定会把这件事最坏的结果想到。如果我可以接受的话,我才会去做。
听上去是不是非常有道理,很有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圣人思维?然而结果往往是,我先是放弃了很多在当时的我看来自己承受不了的道路,然后因为脑子里时刻都有关于远山的担忧,让我在路上无心看风景,最终到达了我以为的山顶时,我才发现原来这并不是当初我以为的那个。活了三十多年的我惊觉:其实看得更远,不如过好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