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路

靠天吃饭05 和克拉克森一样,他们也在艰难应对气候变化 #Vol.75


Listen Later


《克拉克森的农场》第五季续订了!


明日之路播客聊过两次《克拉克森的农场》。第三季里,除了我们聊过的农场动物们,还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克拉克森对天气的抱怨:春天干旱,土地就像混凝土一样,土豆只能长到鹅卵石那么大;秋天雨下个不停,潮湿到无法收割,还遇到了史上最热的夏天。这些情节让观众马上感受到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相比于离我们生活遥远的克拉克森的大农场,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了一位了解国内乡村和农业的嘉宾杨青。他从2016年开始,用口述史访谈和民间写作的方式,一直在云南金沙江流域沿线做调研,观察气候变化对小农生活的影响,还在乡村社区做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生活在金沙江流域的纳西人有句谚语:“哪里有栗树,就可以在那里住下来。”在西班牙,气候变化的干旱影响了栗树的生长,导致当地黑猪吃不到橡果,进而影响了伊比利亚火腿的风味。同样的情况也正发生在金沙江流域,丽江在过去70年升温了3.8度,气候变化正在影响当地人的生计和食物。


2016年时的石头城城门。图片来自杨青

我们在播客里聊了聊:克拉克森为何如此吸引人?气候变化如何影响金沙江流域的农业生活?当地有哪些食物和文化消失了?石头城的梯田灌溉系统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当地村民,尤其是女性,有哪些气候适应行动?

杨青把克拉克森比作“英国李子柒”,他们都满足了都市人对乡村和农业的某种想象。杨青还敏锐地观察到,作为流量网红的克拉克森在慢慢后退,虽然身陷与当地议会和邻居的博弈,但他与地方和当地人建立了联结。


和英国首相谈笑风生的Kelab Cooper。图片来自网络

杨青最喜欢的人物是被英国首相接见(却分不清英国最高领导是总统还是首相)的小哥Kelab Cooper。他认为,克拉克森让我们看到了当地的一代代Cooper,他们才是扎根乡村的本土力量。而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一代代的Cooper,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需要都变成伦敦和上海。只有扎根本土的气候行动才会更可持续,也会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宝贵的地方经验。

【本期制作者】

主播:Jing/明日之路发起人

聊天人:杨青/文字和影像作者,地方知识整理者

云南昭通人,1996年从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就职于多家媒体,并创立云之南公益影像行动,参与多个公共文化、社区发展与气候变化应对项目。从2016年至2023年,杨青在金沙江流域沿线的老君山、石头城、他留山、水富等地调研,开展口述史访谈和民间写作,完成调研报告《山河影:金沙江中下游流域环境记忆》。他希望通过追溯当地居民的生命故事和文化根源,激发他们自身的行动和觉醒,帮助他们找到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

音频制作:江嘉琳

石头城玉米种。图片来自杨青

【时间轴】

02:45 一口气刷完三季的感受

08:55 纳西谚语:有山有水,玉龙雪山都可以移走

11:05 用水要有规矩,克拉克森也不例外

14:35 食物多样性:绿色的都是菜,会动的都是肉

16:50 当地特色美食:鸡豆凉粉、大活鸡、黑猪

22:10 栗树受气候变化影响,西班牙火腿变味,也影响了云南

29:50 干热河谷灾变和极端天气对农业的影响

32:25 农民用水成本变高,打口井要10万

35:15 当地人的气候适应行动有哪些?

37:30 女性智慧:自制健康饮料,广场舞健身交流

41:50 梯田如何应对水资源紧缺问题?

47:40 为何要保护老品种?

52:10 气候变化打乱了物候节气,祈雨仪式变尴尬了

56:30 最喜欢当地的一位位Cooper,人与地方的连结

01:05:10 地方性生活的价值:丽江就是丽江,有当地的Cooper

01:08:20 可持续案例:里山宣言、哈尼梯田

01:17:15 克拉克森让人看到英国田园的“诗和远方”


金沙江干热河谷。图片来自杨青

【本期出现的音乐】

《克拉克森的农场》第三季OST

【延伸阅读】



【更多内容】

可见微信公号“明日之路 明日之食”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明日之路By 明日之路行动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