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50个必听的心理学效应15:可爱侵犯 为什么看到可爱的东西,就想狠狠Rua TA!
1、可爱侵犯效应的含义
可爱侵犯(Cute aggression)或称为“嬉戏侵犯”(playful aggression),指的是因为看见可爱的事物而引发的表面上的攻击行为。处于可爱侵犯状态下的人会情绪兴奋、握紧拳头,产生一种咬、捏和挤压的想法,甚至会咬或捏对方,但也只是一个想法,并非真的有意造成伤害。是一种由于看到一些可爱的东西,比如人类的婴儿或小动物而引起的表面上的攻击性行为。
这是一种高度积极的情感互动,是正常的情绪宣泄和本能反应。这种对自己认为非常可爱的事物表现出攻击侵犯的倾向,与人在愤怒时的攻击侵犯行为有本质区别,其实质是可爱事物带来的刺激让人们失去了对情绪的控制,从而导致攻击行为的出现。
我们接下来可以看看那些跨文化中的类似于可爱侵犯的表达:
例如,在菲律宾语中,“gigil”一词指的是“咬紧牙关,并且想要捏或者挤一些可爱得让人无法忍受的东西的冲动。”
在印尼语中,“gemas”一词指的是当你看到可爱的物体时所产生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会导致你咬牙切齿或想掐一掐。
在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如危地马拉,它被称为“the thing”。例如,“That cat gives me the thing”,紧随其后的是咬紧牙关,很愉快的啃咬动作。
2、可爱侵犯效应的相关研究
2013年耶鲁大学两位心理学研究者瑞贝卡·戴尔和奥瑞娜·阿拉贡将一些可爱、有趣或是中性的动物和婴儿图片展示给109位志愿者。随后让被试为自己的行为打分,评估自己失控的程度,比如“我要被萌死了”,或者“我受不了了,想捏它们”。为了证明人们的这种反应不仅仅停留在语言上,他们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实验。实验中不仅被试会观看三种类型的图片,而且给被试提供一种塑料气泡膜,以起到模仿被试揉捏、挤压真实可爱动物的感觉和愿望,同时告知被试在观看图片时根据自己的愿望尽量多或者少的挤压气泡。结果发现,被试在观看可爱动物的图片时挤破气泡膜的数量显著多于有趣和正常图片。
3、可爱侵犯产生的原因
1. 神经水平上处理信息的重叠
人们之所以对可爱的事物表现出的强烈侵犯性,主要是因为它们激发了人的保护欲,当无法很好的宣泄这种保护欲时,随后会产生挫败感,会引发侵犯欲望和攻击行为。因为侵犯和关爱都与调节社会行为的神经过程相联系。
可爱的事物会启动大脑中的多巴胺系统或者说奖赏系统,当试图接近照顾、接触可爱事物的时候,奖赏系统会将大量的多巴胺释放到大脑皮层。但是,相同的神经通路也会被侵犯行为激活。
事实上,大脑的奖赏系统不仅会被可爱的事物激活,也可以被侵犯行为激活。所以对可爱事物明显的侵犯表现,是被两种动机共同调节的反应。确实有先例,即看似独立的行为反应,实际上是由多种大脑行为融合的结果,例如联觉。也许可爱侵犯与联觉产生的过程相似,融合了不同动机与行为,最终输出的结果。如果假设成立,那么真正的侵犯和可爱侵犯在神经系统水平上是有差异的。
2. 二态表达
什么是二态表达?即积极情绪引发的行为,不仅有亲社会积极行为,也有一般合乎社会规范之内的消极行为。
这种二态表达的特点是,积极与消极行为是混乱和无一般规律的,无先后顺序,我们对二态表达的意义需要通过评价周围环境和前后发生的事件,即上下文来判断。
一般的情绪过程的可总结为以下步骤:
第一步出现刺激,第二步对该刺激进行评价,第三步产生情感体验,最后一步是行为表达。
用该情绪模型来解释二态表达可总结为以下步骤:
第一步出现刺激,第二步对该刺激进行评价,第三步产生情感体验,最后一步是产生两种行为表达反应。
目前认为,二态表达可以帮助调节极端情绪。
研究者们在原实验的基础上将实验材料进行了评定,主试要求被试评估所有实验中用到的婴儿照片,其中一些图片中的婴儿确实比其他婴儿更婴儿气(例如:更饱满的脸颊,更大的眼睛)。被试对这些照片显示出更高的关心表现,报告说更想去照顾和保护他们。但同时被试对这些婴儿也有更多侵犯表现,报告说想捏这些婴儿的脸、咬或吃。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那些看婴儿照片有更高侵犯欲望的人,在观看照片5分钟后也表现出更多积极情绪的下降。
这样可爱刺激物引发的二态表达中的消极行为,实际上调节了过度积极情绪反应,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完成对这些婴儿和小动物的看护任务。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可爱侵犯这一概念的流行并不是说人们真的想伤害可爱的小动物们,对待可爱动物和孩子的过激行为并不是可爱侵犯,两者之间有度和质的巨大区别。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种保护机制,是大脑以自己的方式尝试缓解或者发泄极端幸福感。
50个必听的心理学效应15:可爱侵犯 为什么看到可爱的东西,就想狠狠Rua TA!
1、可爱侵犯效应的含义
可爱侵犯(Cute aggression)或称为“嬉戏侵犯”(playful aggression),指的是因为看见可爱的事物而引发的表面上的攻击行为。处于可爱侵犯状态下的人会情绪兴奋、握紧拳头,产生一种咬、捏和挤压的想法,甚至会咬或捏对方,但也只是一个想法,并非真的有意造成伤害。是一种由于看到一些可爱的东西,比如人类的婴儿或小动物而引起的表面上的攻击性行为。
这是一种高度积极的情感互动,是正常的情绪宣泄和本能反应。这种对自己认为非常可爱的事物表现出攻击侵犯的倾向,与人在愤怒时的攻击侵犯行为有本质区别,其实质是可爱事物带来的刺激让人们失去了对情绪的控制,从而导致攻击行为的出现。
我们接下来可以看看那些跨文化中的类似于可爱侵犯的表达:
例如,在菲律宾语中,“gigil”一词指的是“咬紧牙关,并且想要捏或者挤一些可爱得让人无法忍受的东西的冲动。”
在印尼语中,“gemas”一词指的是当你看到可爱的物体时所产生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会导致你咬牙切齿或想掐一掐。
在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如危地马拉,它被称为“the thing”。例如,“That cat gives me the thing”,紧随其后的是咬紧牙关,很愉快的啃咬动作。
2、可爱侵犯效应的相关研究
2013年耶鲁大学两位心理学研究者瑞贝卡·戴尔和奥瑞娜·阿拉贡将一些可爱、有趣或是中性的动物和婴儿图片展示给109位志愿者。随后让被试为自己的行为打分,评估自己失控的程度,比如“我要被萌死了”,或者“我受不了了,想捏它们”。为了证明人们的这种反应不仅仅停留在语言上,他们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实验。实验中不仅被试会观看三种类型的图片,而且给被试提供一种塑料气泡膜,以起到模仿被试揉捏、挤压真实可爱动物的感觉和愿望,同时告知被试在观看图片时根据自己的愿望尽量多或者少的挤压气泡。结果发现,被试在观看可爱动物的图片时挤破气泡膜的数量显著多于有趣和正常图片。
3、可爱侵犯产生的原因
1. 神经水平上处理信息的重叠
人们之所以对可爱的事物表现出的强烈侵犯性,主要是因为它们激发了人的保护欲,当无法很好的宣泄这种保护欲时,随后会产生挫败感,会引发侵犯欲望和攻击行为。因为侵犯和关爱都与调节社会行为的神经过程相联系。
可爱的事物会启动大脑中的多巴胺系统或者说奖赏系统,当试图接近照顾、接触可爱事物的时候,奖赏系统会将大量的多巴胺释放到大脑皮层。但是,相同的神经通路也会被侵犯行为激活。
事实上,大脑的奖赏系统不仅会被可爱的事物激活,也可以被侵犯行为激活。所以对可爱事物明显的侵犯表现,是被两种动机共同调节的反应。确实有先例,即看似独立的行为反应,实际上是由多种大脑行为融合的结果,例如联觉。也许可爱侵犯与联觉产生的过程相似,融合了不同动机与行为,最终输出的结果。如果假设成立,那么真正的侵犯和可爱侵犯在神经系统水平上是有差异的。
2. 二态表达
什么是二态表达?即积极情绪引发的行为,不仅有亲社会积极行为,也有一般合乎社会规范之内的消极行为。
这种二态表达的特点是,积极与消极行为是混乱和无一般规律的,无先后顺序,我们对二态表达的意义需要通过评价周围环境和前后发生的事件,即上下文来判断。
一般的情绪过程的可总结为以下步骤:
第一步出现刺激,第二步对该刺激进行评价,第三步产生情感体验,最后一步是行为表达。
用该情绪模型来解释二态表达可总结为以下步骤:
第一步出现刺激,第二步对该刺激进行评价,第三步产生情感体验,最后一步是产生两种行为表达反应。
目前认为,二态表达可以帮助调节极端情绪。
研究者们在原实验的基础上将实验材料进行了评定,主试要求被试评估所有实验中用到的婴儿照片,其中一些图片中的婴儿确实比其他婴儿更婴儿气(例如:更饱满的脸颊,更大的眼睛)。被试对这些照片显示出更高的关心表现,报告说更想去照顾和保护他们。但同时被试对这些婴儿也有更多侵犯表现,报告说想捏这些婴儿的脸、咬或吃。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那些看婴儿照片有更高侵犯欲望的人,在观看照片5分钟后也表现出更多积极情绪的下降。
这样可爱刺激物引发的二态表达中的消极行为,实际上调节了过度积极情绪反应,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完成对这些婴儿和小动物的看护任务。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可爱侵犯这一概念的流行并不是说人们真的想伤害可爱的小动物们,对待可爱动物和孩子的过激行为并不是可爱侵犯,两者之间有度和质的巨大区别。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种保护机制,是大脑以自己的方式尝试缓解或者发泄极端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