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刻意》:虚无恬惔,纯素之道
第一讲 庄子批判的几种人
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第一种刻意的情形
我们今天来学习庄子的《刻意》。“刻意”是指什么呢?开篇第一句说“刻意尚行”,比如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注意外表形象,都要塑造自己的个人形象;企业也要打造自己的企业形象,国家也要塑造自己国家的形象。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为自己所策划的这么一种形象就不一样。大家都会用一系列的行为来成就这么一个形象。每个人都有理想,都想使自己在社会上有相应的地位和成就。总之,刻意就是把一个外在的东西、外在的追求加之于自己身上。
《刻意》之后庄子又讲《缮性》,强调的是内修,是怎样修身养性。在《刻意》里,对世间的一系列刻意的社会价值观念,庄子一一加以批判,觉得这些不是修道人所为,不值得去做。因为刻意就是一种执著,执著于一个目标、一种价值观念,但是真正的圣人、道人,他是不会刻意追求个什么东西的。用《道德经》的话来说就是“上善若水”,用孔夫子的话来说就是“君子不器”,孔夫子还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语。老庄讲无为,不把自己放在一个呆板僵硬的位置上,特别是让自己的心性,不滞留于一个地段,而是使自己永远有灵活性。所以强调无为、无相的这么一种精神和生活的品位。
下面庄子就开始说:“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fěi),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首先第一种刻意的情形就出来了。“山谷之士”是怎么回事儿呢?他也是“刻意尚行”,刻意跑到山谷里去当隐士,其实仍然是对自己进行了一番精雕细琢的乔装打扮。
我们说现在的人,你看女孩子到美容院去,她很刻意的,很在意自己的形象。为了成为一个美女、标准的美女,不惜刮骨割肉,忍受骨肉之苦。最近不是公布了中国、欧洲、韩国、日本的标准美女图像吗?把章子怡、巩俐,还有其他几位中国现代的美女形象,用电脑综合一下,这个图像就出来了。电视上谈这个事儿的时候说,女士们、小姐们,你们千万别到美容院去模仿、复制这个形象。因为各人体格不一样,形象不一样,骨骼不一样,各方面都不一样,最怕画虎不成反类犬,花了钱又使自己痛苦。但是现在追求美的人,追明星的人,当粉丝的人都很刻意。现在的机关里面,想要升官的,为了科长升处长,处长升局长,局长升市长……当然还包括那些想发财的,想当亿万富翁的,都是刻意。
这个刻意值不值得提倡?佛法里讲放下,别那么执著,怎样与这个协调起来呢?庄子在这里很尖锐,一点不留情面。你不是山谷之士、高人隐士吗?“山谷之士,刻意尚行”,哈哈,仍然逃不过“刻意”这个标签。他的高风亮节,不与世人为伍,离世异俗,完全出离社会,与世间所认同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完全不一样。这样的人,大家都很敬重,以高士称之。但是,如果自以为高,以为别人都是俗人,只有我高明,我标新立异,不跟你们相处,那就是刻意。
明尧、明洁两夫妇翻译美国人写的那部《空谷幽兰——寻访当代隐士》,记录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终南山的一些隐居人的生活,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如今,到终南山“住茅棚”的数以千计,还有不少人到云南鸡足山、大理、丽江去。其中不少人至少小康了,他们为什么要离开大城市?是去隐居吗?是刻意吗?这里先不下结论。
不仅仅“离世异俗”,而且还“高论怨诽”,发表一些自己远离世间的宣言,批判世间种种的黑暗污染,总之把世间妖魔化。庄子就认为,这样的人,不过是“为亢而已”。
什么叫“亢”呢?很兴奋,很亢奋,高标独酌,孤芳自赏,这些就是山谷之士。其特点是厌恶世间,不屑与社会为伍。我们也看见,现在社会上的确有人厌恶世间,不愿在世间待着,所以要出家苦修。有些人不愿意出家,就去山里当隐士。我见过不少厌世的人到终南山去住茅棚,有的后来也受不了,逃之夭夭了。这些人呢,也是“为亢而已”。
“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他是非世之人,他总是与世间的生活、世间的情调不合拍,老是去批判,无尽的批判。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非世之人”,他们在网络上对社会各方面进行抨击,对社会的阴暗面是毫不客气,什么“愤青”、“自由派”等言论激愤得很。其中除少数人外,大多数常伴电脑,而不是隐居山林,其表现只是在“非世”而已。有的人更是一无所有,精神上也是枯槁的。乃至使自己“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的确我们看现在愿意亲近大自然的,不愿意与世间为伍的,大有人在。庄子首先就把这种人先放在这儿,作为一类人。
儒家的入世路线
“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第二类是什么人呢?这类人就是那些讲“修齐治平”的儒家士人,专门搞世间教育的,包括现在搞“少儿读经”、提倡“仁义礼智信”的这些人。
“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社会的生态,应该有社会标准,应该有这么一种优秀的行为举止,应该有这么一种良好的心态。“仁义忠信,恭俭推让”,这是一种良好的行为。这是儒家所推崇的理念,“为修而已矣”,希望大家都有这样的修为。如果大家都走这样的路,修身养性,没有争斗,社会一派祥和,这多好啊!这是儒家的理想和行为准则。儒家讲的修身养性,不是道家的纯粹回归自然性,也不是佛家的那种修身养性。它是讲优化人的社会性,优化我们的社会人伦,通过“仁义忠恕,礼义廉耻”来净化社会关系。这些推崇儒家思想的人,就是“平世之人”。
“平世”就是太平盛世。他是为了社会的太平,从而孜孜不倦、诲人不倦啊!对小孩是这样,对青年人是这样,对成年人也是这样,他的确是“教诲之人”,天天就拿这个去布道。
“游居学者之所好也”,那些周游列国的学者们,像孔夫子一样,四处去宣传自己的主张,宣传自己的学问,这是游学者。游学者们老了,就像孔夫子老了后,退居在自己的家乡,著书立说,把这套思想,进一步加以总结提高,以留后世,就是居学者。总之,前面讲的这些游居学者,就是儒学之士、儒家人物,他们就有这么一套东西,这么一种风格。在庄子看来,这也是刻意尚行的一种样板。
如今社会上,也有不少推崇儒家学说的人,办书院,办私塾,讲儒家圣贤之道。但若仔细观察,他们在网络上的语言,不少人并未做到“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他们的表现反而更像“非世之人”。所以这一类提倡儒学的,是谈不上“为修”,谈不上“平世之士”的。他们也很高傲,听不进不同的意见,也谈不上是“游居学者”。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刻意》:虚无恬惔,纯素之道
第一讲 庄子批判的几种人
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第一种刻意的情形
我们今天来学习庄子的《刻意》。“刻意”是指什么呢?开篇第一句说“刻意尚行”,比如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注意外表形象,都要塑造自己的个人形象;企业也要打造自己的企业形象,国家也要塑造自己国家的形象。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为自己所策划的这么一种形象就不一样。大家都会用一系列的行为来成就这么一个形象。每个人都有理想,都想使自己在社会上有相应的地位和成就。总之,刻意就是把一个外在的东西、外在的追求加之于自己身上。
《刻意》之后庄子又讲《缮性》,强调的是内修,是怎样修身养性。在《刻意》里,对世间的一系列刻意的社会价值观念,庄子一一加以批判,觉得这些不是修道人所为,不值得去做。因为刻意就是一种执著,执著于一个目标、一种价值观念,但是真正的圣人、道人,他是不会刻意追求个什么东西的。用《道德经》的话来说就是“上善若水”,用孔夫子的话来说就是“君子不器”,孔夫子还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语。老庄讲无为,不把自己放在一个呆板僵硬的位置上,特别是让自己的心性,不滞留于一个地段,而是使自己永远有灵活性。所以强调无为、无相的这么一种精神和生活的品位。
下面庄子就开始说:“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fěi),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首先第一种刻意的情形就出来了。“山谷之士”是怎么回事儿呢?他也是“刻意尚行”,刻意跑到山谷里去当隐士,其实仍然是对自己进行了一番精雕细琢的乔装打扮。
我们说现在的人,你看女孩子到美容院去,她很刻意的,很在意自己的形象。为了成为一个美女、标准的美女,不惜刮骨割肉,忍受骨肉之苦。最近不是公布了中国、欧洲、韩国、日本的标准美女图像吗?把章子怡、巩俐,还有其他几位中国现代的美女形象,用电脑综合一下,这个图像就出来了。电视上谈这个事儿的时候说,女士们、小姐们,你们千万别到美容院去模仿、复制这个形象。因为各人体格不一样,形象不一样,骨骼不一样,各方面都不一样,最怕画虎不成反类犬,花了钱又使自己痛苦。但是现在追求美的人,追明星的人,当粉丝的人都很刻意。现在的机关里面,想要升官的,为了科长升处长,处长升局长,局长升市长……当然还包括那些想发财的,想当亿万富翁的,都是刻意。
这个刻意值不值得提倡?佛法里讲放下,别那么执著,怎样与这个协调起来呢?庄子在这里很尖锐,一点不留情面。你不是山谷之士、高人隐士吗?“山谷之士,刻意尚行”,哈哈,仍然逃不过“刻意”这个标签。他的高风亮节,不与世人为伍,离世异俗,完全出离社会,与世间所认同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完全不一样。这样的人,大家都很敬重,以高士称之。但是,如果自以为高,以为别人都是俗人,只有我高明,我标新立异,不跟你们相处,那就是刻意。
明尧、明洁两夫妇翻译美国人写的那部《空谷幽兰——寻访当代隐士》,记录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终南山的一些隐居人的生活,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如今,到终南山“住茅棚”的数以千计,还有不少人到云南鸡足山、大理、丽江去。其中不少人至少小康了,他们为什么要离开大城市?是去隐居吗?是刻意吗?这里先不下结论。
不仅仅“离世异俗”,而且还“高论怨诽”,发表一些自己远离世间的宣言,批判世间种种的黑暗污染,总之把世间妖魔化。庄子就认为,这样的人,不过是“为亢而已”。
什么叫“亢”呢?很兴奋,很亢奋,高标独酌,孤芳自赏,这些就是山谷之士。其特点是厌恶世间,不屑与社会为伍。我们也看见,现在社会上的确有人厌恶世间,不愿在世间待着,所以要出家苦修。有些人不愿意出家,就去山里当隐士。我见过不少厌世的人到终南山去住茅棚,有的后来也受不了,逃之夭夭了。这些人呢,也是“为亢而已”。
“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他是非世之人,他总是与世间的生活、世间的情调不合拍,老是去批判,无尽的批判。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非世之人”,他们在网络上对社会各方面进行抨击,对社会的阴暗面是毫不客气,什么“愤青”、“自由派”等言论激愤得很。其中除少数人外,大多数常伴电脑,而不是隐居山林,其表现只是在“非世”而已。有的人更是一无所有,精神上也是枯槁的。乃至使自己“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的确我们看现在愿意亲近大自然的,不愿意与世间为伍的,大有人在。庄子首先就把这种人先放在这儿,作为一类人。
儒家的入世路线
“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第二类是什么人呢?这类人就是那些讲“修齐治平”的儒家士人,专门搞世间教育的,包括现在搞“少儿读经”、提倡“仁义礼智信”的这些人。
“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社会的生态,应该有社会标准,应该有这么一种优秀的行为举止,应该有这么一种良好的心态。“仁义忠信,恭俭推让”,这是一种良好的行为。这是儒家所推崇的理念,“为修而已矣”,希望大家都有这样的修为。如果大家都走这样的路,修身养性,没有争斗,社会一派祥和,这多好啊!这是儒家的理想和行为准则。儒家讲的修身养性,不是道家的纯粹回归自然性,也不是佛家的那种修身养性。它是讲优化人的社会性,优化我们的社会人伦,通过“仁义忠恕,礼义廉耻”来净化社会关系。这些推崇儒家思想的人,就是“平世之人”。
“平世”就是太平盛世。他是为了社会的太平,从而孜孜不倦、诲人不倦啊!对小孩是这样,对青年人是这样,对成年人也是这样,他的确是“教诲之人”,天天就拿这个去布道。
“游居学者之所好也”,那些周游列国的学者们,像孔夫子一样,四处去宣传自己的主张,宣传自己的学问,这是游学者。游学者们老了,就像孔夫子老了后,退居在自己的家乡,著书立说,把这套思想,进一步加以总结提高,以留后世,就是居学者。总之,前面讲的这些游居学者,就是儒学之士、儒家人物,他们就有这么一套东西,这么一种风格。在庄子看来,这也是刻意尚行的一种样板。
如今社会上,也有不少推崇儒家学说的人,办书院,办私塾,讲儒家圣贤之道。但若仔细观察,他们在网络上的语言,不少人并未做到“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他们的表现反而更像“非世之人”。所以这一类提倡儒学的,是谈不上“为修”,谈不上“平世之士”的。他们也很高傲,听不进不同的意见,也谈不上是“游居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