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
下边接着就谈到了法家、纵横家、兵家等学派的形象。“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
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兵家、法家,都为富国强兵、兼并诸侯而建立了种种的规矩。纵横家就是“语大功,立大名”,苏秦、张仪就是这类人的代表。法家的政治理想就是“礼君臣,正上下”,强化君主的权力,致力于以君王为中心的严酷的法治,从而提升国力,提升军事力量,以此兼并天下。这就是商鞅、韩非子等法家人物提倡的路线和致力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则必须要到诸侯国君那里去当官,吃国家的俸禄,这就是“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
前面那些儒家的“游居学者”,有社会责任感,有教化社会的理想和担当,但他是民间的,不需要在朝廷当官,为朝廷立功,开疆拓土,兼并天下。儒家不是干这个事的。但是法家、纵横家、兵家这些学派的领军人物,他就愿意去搞这些事,所以庄子称之为“朝廷之士”。
“尊主强国之人”,这些“朝廷之士”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威,强调国家经济的一体化,从而使自己的国家在诸侯争霸中,处于强势的地位,乃至于兼并天下。这类人就喜欢“语大功,立大名”。
我们看汉武帝的《求贤诏》,向全国征求出使西域、联合西域各国攻打匈奴的贤人。这篇《求贤诏》写得很有趣——“盖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dì)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非常之功”,好大的一个荣誉勋章啊,需要你们这些出类拔萃的人物去获得。皇帝我一点都不会吝啬爵位,只要你们能够立功,我就可以用名利、地位奖赏你们。所以,“语大功,立大名”,历史上很多人都有这个追求,对功名的追求。
在我们这个时代,你要是去浏览一些军事网站,就会看到好多“愤青”在上面发言。一些鹰派的网友常常发表慷慨激昂的高论,诸如“打倒美帝国,灭了日本人,把俄罗斯扫平,把东南亚收服”。很多人一发言就是重振汉唐的威风。这些都属于“语大功、立大名”的范畴。
但现在并非汉唐时代,汉武帝有《求贤诏》,唐太宗也有求贤诏。李贺的诗有“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来以马周寄意。但如今是组织部门说了算,草根中的优秀人物哪有机会“直犯龙颜”,不给你弄个“扰乱社会”的罪名都算好的了,还想去“请恩泽”,真是痴心妄想啊!
我并不反对“语大功,立大名”,但是这些都得有个时节因缘,都得有个时势,还有就是“上有所好”。你生在现在这个太平时代,没有生活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时期,也没有生活在解放战争时期,那就趁早别打这个妄想。你的声音再大也当不了将军,当不了元帅。时代不一样嘛。我们现在是和平的时代,不会去搞武力扩张。所以,我们要看到庄子这篇文章的妙处,即使“语大功,立大名”,都要随顺时势才行得通,凡是太刻意都不会有好结果。
平平淡淡才是真
下面一段,“就薮(sǒu)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这又是一类人,属于江湖闲人、江湖散人。这些人和那些“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的又不一样。他们的荷尔蒙没有那么高,没有那么多愤世嫉俗的腔调。他就是在江河湖海边闲旷之处,将自己的情绪放得平平淡淡的,“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
这些江湖之士,本来应该与“山谷之士”是同一号人,庄子为什么要把他们区分开来呢?他们的确也有区别,就是山谷高,薮(sǒu)泽低。山谷高,是说他的人品、人格和志向,有这么一个“高”的着意处;薮泽低,处于江海之士,位置最低,水往低处流嘛,自己把自己放在很卑下的层面上,所以他心气就平。如果心气很高亢,那么是非、麻烦、怨气以及种种不平之气就难免出来了。所以“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这样的人就是归心于渔樵耕读,男耕女织。种种田,当当樵夫,当当渔夫,然后有空的时候,再在灯下读读书。很多士大夫被朝政上的是非麻烦弄得身心疲惫的时候,退一步,他就愿意过这种与世无争、没有是非的平淡生活。所以,庄子给这些人下的结论是,归于平淡,归于自然,“无为而已矣”。
没有经历过朝政是非、腥风血雨的人,是不知道渔樵耕读的愉悦和恬淡的。那些在血雨腥风中过来的人,就会有这样的感觉,就会向往这样的生活。
当年我被关在新都桥监狱里的时候,第一年、第二年满脑子就是出狱了以后到山里去,有两亩地,养一群鸡,养一头猪,再找一些书来看。当时心想,这样过日子多舒服啊。既避免了政治上的麻烦,又能怡养自己的性情。“无为而已矣”,人生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之后,最终还是觉得这个“无为而已矣”是最有滋味的,平平淡淡才是真。
有些顶级的成功人士,把公司交给职业经理人去打理,自己则经常到那些人迹罕至之处,或找一山林隐居起来,过点宁静的日子。商海如战场,中国的市场更是腥风血雨,最耗人心血啊。所以能回归江湖,享受“无为”,的确为一大事。
“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我们要闲暇,我们要避世,要回避社会上的种种麻烦,大家对这些应该是心向往之。特别是身心疲惫的人,或者是已经干出了一番事业的人,功成名遂身退,心萌退志,基本上都想走到这条路上来。但这是有前提的,那些青春年少的,还没有人到中年的,在事业上还没有经历过大的成败折腾的,你再怎么劝他,他也不会走这条路。因为在青年时期正是有所作为之时,年纪轻轻的,世事也不懂,养一身暮气也不好。何况学隐士也得有知识的本钱,文化的本钱,阅历的本钱。你什么都没有,想去隐居,那山里长大的青年人不都个个是隐士了。不过,我如今就在打这个妄想了。唉,还是回到四川,在山里边找个林木秀美之处。辛苦了一辈子,也该休息一下了。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
下边接着就谈到了法家、纵横家、兵家等学派的形象。“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
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兵家、法家,都为富国强兵、兼并诸侯而建立了种种的规矩。纵横家就是“语大功,立大名”,苏秦、张仪就是这类人的代表。法家的政治理想就是“礼君臣,正上下”,强化君主的权力,致力于以君王为中心的严酷的法治,从而提升国力,提升军事力量,以此兼并天下。这就是商鞅、韩非子等法家人物提倡的路线和致力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则必须要到诸侯国君那里去当官,吃国家的俸禄,这就是“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
前面那些儒家的“游居学者”,有社会责任感,有教化社会的理想和担当,但他是民间的,不需要在朝廷当官,为朝廷立功,开疆拓土,兼并天下。儒家不是干这个事的。但是法家、纵横家、兵家这些学派的领军人物,他就愿意去搞这些事,所以庄子称之为“朝廷之士”。
“尊主强国之人”,这些“朝廷之士”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威,强调国家经济的一体化,从而使自己的国家在诸侯争霸中,处于强势的地位,乃至于兼并天下。这类人就喜欢“语大功,立大名”。
我们看汉武帝的《求贤诏》,向全国征求出使西域、联合西域各国攻打匈奴的贤人。这篇《求贤诏》写得很有趣——“盖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dì)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非常之功”,好大的一个荣誉勋章啊,需要你们这些出类拔萃的人物去获得。皇帝我一点都不会吝啬爵位,只要你们能够立功,我就可以用名利、地位奖赏你们。所以,“语大功,立大名”,历史上很多人都有这个追求,对功名的追求。
在我们这个时代,你要是去浏览一些军事网站,就会看到好多“愤青”在上面发言。一些鹰派的网友常常发表慷慨激昂的高论,诸如“打倒美帝国,灭了日本人,把俄罗斯扫平,把东南亚收服”。很多人一发言就是重振汉唐的威风。这些都属于“语大功、立大名”的范畴。
但现在并非汉唐时代,汉武帝有《求贤诏》,唐太宗也有求贤诏。李贺的诗有“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来以马周寄意。但如今是组织部门说了算,草根中的优秀人物哪有机会“直犯龙颜”,不给你弄个“扰乱社会”的罪名都算好的了,还想去“请恩泽”,真是痴心妄想啊!
我并不反对“语大功,立大名”,但是这些都得有个时节因缘,都得有个时势,还有就是“上有所好”。你生在现在这个太平时代,没有生活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时期,也没有生活在解放战争时期,那就趁早别打这个妄想。你的声音再大也当不了将军,当不了元帅。时代不一样嘛。我们现在是和平的时代,不会去搞武力扩张。所以,我们要看到庄子这篇文章的妙处,即使“语大功,立大名”,都要随顺时势才行得通,凡是太刻意都不会有好结果。
平平淡淡才是真
下面一段,“就薮(sǒu)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这又是一类人,属于江湖闲人、江湖散人。这些人和那些“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的又不一样。他们的荷尔蒙没有那么高,没有那么多愤世嫉俗的腔调。他就是在江河湖海边闲旷之处,将自己的情绪放得平平淡淡的,“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
这些江湖之士,本来应该与“山谷之士”是同一号人,庄子为什么要把他们区分开来呢?他们的确也有区别,就是山谷高,薮(sǒu)泽低。山谷高,是说他的人品、人格和志向,有这么一个“高”的着意处;薮泽低,处于江海之士,位置最低,水往低处流嘛,自己把自己放在很卑下的层面上,所以他心气就平。如果心气很高亢,那么是非、麻烦、怨气以及种种不平之气就难免出来了。所以“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这样的人就是归心于渔樵耕读,男耕女织。种种田,当当樵夫,当当渔夫,然后有空的时候,再在灯下读读书。很多士大夫被朝政上的是非麻烦弄得身心疲惫的时候,退一步,他就愿意过这种与世无争、没有是非的平淡生活。所以,庄子给这些人下的结论是,归于平淡,归于自然,“无为而已矣”。
没有经历过朝政是非、腥风血雨的人,是不知道渔樵耕读的愉悦和恬淡的。那些在血雨腥风中过来的人,就会有这样的感觉,就会向往这样的生活。
当年我被关在新都桥监狱里的时候,第一年、第二年满脑子就是出狱了以后到山里去,有两亩地,养一群鸡,养一头猪,再找一些书来看。当时心想,这样过日子多舒服啊。既避免了政治上的麻烦,又能怡养自己的性情。“无为而已矣”,人生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之后,最终还是觉得这个“无为而已矣”是最有滋味的,平平淡淡才是真。
有些顶级的成功人士,把公司交给职业经理人去打理,自己则经常到那些人迹罕至之处,或找一山林隐居起来,过点宁静的日子。商海如战场,中国的市场更是腥风血雨,最耗人心血啊。所以能回归江湖,享受“无为”,的确为一大事。
“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我们要闲暇,我们要避世,要回避社会上的种种麻烦,大家对这些应该是心向往之。特别是身心疲惫的人,或者是已经干出了一番事业的人,功成名遂身退,心萌退志,基本上都想走到这条路上来。但这是有前提的,那些青春年少的,还没有人到中年的,在事业上还没有经历过大的成败折腾的,你再怎么劝他,他也不会走这条路。因为在青年时期正是有所作为之时,年纪轻轻的,世事也不懂,养一身暮气也不好。何况学隐士也得有知识的本钱,文化的本钱,阅历的本钱。你什么都没有,想去隐居,那山里长大的青年人不都个个是隐士了。不过,我如今就在打这个妄想了。唉,还是回到四川,在山里边找个林木秀美之处。辛苦了一辈子,也该休息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