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若夫不刻意而高”,我们应该使自己高明起来,高尚起来,但是千万别刻意为之。“无仁义而修”,我们都要行仁义,但是不要天天在嘴巴上空谈。只要你在行仁义,仁义就没有离开你。我们身语意三业的活动,无处不释放出仁义的光辉来。六祖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的确是这样的。
“无功名而治”,天下大治,但是又不显出我的本事,好像我没有去立功,也没有去立名,但却能使天下大治,这多好啊。儒家讲“垂衣裳而天下治”,道家讲“无为而治”、“不言而教”,都讲身教重于言教。古代有的人不刻意建功立业,而用自己崇高无言的德行教化一方,这是有史可证的。“无江海而闲”,尽管我们未能闲居于江湖,我们还在社会上生活,也在上班,也在料理事情,但是,心态能达到“无江海而闲”,这多高明啊!“不道引而寿”,我们知道,现在海内外有很多活过一百岁的老人,他们既非道士,亦非和尚,也没有玩导引术之类的,可是,他们却比许多玩这些长寿之术的人长寿。
我认识一些玩导引术的老人,他们虔诚、认真地修丹道之术,但最多也只活了八十来岁,并没有活到百余岁。这段时间有关广西河池市长寿村的报导很多,那些百岁老人可从未学过导引术,连温饱都是勉强维持。一天两顿粗茶淡饭,为什么反而会长寿呢?
我手上这本《南华真经副墨》,前两天一位朋友送的,是明代著名的丹道大师陆西星先生,也就是陆潜虚先生所著。他是道家丹道派的东派始祖、创始人,是道教的一代宗师,与禅宗的憨山大师同时。他的这部《南华真经副墨》,我一看感觉就很好,看了好几遍。我把他讲的和我讲的对照来看,基本路子都是一样的。但是他讲得很简略,很多地方并没有更深入地展开,但我讲到了,讲得更详细。在看到这部书之前,我讲《庄子》没有比照,自己也不知道讲得怎么样。看了陆潜虚先生的这本书,我讲的能与他讲的合拍,所以自己讲庄子就更有底气了。
最近,有报道说海南岛一个村子,发现好多一百多岁的老人,被称为“中国第一长寿村”,在新疆又有多少百岁老人,在广西又有多少百岁老人,等等。这些长寿老人有一个共同特点,生活都是简朴的、贫穷的,也可以说是无知无识的。在这种相对贫困、闭塞的小社会里,他们没有功名去立,也没有刻意去追求高明,也不会有所谓的仁义去行,更没有去修炼丹道、导引术,但是他们却非常祥和,得享高寿。这恰恰就证明了庄子的高明之处,禅宗也无时无处不在讲这个事:放下,别执著啊!反复这样在讲。
当然,导引术和丹道两千年来对中国的中医学、养生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是有相当的积极意义的。庄子这里也并不是批评它,而是在批评“刻意”。庄子三十三篇中,本身就有不少对导引术的介绍和赞叹。
我们怎样使自己在漫不经心的时候,在日用动静之中,不去刻意就能高尚其事,这是很高妙的功夫。你不去修仁义,而本身就体现着仁义,所以“仁义”这两个字不好讲。程朱理学这么高明,但是在那个时代,乃至以后六百年的时间里,被很多人批评是伪道学。就是朱子在世的时候,反对他的声音也很强,当政者也曾多次说朱子是伪道学而加以打击。到了明代、清代,一直都有这样批评的声音。所以孟夫子说:“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并不是说外面有个仁义,有个精神指导我去走这条路,而是我走的这条路就是仁义之路,因为我的内在就是仁义。这个就跟禅宗提倡的“明心见性,任运自如”不谋而合了。
“无功名而治”,这是政治学上的至高境界。“无仁义而修”,也是在点出这么一种至高境界。在美学上、艺术上,中国人都提倡这种任运自然的至高境界。“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同样也是不露痕迹的至高境界。
总之,这种种分类的至高境界,最终都归结到下边“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无不有”,什么都有,但又无所执著;“无不忘”,什么都忘,但又什么都不会忘。什么都丢弃了,但什么都没有丢弃;什么都不占有,也什么都不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啊!
拥有一切的秘诀
1989年,南怀瑾先生派他的徒弟李省吾先生来看贾题韬老先生。贾老当时想,有南先生支持,就可以在青城山买一处地,搞一个禅修基地。到了青城后山,看中了一个地方,很便宜,两万多块钱可以买一个度假村,有几十间房,而且都是纯木头的结构。那时候两万块钱还是很值钱的,不像现在,你就是拿五百万也买不到那一片地。买下来以后,农民又说,后边还有五十亩林地,就在背后山坡上面,上风上水,给五千块钱就卖给你们。当时另外几个哥们儿就说,好,才五千块,买下五十多亩林地,太便宜了。我反对说,千万别买。为什么呢?因为你买下了,五十亩林地是你的了,你守不过来,就会有人来偷树,来砍树。如果不买的话,林地就是他的,他就会去守这个林子,保护这个林子。
我们看现在很多地方,只要不是当地老乡私人的,是公家的地方,包括我讲过的雾中山那个地方,老乡经常在偷树,经常都在砍树。稍微成材一点点,有的是名贵树木,拉到成都去就是几万元。他们自己拦腰砍了,一两百块钱就把木材卖掉了,多可惜啊。包括青城山,到现在都是这样,只要是自己的林地,谁去砍它?他绝对不会去砍。他防护得很紧,谁也砍不了,那是他的私有财产嘛。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占有了反而不是自己的,不占有反而是你的,对不对?那个地方我不买,难道它不是我的屏障吗?不是我的风景吗?它仍然是。你又没法把它圈起来,又没有修围墙,你能限制我去吗?能限制我的眼睛看风景吗?限制不了。你要想把峨眉山、青城山摆到广州城来,你花一万个亿也搬不动。但是花一点门票钱,花一点旅游费,你就可以在其中自在享受,还不用操心怎么去护理,多舒服。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若夫不刻意而高”,我们应该使自己高明起来,高尚起来,但是千万别刻意为之。“无仁义而修”,我们都要行仁义,但是不要天天在嘴巴上空谈。只要你在行仁义,仁义就没有离开你。我们身语意三业的活动,无处不释放出仁义的光辉来。六祖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的确是这样的。
“无功名而治”,天下大治,但是又不显出我的本事,好像我没有去立功,也没有去立名,但却能使天下大治,这多好啊。儒家讲“垂衣裳而天下治”,道家讲“无为而治”、“不言而教”,都讲身教重于言教。古代有的人不刻意建功立业,而用自己崇高无言的德行教化一方,这是有史可证的。“无江海而闲”,尽管我们未能闲居于江湖,我们还在社会上生活,也在上班,也在料理事情,但是,心态能达到“无江海而闲”,这多高明啊!“不道引而寿”,我们知道,现在海内外有很多活过一百岁的老人,他们既非道士,亦非和尚,也没有玩导引术之类的,可是,他们却比许多玩这些长寿之术的人长寿。
我认识一些玩导引术的老人,他们虔诚、认真地修丹道之术,但最多也只活了八十来岁,并没有活到百余岁。这段时间有关广西河池市长寿村的报导很多,那些百岁老人可从未学过导引术,连温饱都是勉强维持。一天两顿粗茶淡饭,为什么反而会长寿呢?
我手上这本《南华真经副墨》,前两天一位朋友送的,是明代著名的丹道大师陆西星先生,也就是陆潜虚先生所著。他是道家丹道派的东派始祖、创始人,是道教的一代宗师,与禅宗的憨山大师同时。他的这部《南华真经副墨》,我一看感觉就很好,看了好几遍。我把他讲的和我讲的对照来看,基本路子都是一样的。但是他讲得很简略,很多地方并没有更深入地展开,但我讲到了,讲得更详细。在看到这部书之前,我讲《庄子》没有比照,自己也不知道讲得怎么样。看了陆潜虚先生的这本书,我讲的能与他讲的合拍,所以自己讲庄子就更有底气了。
最近,有报道说海南岛一个村子,发现好多一百多岁的老人,被称为“中国第一长寿村”,在新疆又有多少百岁老人,在广西又有多少百岁老人,等等。这些长寿老人有一个共同特点,生活都是简朴的、贫穷的,也可以说是无知无识的。在这种相对贫困、闭塞的小社会里,他们没有功名去立,也没有刻意去追求高明,也不会有所谓的仁义去行,更没有去修炼丹道、导引术,但是他们却非常祥和,得享高寿。这恰恰就证明了庄子的高明之处,禅宗也无时无处不在讲这个事:放下,别执著啊!反复这样在讲。
当然,导引术和丹道两千年来对中国的中医学、养生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是有相当的积极意义的。庄子这里也并不是批评它,而是在批评“刻意”。庄子三十三篇中,本身就有不少对导引术的介绍和赞叹。
我们怎样使自己在漫不经心的时候,在日用动静之中,不去刻意就能高尚其事,这是很高妙的功夫。你不去修仁义,而本身就体现着仁义,所以“仁义”这两个字不好讲。程朱理学这么高明,但是在那个时代,乃至以后六百年的时间里,被很多人批评是伪道学。就是朱子在世的时候,反对他的声音也很强,当政者也曾多次说朱子是伪道学而加以打击。到了明代、清代,一直都有这样批评的声音。所以孟夫子说:“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并不是说外面有个仁义,有个精神指导我去走这条路,而是我走的这条路就是仁义之路,因为我的内在就是仁义。这个就跟禅宗提倡的“明心见性,任运自如”不谋而合了。
“无功名而治”,这是政治学上的至高境界。“无仁义而修”,也是在点出这么一种至高境界。在美学上、艺术上,中国人都提倡这种任运自然的至高境界。“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同样也是不露痕迹的至高境界。
总之,这种种分类的至高境界,最终都归结到下边“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无不有”,什么都有,但又无所执著;“无不忘”,什么都忘,但又什么都不会忘。什么都丢弃了,但什么都没有丢弃;什么都不占有,也什么都不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啊!
拥有一切的秘诀
1989年,南怀瑾先生派他的徒弟李省吾先生来看贾题韬老先生。贾老当时想,有南先生支持,就可以在青城山买一处地,搞一个禅修基地。到了青城后山,看中了一个地方,很便宜,两万多块钱可以买一个度假村,有几十间房,而且都是纯木头的结构。那时候两万块钱还是很值钱的,不像现在,你就是拿五百万也买不到那一片地。买下来以后,农民又说,后边还有五十亩林地,就在背后山坡上面,上风上水,给五千块钱就卖给你们。当时另外几个哥们儿就说,好,才五千块,买下五十多亩林地,太便宜了。我反对说,千万别买。为什么呢?因为你买下了,五十亩林地是你的了,你守不过来,就会有人来偷树,来砍树。如果不买的话,林地就是他的,他就会去守这个林子,保护这个林子。
我们看现在很多地方,只要不是当地老乡私人的,是公家的地方,包括我讲过的雾中山那个地方,老乡经常在偷树,经常都在砍树。稍微成材一点点,有的是名贵树木,拉到成都去就是几万元。他们自己拦腰砍了,一两百块钱就把木材卖掉了,多可惜啊。包括青城山,到现在都是这样,只要是自己的林地,谁去砍它?他绝对不会去砍。他防护得很紧,谁也砍不了,那是他的私有财产嘛。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占有了反而不是自己的,不占有反而是你的,对不对?那个地方我不买,难道它不是我的屏障吗?不是我的风景吗?它仍然是。你又没法把它圈起来,又没有修围墙,你能限制我去吗?能限制我的眼睛看风景吗?限制不了。你要想把峨眉山、青城山摆到广州城来,你花一万个亿也搬不动。但是花一点门票钱,花一点旅游费,你就可以在其中自在享受,还不用操心怎么去护理,多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