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近日,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交易,发行价为18.18港元/股。作为消费电子产业链上的关键零部件制造商,蓝思科技也是全球首批可量产AI眼镜和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的企业之一,上市首日股票高开高走,截至18日收盘已达到20.80港元/股,市值达到1091亿港元。
“玻璃大王”发力智能终端
公开资料显示,蓝思科技主营业务涵盖玻璃盖板、金属中框等结构件和功能模组以及整机装配,是苹果、小米、Meta等消费电子企业和特斯拉、理想等汽车企业的重要供应商。早在2002年,蓝思科技便率先将特种玻璃应用于手机防护屏,引发行业变革,随后又在业内首创将陶瓷、蓝宝石、3D玻璃等材料应用于智能手机与可穿戴设备,由此确立行业地位。
但“只做玻璃”难以支撑未来增长。近年来,蓝思科技不断推动产品结构多元化,从消费电子延伸至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XR头显等新兴终端领域。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公司主营收入中,智能手机及电脑类产品仍占82.6%;而智能汽车业务占比为8.5%,AI眼镜、机器人等未来型业务则尚处于早期布局阶段。
缘何开辟新赛道?此次递交的招股书数据显示,蓝思科技所属的消费电子结构件行业位于制造产业链中游,是连接材料创新与终端整机的重要环节。行业对上游依赖材料性能提升,对下游则高度绑定品牌整机客户,技术更新迭代迅速、交付标准高。这也意味着蓝思科技也实力将业务向下游延伸。
与此同时,AI眼镜作为快速增长的新兴智能硬件品类,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长逾两倍,首次突破200万副。预计到2029年,全球智能手机结构件及模组市场规模将达509亿美元,AI眼镜/XR头显相关结构件市场将达17亿美元,2025年起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3.4%。在此背景下,行业高速增长的潜力也自然吸引蓝思科技的转向。
上市背后的“增长”焦虑
记者注意到,此次蓝思科技计划通过H股发行募资近48亿港元,资金将主要投向海外制造基地扩建、自动化产线升级以及新材料研发平台建设。眼下,公司已在中国、越南、墨西哥布局九大制造园区,其中部分产线服务苹果等海外客户。然而,全球布局之下,蓝思科技收入仍呈现一些隐忧。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内地市场为蓝思科技贡献了289.18亿元,占总营收的41.4%;第一大客户苹果带来的营收高达345.67亿元,占比49.5%。尽管这一比例相较2022年有所下降,但客户依赖问题仍然存在。不仅如此,公司提示当前境外市场亦受地缘政治、汇率波动、出口管制等多重因素影响,海外扩张路径仍存挑战。
具体来看,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年复合增长率为22.3%,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20.8%,但毛利率自2022年的18.3%下滑至2024年的14.6%,盈利质量承压明显。随着客户议价权增强、原材料价格波动以及新业务拓展初期投入加大,蓝思科技“增收不增利”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缓解。
在备受期待的新增长曲线上,成果还在酝酿之中。以智能汽车为例,2024年相关业务收入为59.35亿元,仅占比8.5%。在人形机器人、AI眼镜/XR头显及智慧零售终端等领域,蓝思科技已展开多点布局,像是与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合作,提供核心零部件量产与整机装配服务,打通AI眼镜/XR设备镜架、镜片、功能模组到整机装配的全链条能力。
目前,这些“新兴”业务尚未在财务报表中体现明显贡献。这也意味着,从玻璃盖板切入,到多材料模组平台化布局,蓝思科技虽然完成了中国制造企业在消费电子领域的“链条升级”,但能否在AI与智能汽车的浪潮中摆脱“果链依赖”,将决定其未来是否能继续领跑行业,港股融资起码是它开辟新业务的重要资金来源。
文 | 记者 许张超 实习生 林泓玥
图 | 招股书截图
近日,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交易,发行价为18.18港元/股。作为消费电子产业链上的关键零部件制造商,蓝思科技也是全球首批可量产AI眼镜和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的企业之一,上市首日股票高开高走,截至18日收盘已达到20.80港元/股,市值达到1091亿港元。
“玻璃大王”发力智能终端
公开资料显示,蓝思科技主营业务涵盖玻璃盖板、金属中框等结构件和功能模组以及整机装配,是苹果、小米、Meta等消费电子企业和特斯拉、理想等汽车企业的重要供应商。早在2002年,蓝思科技便率先将特种玻璃应用于手机防护屏,引发行业变革,随后又在业内首创将陶瓷、蓝宝石、3D玻璃等材料应用于智能手机与可穿戴设备,由此确立行业地位。
但“只做玻璃”难以支撑未来增长。近年来,蓝思科技不断推动产品结构多元化,从消费电子延伸至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XR头显等新兴终端领域。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公司主营收入中,智能手机及电脑类产品仍占82.6%;而智能汽车业务占比为8.5%,AI眼镜、机器人等未来型业务则尚处于早期布局阶段。
缘何开辟新赛道?此次递交的招股书数据显示,蓝思科技所属的消费电子结构件行业位于制造产业链中游,是连接材料创新与终端整机的重要环节。行业对上游依赖材料性能提升,对下游则高度绑定品牌整机客户,技术更新迭代迅速、交付标准高。这也意味着蓝思科技也实力将业务向下游延伸。
与此同时,AI眼镜作为快速增长的新兴智能硬件品类,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长逾两倍,首次突破200万副。预计到2029年,全球智能手机结构件及模组市场规模将达509亿美元,AI眼镜/XR头显相关结构件市场将达17亿美元,2025年起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3.4%。在此背景下,行业高速增长的潜力也自然吸引蓝思科技的转向。
上市背后的“增长”焦虑
记者注意到,此次蓝思科技计划通过H股发行募资近48亿港元,资金将主要投向海外制造基地扩建、自动化产线升级以及新材料研发平台建设。眼下,公司已在中国、越南、墨西哥布局九大制造园区,其中部分产线服务苹果等海外客户。然而,全球布局之下,蓝思科技收入仍呈现一些隐忧。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内地市场为蓝思科技贡献了289.18亿元,占总营收的41.4%;第一大客户苹果带来的营收高达345.67亿元,占比49.5%。尽管这一比例相较2022年有所下降,但客户依赖问题仍然存在。不仅如此,公司提示当前境外市场亦受地缘政治、汇率波动、出口管制等多重因素影响,海外扩张路径仍存挑战。
具体来看,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年复合增长率为22.3%,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20.8%,但毛利率自2022年的18.3%下滑至2024年的14.6%,盈利质量承压明显。随着客户议价权增强、原材料价格波动以及新业务拓展初期投入加大,蓝思科技“增收不增利”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缓解。
在备受期待的新增长曲线上,成果还在酝酿之中。以智能汽车为例,2024年相关业务收入为59.35亿元,仅占比8.5%。在人形机器人、AI眼镜/XR头显及智慧零售终端等领域,蓝思科技已展开多点布局,像是与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合作,提供核心零部件量产与整机装配服务,打通AI眼镜/XR设备镜架、镜片、功能模组到整机装配的全链条能力。
目前,这些“新兴”业务尚未在财务报表中体现明显贡献。这也意味着,从玻璃盖板切入,到多材料模组平台化布局,蓝思科技虽然完成了中国制造企业在消费电子领域的“链条升级”,但能否在AI与智能汽车的浪潮中摆脱“果链依赖”,将决定其未来是否能继续领跑行业,港股融资起码是它开辟新业务的重要资金来源。
文 | 记者 许张超 实习生 林泓玥
图 | 招股书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