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

俚人


Listen Later

俚人当时分布在今两广、湘南等山地,大部分俚人已和汉人杂居同为国家编户。逃役的汉人,“年及应输”(《宋书·良吏。 徐豁传》),便往往逃入俚人村落。历史的记载里说:“俚人则质直尚信”,“皆重贿轻死,唯富为雄。巢居崖处,尽力农事。刻木以为符契,言誓则至死不改”(《隋书·地理志》。可见俚族内部虽然已经贫富分化,但风俗习惯还是比较纯朴的。东晋、南朝的统治阶级为了统治俚族人民,往往拉拢他们的酋豪渠帅,来担任州郡官吏,所谓“又岭外酋帅,因生口(奴隶买卖)、翡翠、明珠、犀象之饶,雄于乡曲者,朝廷多因而署之,以收其利”(《隋书·食货志》。郡县的地方政权,往往操纵在酋豪渠帅手里,东晋、南朝政权对这些郡县,也只是“羁縻而已,未能制服其民”(《魏书·司马睿传》)。东晋、南朝对这个地区进行剥削,也不是采用田租货调等形式,“诸蛮陬俚洞,沾沐王化者,各随轻重,收其赕物,以裨国用”(《隋书·食货志》。俚族人民所受南朝政府的剥削,虽较汉族的编户为轻,但有时也很沉重。如“中宿县(今广东清远)俚民课银,一子丁输南称半两”。中宿县并不产银,俚民得向市上去购银,“俚民皆巢居鸟语”,不懂买卖,每碰到要购银输课,就逃不了被商贾剥削的一关。因此表面上看来,“官所课甚轻”,而实际却是“民以所输为剧”(《宋书·良吏·徐豁传》)。所以州郡官也替俚民说话,请改计丁课银为计丁课米。东晋、南朝时期, 广、湘地区爆发了无数次农民起义,常常有俚民参加。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魏晋南北朝史By 妙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