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战场上,沈田子与傅弘之引领仅一千多北府勇士,利用敌方轻敌突袭而大获全胜。王镇恶挺身而出,在江南建立战功之余,却财色并祸搅动军心,危险四伏。刘裕的正确决断及中原百姓的无私贡献共铸辉煌,但政治野心与私利亦在胜利后浮现。哪些是真正的忠诚?又有谁被权力与金银蒙眼?层层冲突交织的故事告诫我们,背后胜利的代价过于纷繁复杂。
晋军北伐南燕、后秦,都取得胜利,固然由于战士的英勇战斗,刘裕的指挥正确,但更重要的是中原人民的支援。如刘裕伐南燕时,“河北居民荷戈负粮至者,日有数千”(《宋书·武帝纪》)。及伐后秦,当王镇恶、檀道济等前锋挺进得过快,到了漳关为秦兵所拒时,由于“悬军远人,转输不充”,“将士乏食”。王镇恶亲自到弘农(今河南灵宝北)去动员百姓捐献粮食,“百姓竞送义粟”,使晋军“军食复振”(《宋书·王镇恶传》)。正是中原地区人民的积极支援,保证了刘裕两次北伐的胜利。
刘裕收复关中以后,流寓关中的陇右流民,都希望他继续出兵收复陇右。由于刘裕留在建康代掌枢要的尚书左仆射刘穆之病死,政权有旁落到他人手中的危险,因此,他在长安只停留两个多月,就急于返回江南。三秦父老听说他要离开长安,流着眼泪到他那儿挽留他,向他诉说:“残民不沾王化,于今百年,始睹衣冠,人人相贺。长安十陵,是公家坟墓;咸阳宫殿,是公家室宅(长安十陵,咸阳宫殿,皆汉家故迹,裕为刘氏子孙,故三秦父老以是为言而留之),舍此,欲何之乎?"(《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可见关中人民对刘裕是如何寄以期望,而刘裕的行止却终究使他们失望了。
刘裕这次攻灭后秦,将领中王镇恶、沈田子之功居多。王镇恶是前秦丞相王猛的孙子。十三岁时,苻坚败亡,他随叔父王曜流寓江南,客居荆州。后来为刘裕所赏识,刘裕杀刘毅,王镇恶立了大功。刘裕出兵伐后秦,因为王镇恶从少生长关中,故以镇恶为龙骧将军,带领先头部队北伐关中。攻下长安之后,“抚慰初附,号令严肃,百姓安堵”。但王镇恶为人贪财爱钱,“是时关中丰全,仓库殷积,镇恶极意收敛子女玉帛,不可胜计”(《宋书· 王镇恶传》)。这时有人向刘裕密告王镇恶收藏姚泓专用的车子,有做皇帝的野心。刘裕派人秘密调查这桩事,王镇恶把车上的金银都剔下来了,而把车子丢弃在墙边。这说明王镇恶贪财,而不是政治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