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那些事儿

李叔同丨比苏轼走得更远,富贵才华风流后的大境界!


Listen Later

今天讲讲李叔同。先来看几幅画像吧:“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丰子恺在《怀李叔同先生》中对于李叔同当时在上海时的模样描述。

李先生在日本时,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我见过他当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像一个西洋人。”这是丰子恺在《怀李叔同先生》中对于李叔同留学时模样的描述。

他与一众的僧侣挤在一间拥挤的禅房里。他于河边采水,以鲜竹漱牙,一条破旧的毛巾擦脸。夏丏尊想替他换,可他却只道“用得很好”、“这个好”、“都很好”。他出家24年,生活用品绝大多数都是出家前带去的,一件僧衣缝缝补补穿了十数年,布丁还都是从垃圾堆里捡回去的破布条。这是他的昔日同事、终身好友夏丏尊描述出家后的模样。

李叔同是一个很难定义的大师,他是音乐大师,曾谱写下《送别》、《清凉》、《世梦》等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他是文学大师,曾在上海组建“城南文社”,留下诗词作品《诗钟汇编初集》;他是书法大师,早年书法蕴藉有味,行笔稳健,骨力独具,在出家之后,更形成了恬淡静穆、退却烟火气的“弘体”书风。他是教育大师,桃李天下,弟子众多,漫画家丰子恺、国画大师潘天寿、音乐教育家吴梦非、书画家钱君陶、著名音乐家刘质平、画家李鸿粱,还有诸多被他影响的文艺青年。而更为人们所了解的便是他佛教徒的身份,自从李叔同在杭州定慧寺披剃为僧后,精研禅学,弘扬佛法。终其一生,他以常人所难以企及的真诚和热切创作出大量的艺术作品,用一颗悲悯高尚的慈悲心普度芸芸众生。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民国那些事儿By 宸冰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