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在经历了一场艰难的选举之后,德国总理默茨在当选后的翌日(5月7日)就展开了外交之旅,到访的第一站是巴黎。实际上,默茨刚刚在德国联邦议院的选举中经历了一场非凡的考验。在原本只是例行公事的这场选举中,默茨却在第一轮投票中意外失利,引发多方担忧并震撼欧洲。后经联邦议院修改议事规则,这位保守派领导人才得以在当天举行的第二轮投票中当选,令整个欧洲释然。此一事件暴露了这位保守党领袖及其与社民党组成的联盟在政治上的脆弱性。当选后,默茨面临着多重艰巨挑战。我们在今天的本节目中,请长期生活在德国、深谙德国政治生活并对国际事务颇有见解的“欧洲之声”社长廖天琪女士来谈谈她对本次德国大选及其意义的看法。
法广:本次德国选举出人意料地一波三折。原本已成定局的胜利局面却险些丢失。您如何解读此一事件?
廖天琪:基民盟的在大选中胜出,由其党主席默茨跟社民党谈判,组成联合政府,并各自在自己的党内推举各部会的部长,最后临门一脚就是在联邦议会中进行对总理的投票,联合党本来有微弱多数(328票),这样的投票只是走过场,应当一举通过。结果正如您所说的,第一轮议会投票,默茨竟然被自己党内或同盟的社民党的某些议员背叛,仅获得310票,没达到超过半数的316票,马失前蹄。这表示联合政府里有18名议员是不赞成或反对他的。此事震惊国际,最后经过临时动议,几小时后进行第二轮投票,才算以325票通过。
对于这次政坛「意外」,媒体有诸多诠释,主要的是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默茨不是众望所归的领袖,今后治国理政将遇到诸多困难,警告他未来要具有妥协和包容的态度面对异议;另一种说法指出这是民主制度的特性,政治家忠于理念而非领袖。这些看法都对,我个人的观察是,默茨以往的经历,不论是曾经从政并跟当年梅克尔总理竞争而落败,后改为经商成功,成为身家上亿的富人,梅克尔总理2021年下任之后,他才复出政坛。默茨虽具有能进能退的性格,但遇事不够沉着冷静,当年他在与梅克尔的对垒中失败,愤而弃政从商。东山再起之后,其言辞之间还是带着新仇旧恨的意味,可以看出他胸襟不够开阔,肚里不能撑船。他的政治理念保守稳重,有时候也走机会主义路线,这从他选举前,在非法移民问题上,借箭极右的选择党的支持,可以看出他并非总是立场坚定的。
不过,默茨作为政治领袖虽然有些缺点和不足之处,但是从这第一次议会投票未通过的表现来看,德国政治家不是「愚忠」,不当yes man应声虫的态度,是值得称许的。第二轮投票通过,表示议员们尽管意见不同,还是能顾全大局,在如今世局动荡,欧洲和德国面临挑战之际,愿意妥协,让新政府尽快成立,担起责任,却也是值得赞许的。
法广:默茨当选后的翌日便展开外访,到访的首站是巴黎。此举传递了怎样的信息?
廖天琪:由于美国川普总统制造的世界乱局,欧洲面临单独面对俄乌战争的困局、北约会否遭美国退群、欧盟/欧洲在川普摇摆关税威胁下观望等待,凡此种种因素,使得欧洲具有深切的危机感。德国上届政府在国际上的表现十分低调,乏善可陈。德国的经济三年以来进入负增长,这是战后从未有的衰败现象。如今有了新政府,而且众所周知,原来束缚政府的「债务刹车」法令也已经解除,新政府可以放手借贷,手中将拥有大量资金来源,能够放手一搏,因此欧盟国家都翘首以待柏林的新动向。
德法两国是欧盟里的大国,虽然上届朔尔茨总理有点腼腆被动, 然而数十年来两国一向交好。提起德法之间的友谊,二战后法国戴高乐总统和德国阿德诺总理相拥吻颊、八十年代法总统密特朗和德国科尔总理手牵手、甚至前几年马克龙和梅克尔的亲热贴脸,这些图像都会映入人们的眼帘,双方政治领袖之间亲切的肢体语言,传递了两国之间情感上的羁绊。默茨当选数小时之后就开展外交攻势,第一站就是巴黎。5月7日上午他先跟马克龙总统在爱丽舍宫会面,双方就关税、欧洲安全防务、俄乌战争等议题进行商谈。二位政治家十分亲切并务实地进行会谈,并面向媒体,表达了团结、相互守望、共赴时艰的决心。下午默茨就去了波兰见图斯克总理,因为波兰在俄乌战争第一线,受到到直接冲击更甚于别国。而德国对波兰在历史上的歉疚感也是始终存在的,两国之间有着纠结的情感,当年德国总理布兰德在华沙一跪,表达了对纳粹犯罪的真诚忏悔。这次新总理默茨第一时间去到华沙,主要是跟波兰谈俄乌战争的未来布局和军事方面的继续合作。
法广:德国新总理及其内阁在国内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廖天琪:默茨在选前就许诺要收紧移民政策,他于一月底二月初在议会提出动议,要在德国边境加强管制,主要是:拒绝没有合法入境证件的外国人进入德国、将境内被判决必须递解出境的外国人强制驱逐出境、在德国境内触法犯法的外籍犯罪份子必须离境。这个动议在国会中得到极右翼的选项党的支持而通过,他因此遭到非议,认为他有嫌疑未来会跟选项党合作。其实德国的移民政策以往实在太过宽松,大量涌进德国的外来「难民」,除去战争难民是没有争议之外,其他来自中东、北非和巴尔干半岛的多半是「经济难民」,而且往往是年轻甚至是未成年的男性,他们来自伊斯兰文化,有些是来自长年战火纷飞的地区如叙利亚、阿富汗地区,那里的人,经历暴力、流血、压迫、欺凌,一旦到了自由地区,反而不知道法治礼教和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特别是不尊重女性。近期许多起以汽车撞人或持凶器无差别杀人的案例,皆是来自这些地区的难民,引起社会的震动、警觉和反感。新政府在内政上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处理「移民、难民」问题。
默茨上任第一天,内政部长就宣布要在边境加强管制,拒绝并遣返非法移民。此举令邻国不满,当默茨在波兰访问时,波兰的总统图斯克就表达了他的疑虑,默茨再三表示,这个政策将同欧盟国家共商对策,不会进行单边处理。
另外,德国这几年的经济下行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官僚主义非常严重。许多基本建设如桥梁、道路、铁路公路,乃至于学校里和公众界的公共设施都年久失修,有些到了岌岌可危的状态;还有国防安全问题,由于多年来经费裁剪,德国的国防和军力减弱倒退。俄乌战争爆发,这个问题尤其凸显,在欧洲一般都认为俄罗斯解决了乌克兰之后,就要开始对付其他国家,因此安全防务也提到议事日程上了。
法广:在国际问题上,与其前任相比,默茨都有哪些不同之处?
廖天琪:欧盟已经是一个整体,因此许多问题如移民,国防安全,甚至经济社会问题德国都不会自说自活,而会跟欧洲盟友同步商议,求取达到共识,齐头并进。即便大西洋联盟,跟美加等国,甚至亚洲国家,德国都会采取合作共赢的方针,这跟川普那种目中无人,美国优先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
德国上届政府实在是流年不利,2021年年底上位的朔尔茨政府是个三党联盟,刚接手政权不到三个月俄乌战争就开打,令新政府措手不及,而那时新冠疫情的震荡尚未结束,没有天时;还有三党联盟的政府结构,导致争执不休,没有人和,加上多年累积的老大难问题,故而无法撑起局面。德国整体开始下滑,在国际、在欧盟都发挥不了原来领头羊的角色。虽然对乌克兰朔尔茨政府始终如一地支持,但是面对战争带来的能源危机,德国首当其冲,北溪二号油管建好了,尚未投产就关闭,而核能又因上届政府的决定而被迫于2023年4月全面下马,德国的能源一时飙升,普通百姓都能感觉到物价上涨,通胀提高,而公共设施亦败坏,交通运输落后脱节。近几年德国的铁路运输成了笑话,火车误点的比率高达40%。可以说出门赴约误点是常态,准时是意外,一切都是德铁在造孽。
如今,如上所說,多年来政府预算被「债务煞车」捆住了手脚,哪里都缺乏经费,现在开禁,政府将借贷一千亿欧元,其中一半投入国防安全,另一半投入社会上的各种设施和投资,人们忽然看到了新的变革将启动,人心感到振奋。欧洲盟国也期待德国能更多地介入欧洲乃至国际事务。
话说默茨刚从波兰回来,正赶上5月8日欧洲庆祝二战胜利80年周年,这给欧洲各国一种刷新历史、同仇敌忾的气势。5月10日,风尘仆仆的默茨又会同英国首相史坦莫和刚分手的法国马克龙和波兰总理图斯克一同到乌克兰去跟泽连斯基会面,向他表示团结支持的意向,并向普京发出警告,要求双方停火30天,坐下来谈判,若拒绝将有严惩。估计普京「不跪」,不会接受胁迫。即便如此,难得欧洲重要国家在此历史性的日子,如此一致地表态支持乌克兰,至少能压制一下俄罗斯因获习近平前来参加莫斯科「卫国战争」胜利80年,跟欧洲的庆祝打擂台的气焰。
上届朔尔茨总理说:「不能让俄罗斯赢这场战争」,那么新总理默茨在这个问题上是萧规曹随,也将继续支持乌克兰。 至于对那个反复无常大西洋彼岸的川普,默茨也跟他通了话,提出要共同解决关税的摩擦冲撞。因此,世局如今虽然更加紊乱,但是欧洲人开始警觉,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改变了,经贸秩序已被颠覆,气候变化加剧,全球化受到挑战,此时此刻人们期盼有一个果断、强有力的政府来挑起重担。这一周,默茨有一个很耀眼的开头,我们且看他下一步。
法广:默茨当政之后的德国,是否将会在对华立场上有所变化?
廖天琪:2023年朔尔茨联合执政的政府公布了一个《对华战略》文件,这是德国首次正式发布这样的策略性政府公告,提出对华的三种定位——经济竞争者、制度性对手、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合作伙伴。其中强调德国的对华政策是和欧盟一致,而不是双边的。其实这份文件的基本精神有些不协调,因为总理社民党的朔尔茨希望一如既往对华建立良好的经济关系,而绿党外长则强调人权议题,这两者难以相容。
出于政治制度、对人权认知、国际秩序理念的差异,德国将中国定义为「制度性对手」,表示要在可持续发展、全球卫生、安全和军控方面保持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呼吁在一些关键领域对华「去风险」「降依赖」。
《中国战略》表明:德国应在经济上采取对冲战略,避免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选边站;在价值观和安全战略上则选择美国一边;在中欧关系方面,选择与欧洲伙伴国家站在一起;在气候、国际组织改革等全球议题上,与中美保持「等距离」。在德国政府看来,中美关系走向敌对和中俄战略伙伴关系过于紧密,均与德国的安全利益不符,尤其是随着乌克兰危机的深化发展,中俄关系的走向,直接关乎德国和欧洲的战略安全。
这份文件是两年之前制定的,它对德中之间的贸易的确有一些遏制效果,许多中小企业想建立跟中国的商贸关系,却处处受到德国政府的掣肘。其他民间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看不出有什么具体的负面影响。然而川普2.0以来,美国和欧洲盟友之间的信任关系遭到大幅度破坏,美国对俄罗斯的态度趋于暧昧,对中国更是令人雾里看花。 因此默茨政府未来对华政策也会随着欧洲改变,对美国持保留态度,而积极地向中国方面伸出橄榄枝,寻求合作伙伴,并放松「制度性对手」的叙事。我们看到川普的单边保护主义,打压讹诈自由世界的盟友,却对独裁者普京、习近平笑脸相迎,这种新帝国主义的做法,只能把盟友推向原来的制度性对手——中国。
不过川普毕竟是国际政坛的「恶性意外」,欧洲的民主国家不会因此放弃自己的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而去追风独裁,但是从经济利益角度和对地缘政治安全的考量,德国和欧洲的对华政策很可能会放软,并且重新调整。
在经历了一场艰难的选举之后,德国总理默茨在当选后的翌日(5月7日)就展开了外交之旅,到访的第一站是巴黎。实际上,默茨刚刚在德国联邦议院的选举中经历了一场非凡的考验。在原本只是例行公事的这场选举中,默茨却在第一轮投票中意外失利,引发多方担忧并震撼欧洲。后经联邦议院修改议事规则,这位保守派领导人才得以在当天举行的第二轮投票中当选,令整个欧洲释然。此一事件暴露了这位保守党领袖及其与社民党组成的联盟在政治上的脆弱性。当选后,默茨面临着多重艰巨挑战。我们在今天的本节目中,请长期生活在德国、深谙德国政治生活并对国际事务颇有见解的“欧洲之声”社长廖天琪女士来谈谈她对本次德国大选及其意义的看法。
法广:本次德国选举出人意料地一波三折。原本已成定局的胜利局面却险些丢失。您如何解读此一事件?
廖天琪:基民盟的在大选中胜出,由其党主席默茨跟社民党谈判,组成联合政府,并各自在自己的党内推举各部会的部长,最后临门一脚就是在联邦议会中进行对总理的投票,联合党本来有微弱多数(328票),这样的投票只是走过场,应当一举通过。结果正如您所说的,第一轮议会投票,默茨竟然被自己党内或同盟的社民党的某些议员背叛,仅获得310票,没达到超过半数的316票,马失前蹄。这表示联合政府里有18名议员是不赞成或反对他的。此事震惊国际,最后经过临时动议,几小时后进行第二轮投票,才算以325票通过。
对于这次政坛「意外」,媒体有诸多诠释,主要的是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默茨不是众望所归的领袖,今后治国理政将遇到诸多困难,警告他未来要具有妥协和包容的态度面对异议;另一种说法指出这是民主制度的特性,政治家忠于理念而非领袖。这些看法都对,我个人的观察是,默茨以往的经历,不论是曾经从政并跟当年梅克尔总理竞争而落败,后改为经商成功,成为身家上亿的富人,梅克尔总理2021年下任之后,他才复出政坛。默茨虽具有能进能退的性格,但遇事不够沉着冷静,当年他在与梅克尔的对垒中失败,愤而弃政从商。东山再起之后,其言辞之间还是带着新仇旧恨的意味,可以看出他胸襟不够开阔,肚里不能撑船。他的政治理念保守稳重,有时候也走机会主义路线,这从他选举前,在非法移民问题上,借箭极右的选择党的支持,可以看出他并非总是立场坚定的。
不过,默茨作为政治领袖虽然有些缺点和不足之处,但是从这第一次议会投票未通过的表现来看,德国政治家不是「愚忠」,不当yes man应声虫的态度,是值得称许的。第二轮投票通过,表示议员们尽管意见不同,还是能顾全大局,在如今世局动荡,欧洲和德国面临挑战之际,愿意妥协,让新政府尽快成立,担起责任,却也是值得赞许的。
法广:默茨当选后的翌日便展开外访,到访的首站是巴黎。此举传递了怎样的信息?
廖天琪:由于美国川普总统制造的世界乱局,欧洲面临单独面对俄乌战争的困局、北约会否遭美国退群、欧盟/欧洲在川普摇摆关税威胁下观望等待,凡此种种因素,使得欧洲具有深切的危机感。德国上届政府在国际上的表现十分低调,乏善可陈。德国的经济三年以来进入负增长,这是战后从未有的衰败现象。如今有了新政府,而且众所周知,原来束缚政府的「债务刹车」法令也已经解除,新政府可以放手借贷,手中将拥有大量资金来源,能够放手一搏,因此欧盟国家都翘首以待柏林的新动向。
德法两国是欧盟里的大国,虽然上届朔尔茨总理有点腼腆被动, 然而数十年来两国一向交好。提起德法之间的友谊,二战后法国戴高乐总统和德国阿德诺总理相拥吻颊、八十年代法总统密特朗和德国科尔总理手牵手、甚至前几年马克龙和梅克尔的亲热贴脸,这些图像都会映入人们的眼帘,双方政治领袖之间亲切的肢体语言,传递了两国之间情感上的羁绊。默茨当选数小时之后就开展外交攻势,第一站就是巴黎。5月7日上午他先跟马克龙总统在爱丽舍宫会面,双方就关税、欧洲安全防务、俄乌战争等议题进行商谈。二位政治家十分亲切并务实地进行会谈,并面向媒体,表达了团结、相互守望、共赴时艰的决心。下午默茨就去了波兰见图斯克总理,因为波兰在俄乌战争第一线,受到到直接冲击更甚于别国。而德国对波兰在历史上的歉疚感也是始终存在的,两国之间有着纠结的情感,当年德国总理布兰德在华沙一跪,表达了对纳粹犯罪的真诚忏悔。这次新总理默茨第一时间去到华沙,主要是跟波兰谈俄乌战争的未来布局和军事方面的继续合作。
法广:德国新总理及其内阁在国内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廖天琪:默茨在选前就许诺要收紧移民政策,他于一月底二月初在议会提出动议,要在德国边境加强管制,主要是:拒绝没有合法入境证件的外国人进入德国、将境内被判决必须递解出境的外国人强制驱逐出境、在德国境内触法犯法的外籍犯罪份子必须离境。这个动议在国会中得到极右翼的选项党的支持而通过,他因此遭到非议,认为他有嫌疑未来会跟选项党合作。其实德国的移民政策以往实在太过宽松,大量涌进德国的外来「难民」,除去战争难民是没有争议之外,其他来自中东、北非和巴尔干半岛的多半是「经济难民」,而且往往是年轻甚至是未成年的男性,他们来自伊斯兰文化,有些是来自长年战火纷飞的地区如叙利亚、阿富汗地区,那里的人,经历暴力、流血、压迫、欺凌,一旦到了自由地区,反而不知道法治礼教和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特别是不尊重女性。近期许多起以汽车撞人或持凶器无差别杀人的案例,皆是来自这些地区的难民,引起社会的震动、警觉和反感。新政府在内政上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处理「移民、难民」问题。
默茨上任第一天,内政部长就宣布要在边境加强管制,拒绝并遣返非法移民。此举令邻国不满,当默茨在波兰访问时,波兰的总统图斯克就表达了他的疑虑,默茨再三表示,这个政策将同欧盟国家共商对策,不会进行单边处理。
另外,德国这几年的经济下行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官僚主义非常严重。许多基本建设如桥梁、道路、铁路公路,乃至于学校里和公众界的公共设施都年久失修,有些到了岌岌可危的状态;还有国防安全问题,由于多年来经费裁剪,德国的国防和军力减弱倒退。俄乌战争爆发,这个问题尤其凸显,在欧洲一般都认为俄罗斯解决了乌克兰之后,就要开始对付其他国家,因此安全防务也提到议事日程上了。
法广:在国际问题上,与其前任相比,默茨都有哪些不同之处?
廖天琪:欧盟已经是一个整体,因此许多问题如移民,国防安全,甚至经济社会问题德国都不会自说自活,而会跟欧洲盟友同步商议,求取达到共识,齐头并进。即便大西洋联盟,跟美加等国,甚至亚洲国家,德国都会采取合作共赢的方针,这跟川普那种目中无人,美国优先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
德国上届政府实在是流年不利,2021年年底上位的朔尔茨政府是个三党联盟,刚接手政权不到三个月俄乌战争就开打,令新政府措手不及,而那时新冠疫情的震荡尚未结束,没有天时;还有三党联盟的政府结构,导致争执不休,没有人和,加上多年累积的老大难问题,故而无法撑起局面。德国整体开始下滑,在国际、在欧盟都发挥不了原来领头羊的角色。虽然对乌克兰朔尔茨政府始终如一地支持,但是面对战争带来的能源危机,德国首当其冲,北溪二号油管建好了,尚未投产就关闭,而核能又因上届政府的决定而被迫于2023年4月全面下马,德国的能源一时飙升,普通百姓都能感觉到物价上涨,通胀提高,而公共设施亦败坏,交通运输落后脱节。近几年德国的铁路运输成了笑话,火车误点的比率高达40%。可以说出门赴约误点是常态,准时是意外,一切都是德铁在造孽。
如今,如上所說,多年来政府预算被「债务煞车」捆住了手脚,哪里都缺乏经费,现在开禁,政府将借贷一千亿欧元,其中一半投入国防安全,另一半投入社会上的各种设施和投资,人们忽然看到了新的变革将启动,人心感到振奋。欧洲盟国也期待德国能更多地介入欧洲乃至国际事务。
话说默茨刚从波兰回来,正赶上5月8日欧洲庆祝二战胜利80年周年,这给欧洲各国一种刷新历史、同仇敌忾的气势。5月10日,风尘仆仆的默茨又会同英国首相史坦莫和刚分手的法国马克龙和波兰总理图斯克一同到乌克兰去跟泽连斯基会面,向他表示团结支持的意向,并向普京发出警告,要求双方停火30天,坐下来谈判,若拒绝将有严惩。估计普京「不跪」,不会接受胁迫。即便如此,难得欧洲重要国家在此历史性的日子,如此一致地表态支持乌克兰,至少能压制一下俄罗斯因获习近平前来参加莫斯科「卫国战争」胜利80年,跟欧洲的庆祝打擂台的气焰。
上届朔尔茨总理说:「不能让俄罗斯赢这场战争」,那么新总理默茨在这个问题上是萧规曹随,也将继续支持乌克兰。 至于对那个反复无常大西洋彼岸的川普,默茨也跟他通了话,提出要共同解决关税的摩擦冲撞。因此,世局如今虽然更加紊乱,但是欧洲人开始警觉,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改变了,经贸秩序已被颠覆,气候变化加剧,全球化受到挑战,此时此刻人们期盼有一个果断、强有力的政府来挑起重担。这一周,默茨有一个很耀眼的开头,我们且看他下一步。
法广:默茨当政之后的德国,是否将会在对华立场上有所变化?
廖天琪:2023年朔尔茨联合执政的政府公布了一个《对华战略》文件,这是德国首次正式发布这样的策略性政府公告,提出对华的三种定位——经济竞争者、制度性对手、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合作伙伴。其中强调德国的对华政策是和欧盟一致,而不是双边的。其实这份文件的基本精神有些不协调,因为总理社民党的朔尔茨希望一如既往对华建立良好的经济关系,而绿党外长则强调人权议题,这两者难以相容。
出于政治制度、对人权认知、国际秩序理念的差异,德国将中国定义为「制度性对手」,表示要在可持续发展、全球卫生、安全和军控方面保持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呼吁在一些关键领域对华「去风险」「降依赖」。
《中国战略》表明:德国应在经济上采取对冲战略,避免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选边站;在价值观和安全战略上则选择美国一边;在中欧关系方面,选择与欧洲伙伴国家站在一起;在气候、国际组织改革等全球议题上,与中美保持「等距离」。在德国政府看来,中美关系走向敌对和中俄战略伙伴关系过于紧密,均与德国的安全利益不符,尤其是随着乌克兰危机的深化发展,中俄关系的走向,直接关乎德国和欧洲的战略安全。
这份文件是两年之前制定的,它对德中之间的贸易的确有一些遏制效果,许多中小企业想建立跟中国的商贸关系,却处处受到德国政府的掣肘。其他民间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看不出有什么具体的负面影响。然而川普2.0以来,美国和欧洲盟友之间的信任关系遭到大幅度破坏,美国对俄罗斯的态度趋于暧昧,对中国更是令人雾里看花。 因此默茨政府未来对华政策也会随着欧洲改变,对美国持保留态度,而积极地向中国方面伸出橄榄枝,寻求合作伙伴,并放松「制度性对手」的叙事。我们看到川普的单边保护主义,打压讹诈自由世界的盟友,却对独裁者普京、习近平笑脸相迎,这种新帝国主义的做法,只能把盟友推向原来的制度性对手——中国。
不过川普毕竟是国际政坛的「恶性意外」,欧洲的民主国家不会因此放弃自己的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而去追风独裁,但是从经济利益角度和对地缘政治安全的考量,德国和欧洲的对华政策很可能会放软,并且重新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