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聽IC

【零碳未來】EP181:乘風逐浪:台灣海洋能藍圖 ft. 河海工程學系 臧效義教授、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 林鎮洲教授


Listen Later

在邁向2050淨零碳排的關鍵時刻,能源轉型成為各國競逐的焦點。當太陽能與風能在台灣已初具規模,另一股來自大海的龐大能量,也悄悄成為再生能源的新戰場——海洋能。

本集《零碳未來》,節目走訪位於基隆的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邀請河海工程學系 臧效義教授以及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 林鎮洲教授,深入剖析海洋能的定義、種類、全球趨勢與台灣現況。從波浪能、潮汐能、潮流能、洋流能,到溫差能、鹽差能與海洋生質能,海洋能的形式多樣,蘊藏潛力龐大。其中,潮流能與波浪能是全球主流發展項目,但台灣因地理條件,洋流能(特別是黑潮)與波浪能更具優勢,潮汐能反而受限於地形潛能較低。兩位專家指出,相較太陽能與風能,海洋能具備高能量密度與較高的容量因子,部分技術甚至可達24小時穩定發電。然而,海洋環境的腐蝕與生物附著,以及深水海事工程的經驗不足,使技術與經濟效益成為發展瓶頸。再加上海洋能屬高度資本密集型產業,初期建設動輒耗資數億,無論是變電站、海上平台或運維船隊,都需要政策大力扶持與產業鏈協作。

節目中,也比較了亞洲鄰國經驗:韓國積極投入潮差能與波浪能研發,已建成全球規模前列的潮汐發電站;日本則受政策限制,一開始就鎖定深水開發,發展方向與台灣不同。這些案例顯示,政府策略、資本投入與海洋工程技術,是決定海洋能能否快速商轉的關鍵。

在四面環海的台灣,海洋能不僅是能源多元化的選項,更是能源自主與減碳目標的重要一環。收聽本集《零碳未來》,讓我們一起認識海洋能的奧妙‧

 

海洋能測試場簡介及海氣象浮標即時資訊:http://140.121.102.170:8080/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永續聽ICBy IC之音竹科廣播|IC之音節目團隊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