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雙修

劉素雲老師:煩惱牽掛憂慮多,如何得清淨?


Listen Later

過平常人的日子

學習第三十二品經文,我發現「亦無希求,不希求想」, 這兩句話怎麼那麼像說我呢!哈哈,我又吹牛了。我真是這 麼想的,就實話實說吧。 
我是一個欲望極少的人,更沒有什麼奢望。我從來沒想 過我想怎樣怎樣,也從來沒有想過我要怎樣怎樣。我是典型的隨緣度日,沒什麼計劃,沒什麼安排。我喜歡過淡泊寧靜的日子。我最討厭勾心鬥角、爭名奪利,這樣的事情,我從來不沾邊。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一九八四年,我調到省政府工作,因我家住在平房,是個郊區,每天需要坐公車通勤。有一天,在車上巧遇我原來的一位老同事,她問我:你在哪上班?我告訴她:在省政府。 她問:你什麼門子調到省政府的?我答:沒門子。她不信, 說沒門子怎麼能調到省政府呢?我說:你看我像有門子的樣嗎?她又問:你現在啥級別?我告訴她:幹事。她說:你真笨,怎麼連個官也沒整上,那麼好的地方,讓你去白瞎了。 我說:我就是幹事的命。接著,她告訴我,她在某中學當教導主任。現在正在和一個人競爭校長職位。 
一年以後,有人告訴我,她腦中風不會說話了。幾年以後,有人告訴我,她走了,走得很痛苦,被病痛折磨了半年多。她比我大一歲,屬猴的,走的那年將近五十歲。我了解這位老同事,我們曾經在一起共事十幾年,她最大的嗜好就是爭官位。比如,她在學校當領導,書記、校長必須是她一人當。她當校長,再派個書記來,她是堅決不接納的。爭了幾十年,把命爭沒了,哪個官位是你的? 
本來無一物,你幹嘛非要把物尋? 
當今世界,生活節奏愈来愈快,人們的壓力愈來愈大。 現實情況是,生活水平愈來愈高,健康水平愈來愈低,幸福指數不盡人意。近幾年,有個比較突出的感覺,怎麼抑鬱症患者愈來愈多?而且大多是中、青年人。這種情況應該引起我們注意了。 
二十多年以前,我曾經抑鬱過,大約有四、五年時間吧, 只是那時我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怎麼好過來的?聽老法師講《無量壽經》好過來的。為什麼?幾十年的生活經歷,我尋物尋來了十萬個為什麼,找不到答案,在老法師講的《無量壽經》裡全部找到了答案。這個答案是什麼呢?原來是「本來無一物,我偏要把物尋」。這麼多年,我尋回來的全是煩惱,整天被煩惱包圍著,能不抑鬱,能不生病嗎? 
聽經明理了,我知道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虛假不實的, 緣生如幻,所以說本來無一物。《六祖壇經》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祖師的教誨,我們要會用!「常寂光裡無一物,你卻偏要把物尋,尋物不著生煩惱,你說可笑不可笑?」
聽經明理之後,我不再自尋煩惱了,我不再自己製造垃圾了。我學會反聞自性了,心不再為外境所轉,身心淨潔了。 特別是從二〇一八年到現在,三次寫複講《無量壽經》的講 稿和三次複講,佛力加持不可思議,真真的不可思議。這不是我個人的能力,我沒有這個本事。 
我現在深切的感受到,深入經藏,在智慧的大海裡遨游, 是一種多麼美妙的享受!在我這裡,外面沒有物,就是有物, 我也看不著。昔日是時時被萬物所纏繞,今日是一個物都看不著,真是今非昔比呀!這樣的生活才是真正念佛人的生活。 
經文中說,極樂菩薩「容容虛空。適得其中」。這裡說極樂菩薩的心量大如虛空,沒有邊際,空無一物。因為虛空是空無,因此十方剎土依空而生。自心也是如此。因為「無一物」,因此不落有邊;又因為「容萬物」,因此也不落空 邊。無一物而又容萬物,空有雙照;容萬物而又無一物,空有雙泯。這樣自然合乎中道。正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而生心,生心而無住,這就是中道之義。這是菩薩的境界。 
我們凡夫有幾多?就說眼前的吧,煩惱多、牽掛多,憂慮多。好了,別說多了,就我說的這三個多,對對號,你佔了幾個?恐怕都佔了吧?就這三個多纏繞著你,你還想作真 菩薩,簡直是異想天開。
凡夫有幾個做不到:「無一物」做不到。沒物去找物; 「容萬物」做不到。自己找回來的物又包容不了,心量小, 不說萬物了,就是一、二個能容得下,已經很不錯了;無住 
生心做不到;生心無住也做不到。生心就住,還不是一個住。 一會住這,一會住那。無住不能生心,生心不能無住,所以 空有雙照和空有雙泯也就做不到了。 
那我們怎麼辦?難道就甘心情願作凡夫嗎?不能!我們要作菩薩,不作菩薩怎麼去西方淨土。你若問我怎樣才能作菩薩?前幾節課講的西方極樂菩薩的妙德和真實功德,那不就是教大家怎樣學菩薩、怎樣作菩薩的方法嗎,你聽懂了嗎? 你把極樂菩薩的真實功德攝受為自己的功德,你不就是菩薩了嗎?如果你說,那是菩薩,我學不了。那我就只好無語了。 
你又想作菩薩,又不想學菩薩,那你只好繼續當你的凡夫。 本經有這樣三句經文,你注意到了嗎?這就是「咸為道慕。曠無他念。無有憂思」。如果我們心中仰慕和追求的, 都是無上道,哪裡還有什麼他念,還有什麼憂思?對我們修學淨土念佛法門的同修來說,「曠無他念」就是萬緣放下; 「咸為道慕」就是一念單提,單提一句阿彌陀佛佛號;「無有憂思」,當下一念就是!學習經教,要學以致用!
淨土持名念佛就是實相念佛。 
在第三十二品經文裡,說了八個「自然」。讀起來讓人感到舒服,想想為什麼會感到舒服呢?可能是「自然」就是 「自性」吧。「自」,就是自性,「然」就是清淨本然。自 性清淨本然稱為自然。自性的本然就是真如實相。因此,本 
經所說的「念道之自然」,就是持名念佛,念佛就是念實相。 所以我們說淨土持名念佛就是實相念佛。 
為什麼說持名念佛就是實相念佛? 
我們先來說說什麼是實相?實相有好多名字,不要換一個名字就不認識了。那實相還有什麼別的名字呢?舉幾個我們經常見到的。比如: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諦、法 界等等,都是實相的名字。
我們再來說說實相有什麼特點?經云:「實相無相無不相。」換個說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惟此獨實,不變不壞,故名實相。蕅益大師的說法是:「實相無二,亦無不二。」 
實相究竟是什麼?用通俗的話說,實相就是我們大家所 熟悉的正報和依報。正報是什麼?正報就是我們自己,也就 是眾生的身心。眾生的身心是怎麼來的?是依過去的業因而 感召得來果報正體,也就是眾生的五蘊假合之身,稱為正報。 
依報是什麼?依報又名叫依果。就是依之而住的果報。如國 土、山河、大地、房屋、器具等。也就是指世人生活的環境。 正報和依報是什麼關係?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指環境, 正報是指人心。當人心改惡向善時,則所生活的環境,自然 也會隨之,也會獲得改善。 
我用自己的話說:淨土持名念佛,就是念諸法實相,也 就是念自己。這是我個人的認識,說錯了因果自負。 黃念老慈悲,老人家把事實真相毫無保留的告訴我們: 法身是實相,報身也是實相;他方佛是實相,念佛者也是實 相;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等。這一切的一切, 都是實相正印之所印。因此持名就是念實相。同修們,你們 聽了黃念老的這一段開示有何感觸?感沒感受到老人家的大 慈大悲?感沒感受到老人家看似平凡,實則非凡?如果老人 家不是佛菩薩再來,怎能說出如此登峰造極的開示語?
讓我們牢記:淨土持名念佛就是念實相。讓我們信堅願 切,老老實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今生一定解決生死問題, 萬萬不可等來生。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第三回複講  第七十講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福慧雙修By 淨空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