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什麼是善巧方便?
《法華義疏》對「方便」是這樣解釋的:「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用也。」方便就是善巧的名字。我們平時經常連在一起說「善巧方便」。比如說某某人善於說法,能夠用巧妙的方法救度眾生,這稱為善巧。說明白一點,善巧就是智慧的應用。從智慧本體顯現出來的作用叫做方便。《維摩詰經》是這樣說的:「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我們以大智慧為本,隨宜建立法門,應機說法,隨緣救度,這是方便。它很重要,是眾生的父。
《會疏》說方便有兩種:
第一種:「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證」。
這句話從兩個方面理解:
一是對「空」有深刻的理解。不是淺顯地理解和解釋,達到了達、開解這個「空」的境界。換句話說,就是對這個「空」達到了深解義趣的程度。再明白一點說,就是對這個「空」徹底通達了。
二是不取空相,也不證空。這是高明之處所在。為什麼有頓法、有漸法?為什麼我們把頓法修成了漸法?是因為我糾纏的事情太多,又著相、又取證,就像人在途中,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著相了。取證,必定要停頓,所以就慢了。高明者,有智慧的人,相信佛所說的,所以對於一切都不取證,直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什麼?用大白話說就是抄近道。打個比方說,你坐電梯,中途不停,直達二百層摩天大樓的最頂層,這就是直趨無上正等正覺。
再比如,我們乘坐飛機,有直達的,有中轉的,你選擇哪一種?
第二種:因實相妙理極深極妙,眾生水平太低,無法相信與接受,所以要用善巧方便的方法來誘導。
給大家講一個魚籃觀音的故事:
有一個極美的少女,手提竹籃,籃子裡有一條魚,這是觀音菩薩化現,稱為魚籃觀音。有一個靠打漁為生的小漁村,有一天來了一位美麗的少女,跟漁民一起打漁。許多青年男子向她求婚。她說,這麼多人我嫁誰呀?這本《心經》你們拿去念,明天誰能背我就嫁給誰。
第二天,有很多人都會背,於是她把《普門品》發給會背《心經》的人,說,三天以後誰能背《普門品》,我就嫁給誰。
三天後,有七個人能背《普門品》,當然這還不行。於是又給這七個人發了《法華經》。幾天之後,只有一個人能背。少女說話算數,那就嫁給他吧。這個人姓馬,於是就結婚。洞房花燭,正在喜宴之中,新娘子不舒服,一下子死了。大家很懊喪。
一年以後,村裡來了一位和尚,聽到大家議論這件事,和尚說,你們怎麼這麼愚痴,那是觀世音菩薩來救度你們。你們這一方有難,觀音菩薩教你們讀經消災!
大家不相信和尚說的話,於是打開棺材檢驗。打開一看,棺材裡面是空的,這時大家才相信和尚說的是真的。於是「魚籃觀音馬郎婦」的故事就流傳開來。
這個「誘」字,最善巧的莫過於觀世音菩薩,先以欲鉤牽,後令入正道。眾生所需是欲,以此為鉤來牽引眾生,這就是方便。而其最終目的,是希望他們入正道。
方便之德非常廣大,對於本來不能信受的人使他信受,使本來得不到救度的人得到救度,這是大慈悲、大智慧到極點的流露。若沒有大悲,就不肯這樣用心;若沒有大智,就想不出應機施教的辦法。所以,「方便」是菩薩的父親。以種種的誘引,讓眾生漸悟而得度,這就稱為『善立方便』,善巧地建立了方便度眾的方法。
劉素雲老師『無量壽經』複講(第二回) 第十四集
什麼是善巧方便?
《法華義疏》對「方便」是這樣解釋的:「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用也。」方便就是善巧的名字。我們平時經常連在一起說「善巧方便」。比如說某某人善於說法,能夠用巧妙的方法救度眾生,這稱為善巧。說明白一點,善巧就是智慧的應用。從智慧本體顯現出來的作用叫做方便。《維摩詰經》是這樣說的:「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我們以大智慧為本,隨宜建立法門,應機說法,隨緣救度,這是方便。它很重要,是眾生的父。
《會疏》說方便有兩種:
第一種:「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證」。
這句話從兩個方面理解:
一是對「空」有深刻的理解。不是淺顯地理解和解釋,達到了達、開解這個「空」的境界。換句話說,就是對這個「空」達到了深解義趣的程度。再明白一點說,就是對這個「空」徹底通達了。
二是不取空相,也不證空。這是高明之處所在。為什麼有頓法、有漸法?為什麼我們把頓法修成了漸法?是因為我糾纏的事情太多,又著相、又取證,就像人在途中,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著相了。取證,必定要停頓,所以就慢了。高明者,有智慧的人,相信佛所說的,所以對於一切都不取證,直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什麼?用大白話說就是抄近道。打個比方說,你坐電梯,中途不停,直達二百層摩天大樓的最頂層,這就是直趨無上正等正覺。
再比如,我們乘坐飛機,有直達的,有中轉的,你選擇哪一種?
第二種:因實相妙理極深極妙,眾生水平太低,無法相信與接受,所以要用善巧方便的方法來誘導。
給大家講一個魚籃觀音的故事:
有一個極美的少女,手提竹籃,籃子裡有一條魚,這是觀音菩薩化現,稱為魚籃觀音。有一個靠打漁為生的小漁村,有一天來了一位美麗的少女,跟漁民一起打漁。許多青年男子向她求婚。她說,這麼多人我嫁誰呀?這本《心經》你們拿去念,明天誰能背我就嫁給誰。
第二天,有很多人都會背,於是她把《普門品》發給會背《心經》的人,說,三天以後誰能背《普門品》,我就嫁給誰。
三天後,有七個人能背《普門品》,當然這還不行。於是又給這七個人發了《法華經》。幾天之後,只有一個人能背。少女說話算數,那就嫁給他吧。這個人姓馬,於是就結婚。洞房花燭,正在喜宴之中,新娘子不舒服,一下子死了。大家很懊喪。
一年以後,村裡來了一位和尚,聽到大家議論這件事,和尚說,你們怎麼這麼愚痴,那是觀世音菩薩來救度你們。你們這一方有難,觀音菩薩教你們讀經消災!
大家不相信和尚說的話,於是打開棺材檢驗。打開一看,棺材裡面是空的,這時大家才相信和尚說的是真的。於是「魚籃觀音馬郎婦」的故事就流傳開來。
這個「誘」字,最善巧的莫過於觀世音菩薩,先以欲鉤牽,後令入正道。眾生所需是欲,以此為鉤來牽引眾生,這就是方便。而其最終目的,是希望他們入正道。
方便之德非常廣大,對於本來不能信受的人使他信受,使本來得不到救度的人得到救度,這是大慈悲、大智慧到極點的流露。若沒有大悲,就不肯這樣用心;若沒有大智,就想不出應機施教的辦法。所以,「方便」是菩薩的父親。以種種的誘引,讓眾生漸悟而得度,這就稱為『善立方便』,善巧地建立了方便度眾的方法。
劉素雲老師『無量壽經』複講(第二回) 第十四集